资源简介 2025秋参内中学学情调研(一)八年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长:120分满分:150分命题人:杨琳娜审核人:谢梅芳)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23分)1.诗文名句默写(14分)(1)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2)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4)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5)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亭亭山上松,(刘桢《赠从弟(其二)》)(8)崔颢《黄鹤楼》中,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诗人通过想象来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是:0(10)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文化+”也就()了。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①(zuò)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②(shèn)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③(q1ng),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瓶颈还是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还需要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1②③(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所不知水到渠成相辅相成B.无所不在水落石出相反相成C.无所不在水到渠成相辅相成D.无所不知水落石出相反相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请写出这个动词并修改,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3一4题。(7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领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领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闲人。4.本诗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二)阅读文言文,完成5一9题。(16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念相与盖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紧扣“夜游”结构全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缘由、地点、同伴,以及夜游之所见、所得。B.本文的写景部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仅仅182(共7张PPT)(1) 牧人驱犊返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归雁入胡天 (4) 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5) 绿杨阴里白沙堤 (6) 攀条折其荣 (7) 瑟瑟谷中风 (8)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9)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0)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1)①做 ②甚 ③擎 (2)C (3)“养护”改为“培育”。3.B 4.《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5. 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大概是 6.B7.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示例:①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乐从心生,醉在其中。②友人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缓解了孤寂之情。③情趣高雅之乐:两个“闲人”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任选2条回答) 9. 澄澈皎洁/清澈透明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山水为乐10.B 11.①父亲做佛珠时手不听使唤。②父亲下棋输给了老三。12.是因为我觉得父亲老了,干活没以前那么利索,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能大声骂我们了。(用原文回答亦可)13.(1)本句运用拟人手法,“拼命挣扎,又是一番较量”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做佛珠时手颤抖不已的情景,再现了父亲做佛珠的不易,表现了父亲的坚持和对子女的爱。(2)运用动作描写,"佝偻"、"颤抖"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衰老和失意,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比心疼的情感。14. 这句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把儿女们像珠子一样"串在一起",互谅互爱,表达出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如文中老三两口子屡次闹别扭,我选择了旁观,但正是在父亲的坚持下,全家才和睦如初,可见父亲在家中是多么重要。15.B 16.大自然的好“水土”指的是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给予我们心灵慰藉的环境。(2分)社会的好“水土”指的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能够让个人实现自我的舞台。(2分)(意思对即可)17.(5分)①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②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维护社会良好风气,为社会注入正能量;④讲求诚信,保持善良;⑤努力实现自我价值。18.A 19.①很多人是因为外界的各种原因而被动地选择倍速生活;②可以避免造成判断力和理解力的下降;③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髓和技能的精要。 20.合理规划繁重的任务;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相遇那一刻”这一题目中,“相遇”是核心事件,指双方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碰面或接触,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如老师、同学、陌生人)、事物(如书籍、物品、自然景物)或抽象的情感、品质(如勇气、坚持、希望等)。“那一刻”强调时间的短暂性和瞬间性,要求文章重点刻画相遇时的具体情景、人物的心理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深刻感受。材料中提到“初中生活已一年有余,同学们体验了求知的挑战、运动的激情、交往的快乐……成长的途中,总会在质疑中寻找方法,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这为“相遇”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因此,立意应围绕“相遇”带来的成长启示,如从挫折中获得力量、从榜样中汲取勇气、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等,体现“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的积极转变。1.与人物的相遇:如在学习受挫时,遇到一位耐心指导的老师,其鼓励的话语让自己重拾信心;或与-位有相似经历的同学相遇,互相激励共同进步。2.与事物的相遇:如在迷茫时读到一本励志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人物的精神让自己振作;或在困境中看到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坚韧。3.与抽象品质的相遇:如在运动比赛中,通过坚持完成比赛,与“毅力”相遇,明白坚持的意义;或在与朋友交往中,学会宽容,与“理解”相遇。构思时,可采用“铺垫一相遇一影响”的结构:先描写相遇前的困境或迷茫(如考试失利、比赛失败、与人产生矛盾等),为相遇做铺垫;再详细刻画相遇的瞬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如看到某人的微笑、听到某句话、触摸到某物的质感等);最后写相遇后自己的变化(如态度转变、行为改变、认知提升等),突出相遇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安溪参内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pdf 2025秋安溪参内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