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6 Season第2课时Reading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6 Season第2课时Reading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教学评一体化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6 Season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2课时 Reading 课型 阅读课
语篇研读(教材分析)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围绕“the seasons of the year”(一年中的四季)这首诗歌展开学习,在诗歌中感受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冬天是白雪纷飞,花草树木都停止生长的季节;春天是万物生长,蝴蝶和蜜蜂嬉戏、人们放风筝的好季节;夏天是炎热的,人们玩耍于溪流与绿树浓荫之间,在池塘里游泳,享受冰淇淋带来的凉意;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叶变黄,农人忙于收割庄稼,秋季过后,新的一年将再度起航。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在诗歌中感受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领略四季的不同魅力,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诗歌展现了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隐含生命轮回的深层含义,这种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时间观念和生态意识;在诗歌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描述四季之美,体会诗歌的韵脚并创作诗歌。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这是一篇诗歌,以时间为轴,按照四季更替的自然顺序展开进行描写,从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最终回归到冬季,形成首尾闭环。诗歌大量使用押韵增强音乐性,采用四行诗节,以轻重交替的抑扬格为主,读来朗朗上口。通过诗歌学习,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表达准确性,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体验季节变化,以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掌握基础季节名词以及简单的天气形容词词汇,能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简单的季节相关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基本天气特征和常见活动有直观认知,具备与文本主题相关的生活常识;具备初步的文本信息提取能力,能识别文章大意。 【未知】对文本中的抽象表达不熟悉,易影响文本理解;较难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与写作意图。 【能知】通过学习,能掌握核心词汇和常用短语,能运用固定句型描述季节特征与活动,初步建立“用英语表达生活体验”的意识;能独立读懂文本并完成“找韵脚”“匹配季节与特征”等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语言能力:能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快速定位并梳理四季对应的“天气特征、典型活动、情感体验”,形成清晰的季节信息框架;能熟练使用季节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完整描述四季的天气及自身常做的活动和感受。 2.学习能力:学会通过“圈画关键词、找段落主题句”等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快速抓取文本核心内容;在小组讨论中,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同伴发言,补充或完善小组结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思维品质:对比“课文中作者的季节活动”与“自己生活中的季节活动”,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不盲从文本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仿写诗歌”任务中,能结合自身经历,突破课文内容局限,加入个性化细节,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创造性结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4.文化意识:能思考中西方在季节意象表达上的不同,尊重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与包容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按春→夏→秋→冬顺序展开,每段围绕‘天气+活动+感受’”的结构,能提取各季节的核心信息;掌握季节相关核心短语、描述天气/感受的形容词,以及It’s time to do sth.等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推断作者对季节的情感倾向,并体会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文本,能完整描述自己的季节活动,完成知识迁移。 易错点:季节前用“in”(in spring),但具体某天的上午/下午用“on”(on a cold Sunday morning),学生易误写为“on spring”。 易忘点:各季节特有的活动易记混,如将“pick apples(秋)”错记为“pick oranges(无对应季节)”,或“go boating(春)”错配到夏天。 拓展点:积累季节相关谚语及仿写四季景象诗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工具
板书、PPT、视频、听力音频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激活学生关于 “四季之景” 的词汇储备,为后续阅读做语言铺垫。 回顾运用所学词汇与表达去回答阅读前的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前思考概括四季的不同景色,为后面学习四季诗歌中作者对于四季之景的描述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对比。 创设情境:播放四季之歌,将学生带入四季景象的情境中。 Task 1: Lead in 播放四季之歌,让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内容。老师提供一些词汇提示,帮助学生表达。 Task 2: Pre-reading 阅读前先思考两个问题:1在你的家乡每一个季节是怎样的景象?使用三个左右的单词或词组描述。 2你认为哪一个季节是最漂亮的?给出原因。 Task 1: 将学生带入四季景象的情景中,观察学生是否快速地进入主题学习的状态中;让学生描述所听到的内容,观察学生是否能快速回忆起所学词汇与表达。 Task 2: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词汇与句型进行简单的描绘和表达。
设计意图 以四季之歌带入主题的学习,通过听觉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容易建立起 “话题相关性”;通过自主回顾已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老师提供的词汇提示,引导学生尝试描述歌曲内容,为后续阅读任务搭建了桥梁;两个阅读前问 题的设置,为后文与作者描述的四季之景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对比。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找出诗歌的韵脚,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偏向。 能通过主要特征的描述匹配到相应的季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掌握新词汇、新短语与新句型,并能正确运用。 能运用所学知识,自信大方地上台谈论关于季节的话题。 创设情境:While-reading 以Millie正在阅读诗歌“the seasons of the year”为情境。 Task 3: 播放音频,要求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情境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诗歌里面的词汇与表达,翻译诗歌的内容。 Task 4:Post-reading 1.分析并找出诗歌的韵脚。 匹配图片所对应的季节,将季节的英文写在横线处,并将右边关于季节的描述与各个季节相匹配,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方框中。 创设情境: 以Millie正在写关于四季的文章为情境。 完成选词填空,补全Millie的文章。 深入学习阅读Millie的文章,学习里面的词汇、表达与句型。 5.和你的同伴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不同的季节里你的家人喜欢做什么户外活动? (2)你更喜欢一年四季都如同秋天般一样还是喜欢四季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3)你知道其他关于季节的诗歌吗?和你的同班同学分享一首。 6.学生上台展示,老师进行点评评分。 Task 3: 观察学生是否能快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能否翻译出诗歌的大致意思。 Task 4: 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能否准确找出诗歌的韵脚;能否准确匹配各个季节的特点。 检查学生对新学词汇的掌握情况,能否正确运用;能否用英语自信大方地谈论有关季节的话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诗歌里面的词汇与表达,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大意;找韵脚与 季节特征匹配等题目的设置,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学习Millie写的文章,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新词汇、新表达与新句型,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最后设置的话题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与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谚语的设置,深化学生对四季特征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素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文化感知能力。 系统梳理词汇和表达,强化学生记忆。 创设情境: Task 5:Deep-thinking 思考以下这些谚语的意思。 Task 6:Summary 总结巩固本课时的词汇与表达。 Task 5: 观察具象、易记的语言能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谚语的含义,是否对本课时主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Task 6: 检查学生对本课时词汇与表达的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谚语的趣味性降低阅读深度思考的难度,帮助学生将文本中抽象的季节描述转化为具体、易记的语言表达,为后续口语交流或写作积累生动素材实现了“输入-理解-积累-应用”的教学闭环,让深度思考环节更具层次性和实用性;将分散的语言点系统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评价量表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抄写summary部分的单词和句型,每个三遍,并背诵。 熟练掌握基础词汇与句型。
提高题: 写一篇作文,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在这个季节里你会做的事情。字数不低于100字。 能将所学词汇与表达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拓展题: 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四季景象的诗歌。 培养提高仿写能力,并在仿写中结合自身经历,突破课文内容局限,加入个性化细节,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创造性结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亮点:四季之歌的引入,能让学生更快地聚焦到主题学习中;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由Millie阅读诗歌再到Millie书写四季文章,最后到学生谈论有关四季的话题,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不足:Task 4 步骤5和6,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作答;Task 6 Summary部分设置比较简单,只是简单的知识总结。 改进:Task 4 步骤5和6,老师可以先自己做一个示范,或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提示,这样有助于学生模仿学习。 Task 6 Summary部分可以增加题目设置,比如句子翻译题,这样有利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后续的写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