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九月,小明顺利进入初中学校,开始了自己新的学习之旅。然而他小学最要好的朋友小刚却跟父母搬去异地上中学。小明很舍不得这位好朋友,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徘徊在这静谧的夜色中,走在人迹罕至的小路上,周围一片箫瑟。昨日与你告别的情形依然厉厉在目,想起过去我的咄咄逼人、暴怒无常,悔恨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感谢你的宽厚与包容,让我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也感谢你的陪伴,让我度过了美好的小学时光。
文段中标注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í) 暴怒 B.厉厉在目 油然而生
C.静谧(mì) 箫瑟 D.咄(duō)咄逼人 人迹罕至
二、基础知识综合
远在异地的小刚给小明来了一封信,小明很高兴,也立马给小刚写了回信,下面是回信中的一段话:
今天,收到你的来信,我喜出望外,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秋天的学校是最美丽的季节,随风飘散的落叶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早上经过学校门口时,闻到了阵阵花香,原来是校园里的桂花开了。现在,我逐渐恍然大悟,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更当奋发有为。我也将抖擞精神,认真过好每一天。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喜出望外 B.着落 C.恍然大悟 D.抖擞
3.上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三、名句名篇默写
4.小刚在信中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①“ , ”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们在信中会告诫彼此要珍惜时间,“②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勉励对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守初心、志向笃定,“③ , ”(《<论语>十二章》);也会相约共赏“④ , ”(曹操《观沧海》)的海、岛美景;会分享最近读到的好诗⑤ 代(朝代)⑥ (作者)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会期待彼此将来的重逢,“正是江南好风景,⑦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四、名著阅读
进入初中,小明所在班级举行了“阅读经典,培根铸魂”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相关图片。
5.图一的故事情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这是一篇 (体裁);图二反映的是《西游记》中的 (情节),作者是 。
6.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二中的妖怪变化多端,一变美貌村姑、二变白发老公公、三变八旬老妇人,但最终都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
B.图二反映的是一部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的古典文学名著。
C.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受观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D.孙悟空勇敢无畏,本领高强,敢于反抗天庭的权威,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
7.《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很多人给鲁迅留下了温馨的回忆,请任选其中一位,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8.从体裁看,甲、乙两诗都是 ,甲诗的韵脚是 ;从内容看,乙诗是一首 诗。
9.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点题,先写“客路”再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寓于字里行间。
B.乙诗颔联写景,飞鸟不知飞向何处,形单影只,青山孤寂空旷,令人心生悲戚。
C.甲诗颈联“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红日西沉秋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乙诗尾联紧承上联,写诗人在汀洲上遥望,烟水茫茫,借白蘋抒发无限愁情。
10.两首诗中都有“阔”字,分别品析它们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
(4)博学而笃志
1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13.翻译下列句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4.《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
15.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茱萸青如山,伏起千里妆,庆云随风摇,舒卷泛金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中,生动绚烂的传统纹样借着歌曲+虚拟合成技术,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蔓延生长,刹那惊艳。
②伴随年锦图徐徐启幕,四位演员身穿汉、唐、宋、明制式的华服款款走来,每套服饰的衣、裙、领边、袖口等都结合了当时的典型纹样。汉代深衣选择了“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作为缘边,身上则有茱萸云纹等纹样,云气、山峦、茱萸都是汉代取自自然的典型题材。唐代大袖襦裙袖口为卷草立凤纹锦,上衣来自敦煌藏经洞出土唐代花卉刺绣,裙腰和裙摆则是来自法门寺的瑞兽纹、宝花雁纹,展现大唐盛世之美。宋代背子选用了花叶中有花的牡丹月桂纹,在花叶中还有各式花卉,配置了南宋背子、抹胸、百迭裙的常见套装,色调清新淡雅。明代袄裙上衣纹样是大吉葫芦纹缎,马面裙的底纹采用“五葫四海”纹,五葫芦、四海螺象征“五湖四海”四方和睦。
③厚植传统文化,欣赏中国传统美学,让中国传统服饰形成新的审美表达。《年锦》的网友评论里,“文化自信”成为高频词汇。正如网友所说,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缥缈虚无,文化传承也从来不在别处,而是时刻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来源:CMG观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材料二】
①央视龙年春晚节目《年锦》将中国传统纹样之美融入歌舞之中,受到广泛关注,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商家把传统服饰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设计出满足人民需求的服饰,从而带动新中式服饰消费。广大网友纷纷表示“因为好看,所以买单”。
②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女性用户在抖音电商消费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提升195%,其中马面裙的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宋锦外套、香云纱服饰的订单量增速也相当可观,同比增长分别为336%、225%、112%。
(数据来源:《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
【材料三】
①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②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16.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B.央视春晚用更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C.不同时期的服饰传达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D.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绘的是唐代的妇女服饰。
17.材料二中列举详实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知识小贴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18.请结合材料三,根据下面链接语段中孔明服饰的特征,谈谈作者描写孔明服饰的用意。
玄德(刘备,字玄德)见孔明(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19.请结合三则材料,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
③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④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⑤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⑥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⑦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⑧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⑨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⑩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20.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④
21.结合文章,仿照朗读卡1,完成朗读卡2的设计。
示例:朗读卡1 ①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这句话的语气轻柔,由强减弱,语速渐慢,“丝丝缕缕”要轻读,表现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 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写人叙事散文中,适当地点染景物,可对表情达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花,请比较它们在修辞手法及情感上的不同。
(甲)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李晓东《合欢,合欢》
(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3.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题目“合欢,合欢”有哪些妙处?
八、作文
24.朱自清在父亲的背影中,懂得了爱的深沉与伟大;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成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生命就是在不断的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
请以“懂得”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1)拟好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D
1.D
2.C 3.将“秋天的学校”改为“学校的秋天”,或将“季节”删去
4.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逝者如斯夫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唐 岑参 落花时节又逢君
5. 《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 《三打白骨精》 吴承恩 6.A 7.示例:①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学生行礼,寿镜吾先生就在一旁和蔼回拜,备有一条戒尺,虽有罚跪的规矩,但是都不常用。
②藤野先生——和蔼可亲、严谨认真、没有民族偏见。他修改鲁迅的讲义,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没有民族歧视,他所做的一切,对鲁迅而言是伟大的。
③范爱农——耿直孤傲,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他回乡后,受到排斥和迫害,教小学生糊口。经常进城与鲁迅聊天,鲁迅在师范学校任职后,他做学监,勤勉办事。
④阿长——不拘小节、善解人意、关心和热爱孩子。鲁迅渴望得到《山海经》,她就想办法为他买来,使鲁迅对她充满敬意。
8. 律诗(五言律诗) 前、悬、年、边 送别 9.C 10.甲诗,“阔”字照应“潮平”,突出春江水涨,江面宽广,显得意境开阔;乙诗,“阔”字点明距离之远,营造出迷蒙的氛围,为抒发惜别伤感之情做铺垫。
11. 说,同“悦”,愉快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迷惑 坚定 12.B 13.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14.“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15.《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
16.A 17.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女性用户在抖音电商消费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激增这一现象,说明央视龙年春晚《年锦》节目极大地带动新中式服饰消费。 18.这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是文人雅士的身份,具有洒脱、风流倜傥、风度翩翩、仙气飘飘等特点。暗示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是治世能臣,是青年才俊,表达对他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19.(1)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2)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设计出满足人民需求的服饰,让更多的人愿意穿;(3)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媒介(春晚),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20. 欢喜 初读《合欢树》 茫然 悲伤(或痛苦) 21.这句话的语气低沉,由强渐弱,语速渐慢,“静悄悄”要轻读,表现病床上的母亲生命垂危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22.(甲)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合欢花比作小扇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合欢花的形态和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合欢花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不同颜色的菊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23.题目“合欢,合欢”有以下妙处:①题目简洁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题目富有诗意,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③题目“合欢,合欢”重复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④题目“合欢,合欢”与文章内容紧密相连,合欢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⑤题目“合欢,合欢”寓意深刻,不仅指合欢树的花香和美丽,还象征着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4.例文:
懂得担当
成长是一次蜕变,担当必定伴其一生。在成长中负有担当,在担当中长大成熟。  
伟大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幼时因为其父亲买了一把小斧头送给他,而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树给砍倒了,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时,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勇于向自己的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后来也很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他。因为华盛顿的勇于承担责任,也因为父亲的宽容,华盛顿避免了父亲的责骂,也从中明白敢作敢当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成长时有烦恼,有欢乐,有委屈,有赞扬,有失望,有希望,但是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有担当。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过年在老家,家家户户都买了许多烟花爆竹迎新年,我们小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玩的小爆竹。一个上午,我和小伙伴们拿着鞭炮经过小姑家后园的菜地时,发现几只小姑养的小鸭子。鬼灵精怪的我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不如我们来炸小鸭子吧!”我们都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点燃后就朝被竹竿围着的小鸭子丢去。“嘎,嘎,嘎……”随着鞭炮的响声,小鸭子吓得四处逃窜乱叫。望着小鸭子如此狼狈,我们都拍手称赞。  
下午我回家时,看见小姑在教训堂弟堂妹们:“说,是不是你们中哪个炸了鸭子,有两只都奄奄一息了,快老实交代!”我望着如此愤怒的小姑,心中害怕了几分,身上冷汗直冒。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走了过去,用如细纹般的声音说道:“小姑,是我……”小姑转头看向我:“真的吗?平时你都是最乖巧懂事的啊!”“对不起,小姑,是我带着朋友一起炸的,当时太无聊了,我就……”我怯怯地说。小姑叹了一口气,对我说:“算了,看你这孩子平时最懂礼貌,这次就饶过你吧,下不为例!”我怀着感激的泪说:“嗯,谢谢小姑。”刹那间,我觉得我长大了。
成长了的人不一定有担当,而有担当的人,一定是成长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