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8课《我会拨打120》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第8课《我会拨打120》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八课 《我会拨打“120”》教学设计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期 二年级(全)
课题 第八课 《我会拨打“120”》 课时 1
课标要求 本课程需要学生知道 “120” 是医疗急救电话,分清可拨打与不可拨打情况,掌握拨打时说清地址等要点,提升紧急情况应对能力与健康防护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的重点安全教育内容,聚焦 “医疗急救电话使用” 这一核心技能。教材以 “认知电话 — 判断场景 — 掌握流程 — 实践应用” 为逻辑主线,先通过案例明确 “120” 的功能,再区分可拨打与不可拨打的场景,接着细化拨打时的沟通要点,最后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实践能力,符合二年级学生 “从具象认知到简单技能掌握” 的规律,是培养学生紧急避险能力的重要载体,为后续安全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 “紧急电话” 有初步听说,但对 “120” 的具体功能、使用场景和沟通要点认知模糊,易出现 “随便拨打” 或 “紧急时不会说” 的问题。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情景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形式,具备简单的语言表达和模仿能力,但对 “紧急情况” 的判断能力较弱,适合通过视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建立 “规范使用急救电话” 的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 健康意识:明确 “120” 是医疗急救电话,知晓可拨打(如突发晕倒、严重受伤)与不可拨打(如轻微感冒、害怕独处)的场景,树立 “紧急情况才拨打,不随意占用资源” 的安全观念。2. 健康技能:掌握拨打 “120” 的核心沟通要点 —— 说清具体地址、患者症状、联系方式,知道不知地址时可描述标志性建筑,能在模拟场景中规范表达。3. 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紧急情况先找大人帮忙拨打” 的习惯,不单独随意拨打急救电话,能提醒家人规范使用 “120”,提升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区分可拨打 “120” 的场景(突发晕倒、高处跌落、交通事故、严重流血等)与不可拨打的场景(轻微感冒、擦破皮、害怕独处、小动物受伤等)。2. 掌握拨打 “120” 的三大沟通要点:准确说清具体地址、清晰描述患者症状、留下有效联系方式。3. 明确 “紧急情况先找大人帮忙拨打” 的原则,不单独操作。
教学难点 1. 准确判断 “紧急情况” 的标准,避免将 “轻微不适” 误判为 “需要急救”,或忽视 “潜在危险”(如高处跌落后看似没事,实则可能受伤)。2. 在模拟或真实紧急场景中,克服紧张情绪,清晰、完整地说出地址、症状等关键信息,避免遗漏或表述混乱。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包含 “120” 知识、场景案例、沟通要点的 PPT;准备《120 急救电话使用指南》科普视频(时长 3-5 分钟,包含真实急救场景、正确拨打示范、错误案例警示);准备 “120 模拟电话” 道具(如玩具手机、模拟通话脚本);制作 “场景判断卡片”(写有不同情景,如 “爷爷突然晕倒”“自己擦破皮”)、“沟通要点”(地址、症状、联系方式)。2. 学生:提前和家长聊一聊 “是否见过有人拨打急救电话”,准备分享简单经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120 急救电话使用指南》科普视频,播放前提出观看要求:“请大家认真看视频,注意视频里的人遇到什么危险时拨打了‘120’,他们打电话时说了哪些重要信息。” 视频内容包含:奶奶突发晕倒,孙子叫爸爸拨打 “120”,清晰说明地址和症状;有人因 “轻微感冒” 拨打 “120” 被提醒无需急救的错误案例。2. 视频播放结束后,进行提问导入:(1)“视频里的人为什么拨打‘120’?大家知道‘120’是用来做什么的电话吗?”(2)“视频里拨打‘120’时,说了哪些重要的话?如果我们身边有人不舒服,该怎么打电话求助呢?”(3)“视频里有人因为感冒拨打‘120’,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会拨打 “120”》,学会在紧急情况下正确求助。”3.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提到的 “有人晕倒要打 120”“要说清在哪里”“感冒不用打” 等答案进行肯定,同时梳理学生的认知误区(如 “不知道地址怎么办”“小动物受伤能不能打”),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1. 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边看边小声讨论:“奶奶晕倒了,所以打 120”“打电话时说清楚住在哪里了”,主动记录视频中的关键信息(120 的用途、拨打时说的内容)。积极举手回答教师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和自身认知分享:“120 是救病人的电话”“我觉得感冒不用打 120,多喝水就好”“打电话要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发现不同的观点。3. 带着 “不知道地址怎么说”“小动物受伤能不能打 120” 的疑问,进入本节课学习,对后续的 “情景模拟” 环节充满期待。 1. 科普视频以真实生活场景呈现 “120” 的使用场景与沟通要点,直观对比正确与错误案例,既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 “规范使用 120” 的重要性,避免因 “认知模糊” 导致不当使用。提问环节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 “120” 的已有认知和常见误区,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3. 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为后续讲解 “120 的功能”“拨打场景”“沟通要点” 做好铺垫,形成 “发现问题 — 学习知识 — 解决问题” 的教学逻辑。
探究新知 会沟通,能交流?1. 过渡:“遇到紧急情况,光知道打‘120’还不够,还要会沟通、能交流,不然医生和护士找不到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忙。那紧急情况下,我们该怎么清晰表达呢?”2. 讲解 “紧急沟通的核心原则 —— 不慌、说清、听劝”:(1)不慌:出示 “紧张哭泣” 和 “冷静说话” 的对比图片,讲解:“遇到危险时,哭或大喊大叫会让我们说不清楚话,医生也听不明白。所以要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慢慢说。” 带领学生做 “深呼吸冷静操”:双手叉腰,深吸气 3 秒,呼气 5 秒,重复 2 次,感受 “冷静下来” 的状态。(2)说清:结合视频内容提问:“视频里拨打‘120’时,说清了哪些事?如果只说‘我家有人不舒服’,医生能找到我们吗?” 引导学生回答 “不能,要说出在哪里、怎么不舒服”,初步感知 “说清关键信息” 的重要性。(3)听劝:播放视频中 “120 调度员指导简单急救” 的片段(如 “让病人平躺,不要随意搬动”),讲解:“打电话时,要认真听调度员的话,按照他们的指导做简单急救,比如有人晕倒后不要随便扶,这样能让病人更安全。”3. 组织 “紧急沟通小模拟”:设置简单情景 ——“妈妈切菜时不小心切到手,流血有点多”,邀请 1 名学生扮演 “打电话的人”,教师扮演 “120 调度员”,模拟对话:“你好,120”“阿姨,我妈妈切到手流血了”“你家在哪里呀?” 引导学生尝试回答 “我家在 XX 小区”,教师及时鼓励:“说得很清楚,继续加油!”。二、你知道 “120” 吗?1. 过渡:“我们知道了紧急情况要冷静沟通,那首先要清楚‘120’到底是什么电话,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不然会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2. 讲解 “120 的功能 —— 医疗急救电话”:(1)出示 “120 救护车”“急救人员” 的图片,讲解:“‘120’是专门的医疗急救电话,当有人突然生病(如晕倒、喘不上气)或意外受伤(如高处跌落、车祸受伤),自己或家人没办法处理时,拨打‘120’,就会有救护车和医生来帮忙,把病人送到医院。” 提问:“大家在马路上见过 120 救护车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描述 “白色的、有红十字、会响警报”,强化对 “120 急救” 的直观认知。3. 区分 “可拨打 120 的场景”:(1)出示 “突然晕倒”“高处跌落”“交通事故受伤”“严重流血止不住” 的场景图片,结合视频案例讲解:“遇到这些情况,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打 120。比如有人突然晕倒,叫不醒,可能是身体出了大问题;从桌子上摔下来,腿不能动,可能骨头断了,都需要医生来救。”(2)组织 “场景判断” 活动:将写有场景的卡片(如 “爷爷吃饭时突然噎住,喘不上气”“爸爸开车被撞,手臂流血”)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判断 “能不能打 120”,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指导,对有争议的场景(如 “小朋友从椅子上摔下来,哭了但能站起来”)进行引导:“如果摔后能自己站起来,没有一直哭或喊疼,可能没事;但如果一直哭、说身体痛,或者站不起来,就要告诉大人,考虑打 120。”4. 明确 “不可拨打 120 的场景”:(1)出示 “轻微感冒流鼻涕”“擦破皮流少量血”“一个人在家害怕”“小猫受伤” 的场景图片,讲解:“这些情况不需要麻烦 120。比如轻微感冒,多喝水、好好休息就会好;擦破皮用创可贴就行;害怕可以找邻居或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小猫受伤要找宠物医院,120 是救小朋友和大人的,不救小动物。”(2)强调 “不随意拨打” 的重要性:播放 “有人恶意拨打 120,导致真正需要的人无法接通” 的新闻片段(简化版,适合儿童理解),讲解:“随便打 120 玩,会占用急救资源,真正生病或受伤的人可能打不通电话,耽误治疗,是很不好的行为。”。三、打 “120” 时怎么说?过渡:“确定需要打 120 后,怎么说才能让救护车快速找到我们,医生提前做好准备呢?这里有三个‘秘密法宝’,掌握它们就能正确沟通啦!”2. 讲解打 “120” 的三大沟通要点(结合 “沟通要点 Checklist”):(1)法宝一:说清 “具体地址”① 出示 “模糊地址”(如 “我家在 XX 路”)和 “具体地址”(如 “我家在 XX 路 XX 小区 3 号楼 2 单元 501 室”)的对比,讲解:“只说路名,医生找不到具体哪一户;要说出小区名称、楼号、单元号、门牌号,最好加上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在 XX 超市旁边的小区’。”② 举例示范:“比如老师家在‘幸福路阳光小区 2 号楼 1 单元 302 室,旁边有个幼儿园’,这样医生很容易找到。”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的具体地址和附近的标志性建筑,如 “我家在星光小区 5 号楼,旁边有个公园”,教师及时纠正不完整的表述,如 “要加上单元号哦,不然医生不知道去哪个单元”。(2)法宝二:描述 “患者症状”① 结合视频中 “说清症状” 的片段,讲解:“要告诉医生‘谁不舒服’‘怎么不舒服’,比如‘我爷爷突然晕倒,叫不醒’‘我妈妈切到手,流血很多’,不要只说‘有人不舒服’,医生没办法判断情况。”② 组织 “症状描述小练习”:设置情景(“爸爸发烧到 39℃,一直咳嗽”“小朋友吃糖果噎到,说不出话”),让学生分组练习描述,每组推荐 1 名学生发言,如 “我爸爸发烧到 39 度,还一直咳嗽,很没力气”,教师对清晰、完整的描述给予 “沟通小能手” 贴纸奖励。(3)法宝三:留下 “联系方式”① 出示 “电话图标”,讲解:“要告诉医生爸爸妈妈的手机号,方便医生找不到路时联系,或者到医院后沟通病情。如果不知道手机号,可以说‘我让家里大人来接电话’。” 邀请学生回忆并小声说出爸爸妈妈的手机号(不要求公开),提醒 “要记住家里至少一个大人的手机号”。组织 “完整拨打模拟”: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发放 “模拟电话” 道具和 “沟通要点 Checklist”,设置情景 ——“奶奶在家拖地时滑倒,腿不能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拨打模拟:1 人扮演 “打电话的人”,1 人扮演 “120 调度员”,1 人对照 Checklist 检查是否说清地址、症状、联系方式,1 人记录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表述不清晰的小组进行帮助,如 “地址要说清单元号”“症状要加上‘腿不能动’”。邀请 1 组学生展示模拟成果,其他小组对照 Checklist 打分,教师总结:“大家都掌握了三个法宝,以后遇到紧急情况,就能帮大人清晰沟通啦!”。生活小能手?过渡:“我们学会了拨打‘120’的方法,现在要当‘生活小能手’,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判断‘谁能成功叫来救护车’,二是回忆其他紧急救助电话,做全面的安全小卫士。”2. 活动一:“谁能叫来救护车” 判断(1)出示 5 个学生拨打 “120” 的情景图片:① 小明:“喂,120 吗?我妈妈晕倒了,我家在勤学路 5 号,电话是 135XXXX8888。”(说清地址、症状、电话)② 小红:“喂,120 吗?快来救我,我害怕!”(没说地址和症状)③ 小刚:“喂,120 吗?我爸爸受伤了,我不知道我家在哪……”(没说地址)④ 小丽:“喂,120 吗?我爷爷咳嗽,我家在 XX 小区。”(症状轻微,无需急救)⑤ 小亮:“喂,120 吗?我家小狗被车撞了,快来救它!”(小动物受伤)(2)让学生独立判断 “谁能叫来救护车”,并在笔记本上写下理由。教师巡视,对判断困难的学生给予提示,如 “小明说清地址和电话了吗?”(3)邀请学生分享判断结果,如 “小明能叫来,因为他说清了地址、妈妈晕倒的症状和电话;小红不能,因为没说在哪里”,教师逐一验证答案,对正确判断给予肯定,强调 “只有说清关键信息且属于急救场景,才能叫来救护车”。3. 活动二:“紧急救助电话大集合”(1)提问:“除了‘120’,大家还知道哪些紧急情况下能打的电话?”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回答 “110”“119”。(2)结合图片简要复习:① 110:“遇到有人做坏事(如偷东西)和家人走散,找警察叔叔,打 110。”② 119:“遇到有火、有烟(如家里着火)、有人被困(如手指卡门缝),找消防员叔叔,打 119。”(3)组织 “紧急电话口诀” 齐读:“120,救病人;110,找警察;119,灭火忙,紧急电话不乱打!”4. 总结 “紧急电话使用三不原则”:(1)不随便打:“没事不要拨着玩,耽误别人求救。”(2)不慌着打:“先找大人帮忙,自己尽量不单独拨。”(3)不报错信息:“地址、症状要说清,不撒谎、不遗漏。” 1. 认真观察对比图片,理解 “冷静说话” 的重要性,跟着教师做 “深呼吸冷静操”,感受 “吸气 — 呼气” 带来的放松感,纷纷表示:“深呼吸后,我感觉不紧张了,能慢慢说话了。”2. 思考教师的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回答:“视频里说了地址和症状,只说不舒服,医生不知道去哪里救”,认同 “说清关键信息” 的必要性,主动补充:“还要说清楚是哪里不舒服,比如是肚子痛还是流血了。”3. 积极参与模拟对话,扮演 “打电话的人” 时,努力冷静表达:“阿姨,我妈妈切菜切到手,流了很多血,我家在阳光小区 2 号楼 1 单元”,认真倾听 “调度员” 的话,模仿视频中的样子回应 “好的,我知道了”,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为上台的同学鼓掌。认真观察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描述:“120 救护车是白色的,上面有红色的十字,开的时候会‘呜哇呜哇’叫”,理解 “120 是救病人的电话”,认同 “严重情况才需要打” 的观点。2. 观察可拨打场景图片,结合教师讲解判断:“爷爷噎住喘不上气,很危险,要打 120”“爸爸手臂流血,可能很严重,也要打 120”,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卡片场景,积极发言:“小朋友从椅子上摔下来能站起来,应该不用打 120,但要告诉妈妈”,在教师引导下理解 “根据后续状态判断” 的方法。对照不可拨打场景图片,反思自身经历:“我上次感冒流鼻涕,妈妈没带我去医院,让我多喝水,原来不用打 120”“我家小猫受伤,妈妈带它去宠物医院,不是打 120”,观看新闻片段后,纷纷表示:“以后不随便打 120 玩,不然别人就没办法求救了。”。认真观察地址对比,理解 “具体地址” 的重要性,积极分享自己家的地址:“我家在春风小区 3 号楼 2 单元 401 室,旁边有个菜市场”,认真倾听教师的纠正,补充遗漏的信息,如 “我刚才没说单元号,现在加上,是 1 单元”。2. 积极参与 “症状描述小练习”,分组讨论后发言:“小朋友吃糖果噎到了,说不出话,脸憋得通红”,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描述,学习更完整的表达,如 “他们说‘爷爷晕倒后一直没醒’,比我说的‘爷爷晕倒了’更清楚,我以后也要这样说”。3. 小声回忆爸爸妈妈的手机号,有的学生能完整说出,有的学生表示 “回家要记下来”,认同 “记住手机号很重要” 的观点,承诺 “以后要背会妈妈的手机号”。以小组为单位参与 “完整拨打模拟”,分工合作:“打电话的人” 努力说清 “我家在 XX 小区 5 号楼 1 单元 602 室,奶奶拖地滑倒,腿不能动,我妈妈的电话是 138XXXX5678”,“检查的人” 对照 Checklist 确认:“地址、症状、电话都说到了,没问题!”,遇到遗漏时及时提醒,如 “忘记说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加上‘旁边有小学’会更好”。1. 认真观察每个情景图片,对照 “沟通要点” 和 “可拨打场景” 判断:“小明能叫来救护车,他说清了地址、妈妈晕倒的情况和电话;小红没说在哪里,医生找不到,不能叫来”,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理由,遇到不确定的情景(如小刚不知道地址),主动向教师求助,明确 “没说地址不能叫来”。2. 积极分享判断结果,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理由,补充自己的观点,如 “小丽的爷爷只是咳嗽,不用打 120,多喝水就好,所以也不能叫来”,通过判断加深对 “规范拨打” 的理解。积极回忆其他紧急电话,举手回答 “110 是警察叔叔的电话,119 是消防员叔叔的电话”,认真倾听复习内容,跟着教师齐读口诀,快速记忆三个紧急电话的用途,纷纷表示 “我记住了,120 救病人,119 灭火”。4. 认真学习 “三不原则”,结合之前的错误案例理解:“不随便打就是不能像小红那样因为害怕就打,不报错信息就是不能像小刚那样不说地址”,承诺 “以后会遵守原则,不乱打紧急电话”。 1. 借助图片、呼吸操、模拟对话,将抽象的 “沟通原则” 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符合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避免因 “原则太抽象” 导致理解困难。2. “深呼吸冷静操” 让学生在身体体验中掌握 “冷静方法”,为后续模拟拨打 “120” 时克服紧张情绪奠定基础;“简单情景模拟” 则让学生初步尝试沟通,感受 “说清信息” 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详细沟通要点做好铺垫。3. 强调 “听劝” 原则,让学生意识到 “拨打 120 不是结束,还要配合调度员指导”,培养学生 “全面应对紧急情况” 的意识,避免 “只打电话,不做后续处理” 的问题。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和场景判断,让学生清晰区分 “可拨打” 与 “不可拨打” 的场景,避免因 “判断失误” 导致不当使用,突破 “准确判断紧急情况” 的教学难点。2. “场景判断” 活动以小组合作为形式,既能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情景,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争议场景的引导,让学生学会 “灵活判断”,而非机械套用规则。结合新闻片段强调 “不随意拨打”,让学生从 “道德层面” 理解规范使用 120 的重要性,避免因 “好奇” 或 “恶作剧” 占用急救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采用 “法宝” 的比喻,将复杂的沟通要点简化为三个易记的模块,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和模拟,让学生在 “听 — 说 — 练” 中掌握每个要点的操作方法,避免 “只知理论,不会应用”。2. “地址分享”“症状描述练习”“完整模拟” 等环节,从单一要点到完整流程,逐步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 “紧张时表述混乱” 的教学难点,同时通过检查和小组打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评价能力。强调 “记住大人手机号”,将急救电话使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确保在真实紧急情况中,学生能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避免因 “不知道手机号” 导致沟通中断,提升教学的实用性。“谁能叫来救护车” 判断活动,通过具体情景检验学生对 “拨打要点” 和 “场景判断” 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分析中主动应用所学知识,避免 “只听不练” 的无效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2. “紧急救助电话大集合” 环节,将 “120” 与 “110”“119” 关联复习,帮助学生构建 “紧急电话体系”,避免混淆用途,同时通过口诀记忆,简化复杂信息,便于学生长期掌握和应用。3. 总结 “三不原则”,将紧急电话使用的核心规则提炼为简单易记的要点,让学生明确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安全素养,为后续生活中规范使用紧急电话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1. 出示课堂练习题:(1)判断题:①轻微感冒时,可以拨打 120。( )②看到有人从高处摔下来,能拨打 120。( )③一个人在家害怕,能拨打 120。( )④打 120 要说出家里的地址。( )⑤小猫受伤了,能拨打 120。( )(2)填空题:①“120” 是________电话号码。②打 120 不知道地址,可说说附近的________。③打 120 时,不要________,要冷静。2. 给学生 3 分钟时间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对答题困难的学生给予提示,如 “填空题①,我们说 120 是救病人的电话,所以是________”。3. 公布答案,逐题讲解:(1)判断题:①×(轻微感冒无需急救);②√(高处跌落可能受伤,需急救);③×(害怕不属于急救场景);④√(地址是关键信息);⑤×(120 不救小动物)。(2)填空题:①医疗急救;②标志性建筑;③惊慌。4. 统计学生正确率,对全对的学生给予 “急救知识小达人” 表扬,对错误较多的题目(如判断题①③)再次强调,帮助学生纠正认知误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针对错误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能强化学生对易错点的记忆,弥补知识漏洞,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沟通相关知识,为后续运用奠定基础。
总结提升 1.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会拨打 “120”》,大家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吗?” 引导学生从 “120 的用途”“拨打场景”“沟通要点”“其他紧急电话” 四个方面回顾。2.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我们知道了 120 是医疗急救电话,晕倒、严重受伤等紧急情况能打,感冒、害怕等情况不能打;打时要说出地址、症状、电话;还有 110 找警察、119 找消防员,紧急电话不乱打。”3. 最后发出倡议:“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遇到紧急情况先找大人帮忙,规范拨打急救电话,不仅保护自己,也不耽误别人求救,做个懂安全、会求助的生活小能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我会拨打 “120”一、你知道 “120” 吗?功能:医疗急救电话(救病人、治受伤)可拨打场景:突然晕倒、高处跌落、严重流血、车祸受伤不可拨打场景:轻微感冒、擦破皮、害怕独处、小动物受伤二、打 “120” 时怎么说?(三大法宝)地址:说清小区、楼号、单元号、门牌号 + 标志性建筑症状:谁不舒服、怎么不舒服(如 “爷爷晕倒,叫不醒”)电话:留下大人手机号三、生活小能手判断:说清要点 + 急救场景→能叫来救护车其他紧急电话:110(警察)、119(消防员)三不原则:不随便打、不慌着打、不报错信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视频、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多种互动形式,符合二年级学生 “好动、爱模仿” 的特点,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 “完整拨打模拟”“紧急电话口诀” 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核心技能;作业设计结合家庭参与,形成了 “学校 — 家庭” 联动的安全教育模式,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在模拟拨打时,仍会遗漏 “标志性建筑” 或 “联系方式”,后续教学中可提供更详细的 “沟通脚本”,帮助学生梳理表述逻辑;同时,对 “潜在危险场景”(如高处跌落后看似没事)的讲解可增加更多案例,让学生更易理解 “为何需要谨慎判断”。后续延伸:可在班级开展 “安全求助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家庭模拟拨打的成果,强化技能应用;同时,结合校园安全演练,加入 “120 拨打模拟” 环节,让学生在更真实的场景中提升紧急应对能力,切实掌握安全求助技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