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劝学
《荀子》
“玉不琢,不成器”
指玉石不经过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
《劝学》 颜真卿 (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歌行》 古乐府(节选)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作家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解题:劝学
劝:勉励、劝勉、鼓励。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第一段:重点字词讲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 yǐ
①〈动词〉停止。《劝学》:“学不可以已。”
②〈动词〉完毕;完了。《苏武传》:“剑斩虞常已。”
③〈动词〉治愈;消除。《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疠。”
④〈动词〉罢了;算了。《冯婉贞》:“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副词〉已经。《察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⑥〈副词〉随后;随即。《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⑦〈副词〉太;过于。《五人墓碑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劝学》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1. 开篇第一句直接提出 “学不可以已”,无铺垫,迅速确立全文论述核心
2. 以 “学不可以已” 五字短句呈现,否定停学,表意明确、语气坚定
3. 作为全文总纲,后文比喻、道理等论证内容均围绕其展开,逻辑紧密
第二段重点字词讲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参考课下注释解释并翻译】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靛蓝与车轮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考课下注释解释并翻译】
而:第一个表递进,并且;第二个表并列。
【参cān】在文言文及古文中的解释:
①〈动词〉参与;参加。《柳敬停传》:“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②〈动词〉检验;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动词〉参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
参 cēn:参差不齐
参 shēn①〈名词〉星宿名。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人参
【省】在文言文及古文中的解释
省 shěng
①〈动词〉减省;减少。《韩非子·用人》:“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
②〈动词〉免除;排除。《水浒传》:“哥哥且省烦恼。”
省 xǐng
①〈动词〉察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②〈动词〉探望;看望(父母或其他年辈比自己大的亲属)。《大铁椎传》:“北平陈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③〈动词〉反省;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④〈动词〉醒悟;理解;懂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
⑤〈动词〉记忆;记起。李商隐《野菊》:“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文中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中心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先借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喻事物可超越本源;再以 “木輮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强调后天加工的关键作用;最后说明君子需通过 “博学” 与 “日参省己”,实现 “知明而行无过”。
从第二段的论证中,你发现学习具有哪些作用?
三大作用:
一是让人超越原有基础,如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通过学习能比初始水平更优秀;
二是塑造和提升能力,像 “木輮为轮”“金就砺利”,学习可雕琢自身,形成新本领;
三是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无错,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通过学习与反思,实现认知和行为的完善。
第三段重点字词讲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表修饰。
须臾,指极短的时间或片刻 。
跂:读作跂(qí)时其本义为多生出的脚趾;读作跂(qǐ)时其本义为踮着脚站着。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索,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尖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古汉语中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
俄(é):侧重 “瞬间、不久”,常与 “而”“顷” 搭配。例:《世说新语》“俄而雪骤”(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顷(qǐng):指 “短时间、一会儿”,可独立用或组 “顷之”。例:《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一会儿,烟火布满天空)。
倏(shū):强调 “极快、忽然”,有 “转瞬即逝” 的动态感。例:《楚辞》“倏而来兮忽而逝”(来得快,去得也快)。
猝(cù):侧重 “突然、仓促”,多形容意外发生的短瞬间。例:《史记》“猝然临之而不惊”(突然面对变故却不惊慌)。
斯须(sī xū):表 “片刻、一会儿”,书面语色彩较浓。例:《史记》“斯须就毙”(片刻之间就死去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 jí
①〈名词〉病;疾病。《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②〈动词〉生病;患病。《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
③〈名词〉毛病;缺点。《公输》:“必为有窃疾矣。”
⑤〈动词〉疾苦;痛苦。《西门豹治邺》:“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
⑥〈动词〉痛心;憎恨。《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⑦〈动词〉妒忌;嫉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⑧〈形容词〉快;迅速。《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⑨〈形容词〉大;强;猛烈。《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⑩〈形容词〉敏捷。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在文言文及古文中的解释
彰 zhāng
①〈形容词〉明显;显著。《柳毅传》:“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至达远冤。”
②〈动词〉显示;揭露。《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③〈动词〉表彰。《淮南子·览冥》:“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参考课下注释并翻译】
假 jiǎ
①〈动词〉借;贷。《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动词〉凭借;借助。《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动词〉用;须。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④〈动词〉给予。《谭嗣同》:“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⑤〈形容词〉非正式的;代理的。《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
⑥〈形容词〉虚假的;假的。《朝天子·咏喇叭》:“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
⑦〈动词〉假装;装作。《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⑧〈连词〉假使;假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假 jià〈名词〉假期。《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 xiá
①〈名词〉通“暇”,空闲时间。《越妇言》:“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
②〈形容词〉通“遐”。高;远。《列子 周穆王》:“世以为登假焉。”
致 zhì
①〈动词〉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②〈动词〉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动词〉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④〈动词〉达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动词〉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余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⑥〈动词〉招致;引来。《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7)〈动词〉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8)〈动词〉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9)〈名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0)〈形容词〉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绝 jué
①〈动词〉断;断绝。《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动词〉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又】〈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形容词〉极远的。《班超告老归国》:“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
③〈动词〉绝交;断绝往来。《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④〈动词〉停止;止歇。《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⑤〈动词〉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⑥〈动词〉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形容词〉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⑧〈副词〉极,最,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游黄山记》:“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⑨〈副词〉绝对;完全。《促织》:“而心目力俱穷,绝无踪响。”
诵读思考: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些观点?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通过两组对比突出 “借助外力” 的重要性。
第一组:“终日而思”(单纯思考)与 “须臾之所学”(短暂学习)对比,强调学习(借助知识)比空想更有效。
第二组:“跂而望”(踮脚远眺)与 “登高之博见”(登高远望)对比,突出 “登高” 这一外力能扩大视野。
诵读思考: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些观点?
比喻论证: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 和 “顺风而呼”:比喻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如高位、顺风),可以放大自身行为的效果。
“假舆马者” 和 “假舟楫者”:比喻借助有效的工具(如车、船),可以达成单靠自身能力(步行、游泳)无法实现的目标(致千里、绝江河)。
作用:将这些具体的、人人皆知的经验作为喻体,让读者瞬间理解“善于借助外物”的巨大威力,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诵读思考: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些观点?
二、论证的观点:
学习优于空想:开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直接点明,埋头苦思不如短暂学习收获大。
善用外部条件: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地说明君子的优势并非天生异能,而是懂得借助工具、环境、知识等外部资源(“善假于物”),从而突破自身限制。
积累与借鉴的价值:隐含对学习本质的阐释——学习即“假于物”,通过吸收前人经验(如读书、求教)实现自我提升。
第四段重点字词讲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第三个为语气助词,“了”。
渊:深水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而:表顺承,“就”。
神明:非凡的智慧 得:获得 备:具备。
翻译:堆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汇聚水流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品德,智慧就会自然获得,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焉 yān
①〈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词〉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参见课下注释】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聚细小的水流,就无法形成大江大海。骏马一跃,也跳不了十步远;劣马连续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
无以:1. 没有用来……的(办法、东西、条件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劝学》)2. 不得已。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④镂:雕刻。
“锲而不舍”的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释义为"专一"。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啃食泥土,向下饮用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使用心思专一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六跪:跪,蟹脚;蟹实际上是八条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②而:表并列,和。
③螯:áo,蟹钳。
④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诵读思考:第四段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指出又分别哪些方面来进行劝学的?
角度: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三种论证方法:以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喻 “学习需积累”,说明小积累能成大成果;
以 “骐骥(良马)、驽马(劣马)” 喻 “天赋不同的人”,以 “朽木、金石” 喻 “学习对象的难易”,让 “坚持” 的重要性更易理解;
以 “蚯蚓、螃蟹” 喻 “用心专一与浮躁的学习者”,直观对比态度差异带来的结果。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或对立事物的比较,突出核心观点。
纵向对比:“骐骥一跃(短时间努力)” 与 “驽马十驾(长期坚持)” 对比,强调 “坚持” 比 “天赋” 更重要;
横向对比:“蚯蚓用心一(成功)” 与 “螃蟹用心躁(失败)” 对比,凸显 “专一” 是学习的关键。
正面:“积土成山(积善成德)”“驽马十驾”“锲而不舍”,说明正确方法和态度能成功;
反面:“不积跬步(无以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螃蟹用心躁(无可寄托)”,说明违背这些原则会失败。
作者围绕 “方法与态度”,从三个具体方面展开劝学,层层递进:
第一方面:学习要 “重视积累”
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从细微处积累。
第二方面:学习要 “坚持不舍”
积累需长期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坚持” 能弥补天赋不足。
第三方面:学习要 “用心专一”
积累和坚持的前提是 “专一”,心思浮躁会导致前功尽弃。
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齐读全文,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荀子《劝学》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语言有何特点?
论证结构:“总 — 分” 清晰,层次明确
总起:开篇以 “学不可以已” 为总论点,直接点明核心,定下论证基调。
分述:围绕总论点分三层展开,第一层谈 “学习的意义”,用 “青出于蓝”“木受绳则直” 等为例;第二层谈 “学习的作用”,以 “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佐证;第三层谈 “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如 “积跬步至千里”“锲而不舍镂金石”,从价值到实践,逻辑层次清晰。
二、论证思路:从 “为何学” 到 “如何学”,形成闭环
开篇点题:首句抛出 “学不可以已”,明确论证核心,无多余铺垫。
分层论述:先分析 “为何要学”,用比喻说明学习能改造自我(意义)、弥补不足(作用);再讲 “如何学”,从 “积累”“坚持”“专一” 三个角度给出路径,且每个角度都用正反对比,如 “积” 与 “不积”、“用心一” 与 “用心躁”。
收尾呼应:以 “蚯蚓与螃蟹” 的对比收束,强调 “专一” 的重要性,间接呼应总论点,形成逻辑闭环。
三、论证语言:通俗具象,手法突出
多借比喻说理:不用抽象论述,全靠 “积土成山”“骐骥驽马” 等常见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易理解、好记忆。
善用正反对比:通过对立情况强化观点,如 “锲而舍之” 与 “锲而不舍”、“蚓用心一” 与 “蟹用心躁”,让观点更鲜明。
语言朴实简洁:多用短句,涉及的 “青、冰、木、马、蟹” 都是常见事物,无生僻词,既好懂又有说服力。
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同步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