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年度上学期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
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
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
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

的“江南”究竞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
,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竞产于吴,还是产于楚
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
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
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
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
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
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
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
《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
线
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
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
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

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
裳”,《湘君》有“塞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
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
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航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
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