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导入
●我们接下来进入的是古诗词诵读部分,诵读这些优秀又优美的诗歌,可以培养我们的“共情力”,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世界的奇妙,也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更加饱满。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2页,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无衣》。
无 衣
《诗经·秦风》
了解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富有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
内容



即国风,是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六义
《诗经》
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创作背景
自由诵读这首诗,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诵读这首诗?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诗歌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这首诗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朗读诗歌
诗歌释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子:你,指战友。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同仇:共同对付敌人。
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即铠甲和兵器。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研讨交流
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的手法。
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②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
③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表达效果: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 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诗意递进
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内容
形象
主题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同泽 …… 矛戟 …… 偕作
…… 同裳 …… 甲兵 …… 偕行
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
统一征战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克服困难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战斗豪情
团结互助、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诗歌主旨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导入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谓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古今评说
整体感知: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诗歌并就诗歌意境和其整体情感各抒己见
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惴恍迷离,意境幽美邈远,情思幽怨惆怅、感伤凄凉,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从诗题“春江花月夜”来看,本诗一共描写了五个意象——春、江、花、月、夜,其中”月“的出场频次最高且贯穿始终。有的诗句虽未出现”月“字却也是写月光、月色。那么我们可以先专注赏”月“。

朗读全诗,寻找“月的轨迹”(轨迹与时间、状态有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初升)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月沉江海)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渐西落)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上中天)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 小 段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几个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8句)
(9-16句)
(17-36句)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品读第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景语进行赏析。
(句意,重点字词,手法,意象意境,情感……)
第一部分: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
“绕”字生动形象,描绘出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茂盛的原野的样貌。“皆似霰”细致地描绘出皎洁的月色倾泻在花上、树林上的情态。江流曲折,月照花林,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如霜,所以飞霜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总结: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修辞?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明月照在花林上犹如一层雪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用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洁白的月光。
意境:幽美恬静、空明澄澈。
情感:对大自然清丽景色的赞叹和对良辰美景的欣喜之情。
品读第二部分,诗人在月下想到了什么? 蕴含着哪些哲学思考?
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个人生命短暂,人类绵延久长
宇宙永恒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二部分:月下之思
1.第三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前四句: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中八句:写思妇怀人。
后八句:写游子思归。
第三部分:月下之情
2.游子思妇两地分离,苦苦思念却无法相见。其中哪句诗最使你动容,最使你感受到思念之深?对它进行赏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青枫浦”这两个意象,托物寄情。“白云”象征游子行踪不定,“青枫浦”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之愁苦。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二字极为传神,浮云游动,光影明灭未定,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也代表着思妇的思念之情荡漾着心绪,使她无法入眠。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卷”“拂”两字把思妇的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似乎要和思妇为伴,为她解愁。但思妇却触景生情,更加思念游子,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走”“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却又做不到。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树木。“摇”“满”化虚为实,使整幅画有了动感。“摇”让人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的摇动、水波的荡漾,更是落月撩拨着离人的愁绪。“满”让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相思,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中。
全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和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