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青藤书院2025-2026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培优测试1.(2025七上·宁波月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以及对应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该数,测量结果偏小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木缠绕紧,测量结果偏小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测量结果偏大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答案】A【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值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若俯视读数,读取的数值比实际液体体积大。(2)测量铁丝直径时,采用 “累积法”,即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出缠绕部分的总长度,再除以缠绕的圈数,得到铁丝的直径。若铁丝未缠绕紧,会使缠绕部分的总长度测量值偏大,从而导致计算出的铁丝直径偏大。(3)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留在液体中读数。若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导致测量结果偏小。(4)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解答】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根据量筒读数规则,仰视时视线看到的是凹液面下方的刻度,所以测量结果偏小,故该选项正确。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会使缠绕的总长度偏大,根据 “累积法” 计算直径(直径 = 总长度 ÷ 圈数),总长度偏大则测量结果偏大,而不是偏小,故该选项错误。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而不是偏大,故该选项错误。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2025七上·宁波月考)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热胀冷缩【解析】【分析】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程度(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长度变化量不同。【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故答案为:C。3.(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位于边长为L的正方形操场的四个角上。若他们分别以大小相同的速度v同时做追逐游戏。甲追乙,乙追丙,丙追丁,丁追甲。并且每位同学分别都朝着追逐同学所在位置的方向运动。则( )A.不能追逐到B.能追逐到,相遇点不能确定C.速度较大时才能追逐到D.能追逐到,相遇点在操场中心位置【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1)运动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需要选取参照物来分析。在本题中,四位同学的运动可以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分析,由于他们速度大小相同,且始终朝着追逐对象的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2)对称运动的特点:因为四位同学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运动速度大小相同且运动方向始终指向追逐对象,这种对称的运动模式会导致他们的运动轨迹是向中心汇聚的,最终会在正方形的中心相遇。【解答】A、由于四位同学的运动具有对称性,且速度大小相同,会逐渐向中心靠近,最终能追逐到,故该选项错误。B、根据对称运动的特点,相遇点是确定的,在操场中心位置,而非不能确定,故该选项错误。C、无论速度大小如何(只要大小相同且运动方向始终指向追逐对象),都会因为对称运动而在中心相遇,并非速度较大时才能追逐到,故该选项错误。D、因为四位同学的运动具有对称性,始终朝着追逐对象运动,最终会在正方形操场的中心位置相遇,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4.(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 凸形,一个为 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 B.t1=t2 C. D.无法判断【答案】A【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解析】【分析】(1)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本题中弧形槽光滑,小球运动时机械能守恒。(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公式(t为时间,s为路程,v为速度),当路程相同时,平均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小,所用时间越长。【解答】 (1)在凸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弧形槽到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运动速度减小,小于初速度;在从最高点运动到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再化为动能,到达槽末端时,速度由增大为到初速度v;(2)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轨道到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变大,大于初速度;在从最低点运动到弧形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速度变小,到达槽末端时,速度减小为到等于初速度v;(3)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凸形光滑轨道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凸小;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凹大;即v凸<v凹,由因为两小球的路程s相等,由公式知:在凸形轨道的小球运动时间t1大,在凹形轨道中的小球运动时间小t2,即:t1>t2。故答案为:A。5.(2025七上·宁波月考)一只质量为50千克的医用氧气瓶,刚启用时瓶内氧气密度为ρ。使用半小时,氧气瓶的质量变为30千克,瓶内氧气的密度为,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质量变为18 千克,此时瓶内的氧气密度应为( )A. B. C. D.【答案】C【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对于氧气瓶内的氧气,氧气瓶的容积V不变,所以氧气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2)本题中需要先求出氧气瓶的质量(瓶的质量不变),再根据不同阶段氧气的质量变化,结合密度公式分析氧气的密度变化。【解答】 根据m总=m瓶+m气和m=ρV得:50kg=m瓶+ρV ①,②,①②联立解得:m瓶=10kg,原来氧气的质量m气=ρV=40kg ③;当氧气瓶的质量为18kg时,其中氧气的质量为:m'气=18kg-10kg=8kg;则:ρ'V=8kg ④;③÷④得到:;即:。故答案为:C。6.(2025七上·宁波月考) 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 且,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也完全相同,则( )A.甲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B.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C.两杯内液体的质量一样大 D.无法确定【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解析】【分析】 如果两种液体混合,那么求混合液体的密度,我们应该用混合液体的质量除以混合液体的体积去进行计算;但是题目中告诉的是“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比较抽象,通过建构模型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本题采用对比模型法。【解答】 模型1即为甲杯:由于ρ1<ρ2,两种液体的质量且各占一半。可得密度ρ1的液体体积大于密度ρ2的液体,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模型2即为乙杯:两种液体体积相等,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对照组体现体积相等时之间的分界线。对模型1密度ρ1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2中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相同,即是容器体积的一半(如图所示)。对模型2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相同(如图所示),经过处理便可以直接从对比处比较甲、乙两杯内液体质量的大小了,答案很明显是对比处是蓝色的乙杯大。即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故答案为:B。7.(2025七上·宁波月考)甲和乙是一条直线河流上的两个码头,甲在上游,乙在下游。今有一只在静水中航速为v的轮船从甲码头开往乙码头,到达乙码头后立即返回甲码头,一个来回经过时间为t,若甲、乙间距离为s,则有的( )A. B.C.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A【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轮船在河流中行驶时,顺流速度为静水航速与水流速度之和;逆流速度为静水航速与水流速度之差。(2)时间的计算公式: (t为时间,s为路程,v为速度),本题需分别计算轮船顺流和逆流的时间,再求总时间并与 比较。【解答】 设水的流速为a,则从甲到乙顺水航行时,用时从乙到甲逆水航行时,用时所以因为所以即。故答案为:A。8.(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河宽为L,河水流速为u,甲、乙两船同时出发渡河且相对水的速度均为v。出发时两船相距d.行驶过程中两船船身均与岸边成45°,乙船最终到达正对岸的A点,两船始终没有相遇。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两船行驶的路程不相等C.两船同时到达河对岸 D.L>【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乙船恰好能直达正对岸的A点,知.小船的运动分解为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两个方向,抓住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可以比较出两船到达对岸的时间以及甲船沿河岸方向上的路程,再根据渡河时间,从而确定不相撞时,两船间距。【解答】 AC、乙船恰好能直达正对岸的A点,根据速度合成与分解,知vcos45°=u,解得:。将小船的运动分解为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两个方向,抓住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两船在垂直河岸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则有甲乙两船到达对岸的时间相等,故A错误,C正确。B、由图可知,甲船在水中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船的路程,故B错误;D、由题意可知,两船在垂直河岸方向的位移总是相等,且两船在水流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因不相遇,则d不得小于2L,即L小于或等于,故D错误。故答案为:C。9.(2025七上·宁波月考)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在石盘中加上5.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5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上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则向右端偏1小格,那么所称物体的质量为 .【答案】5.26g【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解析】【分析】(1)托盘天平的工作原理是等臂杠杆,通过砝码质量和指针偏转格数的关系来确定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的差值。指针偏转的格数与砝码质量的变化成正比,可据此计算出每偏转 1 小格对应的质量变化。(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或减去)因指针偏转而对应的质量差值。【解答】 天平指针从左侧1.5个小格偏转到右侧1个小格,共偏转2.5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对应的质量为:;原来需要向右偏转1.5个小格就能平衡,则需要的质量为:0.04g×1.5=0.06g;因此物体的质量为:5.20g+0.06g=5.26g。10.(2025七上·宁波月考)某同学观察蜻蜓在静的水面直线飞行时,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如下图所示,图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二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据图片解答下列问题:(1)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 。(填“向右”或“向左”)(2)若测得蜻蜓由第二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1s,则水波的传播速度为 。【答案】(1)向左(2)3m/s【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以及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2)根据点水坐标可以得出蜻蜓点水飞行的路程,再利用公式计算蜻蜓的飞行速度。【解答】 (1)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形成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所以蜻蜓向左飞行;(2)根据三个水波内切,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蜻蜓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圆形波纹,点水的位置在于圆形的圆心,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8m)、(0,5m)、(0,2m),蜻蜓由第二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5m-2m=3m,时间t=1s,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11.(2025七上·宁波月考)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甲偏高当该物体的温度降低 后,再用此温度汁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却偏低(1)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降低 ,再用该温度计测量,测量值将偏低 ℃。(2)用该温度计分别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温度,两者示数相差 ℃。【答案】(1)1.5(2)110【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刻度均匀,意味着实际温度变化与温度计示数变化成正比。可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温度变化和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关系,求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与实际温度变化的比例关系,进而分析后续问题。(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C,沸水温度为100 C,实际温度变化100 C,根据温度计的比例关系可求出其示数变化。【解答】 (1)由题意知,实际温度变化10℃,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实际温度的变化偏多0.5℃+0.5℃=1℃;则此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为10℃+1℃=11℃;由于温度计刻度均匀,当温度再继续降低10℃,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仍为11℃,比实际温度多降低了1℃,所以,此时测量值比此时的实际温度偏低:0.5℃+1℃=1.5℃;(2)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间为100℃,所以该温度计的示数之差为。12.(2025七上·宁波月考)某蒸馏水玻璃瓶内有部分液体,按图甲正立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液高为H1cm;按图乙倒立测得空间高度为H2cm。若瓶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 【答案】【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圆柱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V=S×h(S为底面积,h为高),其中底面积S=πr2 (r为底面半径)。(2)本题中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液体体积与倒立后空出部分体积之和,通过正立和倒立的测量数据,利用圆柱体积公式可求出总容积。【解答】 根据图甲可知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底面积:;水的体积为:;根据图乙可知,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瓶子的容积:。13.(2025七上·宁波月考)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 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 和 则土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答案】1:9【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2)本题可通过设未知数,根据王冠的质量等于金的质量与银的质量之和,王冠的体积等于金的体积与银的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来建立方程求解。【解答】 假设王冠的质量为m,根据可得金和银的密度分别为,王冠的体积:V冠=V金+V银,根据可得:,即:,解得:,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m银:。故答案为:1:9。14.(2025七上·宁波月考)雪水融化成水会聚变多会形成山洪,会造成水土流失。小科同学测定了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含沙量(即1m3的洪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在治理环境之前,他们共采集了 的水样,测得质量是10.18kg,已知干燥的同类泥沙的密度是 则这些洪水中的含沙量是 。【答案】30kg/m3【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含沙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的定义式,设x表示洪水中的含沙量,m沙表示洪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V表示洪水的体积,可得关系式,代入已知数据求解。【解答】 因为洪水的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的河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所以它的定义式可写作,其中,x表示洪水中的含沙量,m沙表示洪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V表示洪水的体积。设洪水的总质量为m,则可得:m沙=Vx,m水=m-m沙=m-Vx,沙子的体积:,水的体积:,又因为V沙+V水=V,所以,代入数据得:解得:x=30kg/m3。15.(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m/s,转轮A 和R的大小不 计,AB=1.5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3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 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向 B 点爬去,到达B 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 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 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4m/s。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并认为老鼠身上有足够多的油污染传送带,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计时,经过 秒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答案】22.5【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从A到B,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1;老鼠开始回A,从B到A,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老鼠又去B,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老鼠开始回A,进而求出总用时。【解答】 从A到B,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1=0.4m/s+0.1m/s=0.5m/s;根据可得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由于这时被污染是B点左侧部分的长度为:L左=v老鼠t1=0.4m/s×3s=1.2m;老鼠开始回A,从B到A,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2=(0.4-0.1)m/s=0.3m/s;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的AB段及下方B点左侧x2=0.4m/s×5s-1.5m=0.5m的部分;老鼠又去B了,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3s,被污染的变成上方都是B点左侧1.2m处,下方距B点左侧0.8m处;第二次从B回到A时,用时t4=5s,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AB段,及下方B点左侧,0.8m+5s×0.1m/s=1.3m;第三次从A到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5=3s,此时没被污染的长度为0.2m,距B端1.2m;第三次从B到A时,用时;总用时:t=t1+t2+t3+t4+t5+t6=3s+5s+3s+5s+3s+3.5s=22.5s。16.(2025七上·宁波月考)一个空瓶的质量是100g,装满水称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将瓶里的水倒出,先在瓶内装入一些金属的颗粒,称出瓶和金属的总质量为800g,然后将瓶内装满水,称出瓶、水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900g,求(1)瓶子的容积:(2)金属粒的密度。【答案】(1)水的质量:m水=m瓶和水-m瓶=400g-100g=300g,由可得,水的体积:,则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即:V瓶=V水=300cm3。(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800g-100g=700g,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900g-800g=100g,由得,水的体积:,则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00cm3-100cm3=200cm3;所以金属颗粒的密度:。【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当瓶内装满水时,水的体积就等于玻璃瓶的容积,已知瓶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出水的质量,根据的变形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2)已知瓶和金属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金属的质量;已知瓶、金属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瓶和金属的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的变形公式可求可求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就等于金属的体积,然后利用可求金属的密度。【解答】 (1)水的质量:m水=m瓶和水-m瓶=400g-100g=300g,由可得,水的体积:,则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即:V瓶=V水=300cm3。(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800g-100g=700g,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900g-800g=100g,由得,水的体积:,则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00cm3-100cm3=200cm3;所以金属颗粒的密度:。17.(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可测出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和车速。图乙中 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 分别是 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 之间的时间间隔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米/秒。试回答。(1)根据图乙可知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2)汽车在接收到 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米 (3)汽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水平向左(2)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34m;(3)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2)p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根据,由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s2,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判断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3)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t=Δt-t1+t2,根据可得汽车的速度。【解答】 (1)(2)p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34m;可知,汽车向着远离测速仪方向运动,所以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是水平向左;(3)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1 / 1浙江省宁波市青藤书院2025-2026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培优测试1.(2025七上·宁波月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以及对应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该数,测量结果偏小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木缠绕紧,测量结果偏小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测量结果偏大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2.(2025七上·宁波月考)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3.(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位于边长为L的正方形操场的四个角上。若他们分别以大小相同的速度v同时做追逐游戏。甲追乙,乙追丙,丙追丁,丁追甲。并且每位同学分别都朝着追逐同学所在位置的方向运动。则( )A.不能追逐到B.能追逐到,相遇点不能确定C.速度较大时才能追逐到D.能追逐到,相遇点在操场中心位置4.(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 凸形,一个为 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 B.t1=t2 C. D.无法判断5.(2025七上·宁波月考)一只质量为50千克的医用氧气瓶,刚启用时瓶内氧气密度为ρ。使用半小时,氧气瓶的质量变为30千克,瓶内氧气的密度为,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质量变为18 千克,此时瓶内的氧气密度应为( )A. B. C. D.6.(2025七上·宁波月考) 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 且,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也完全相同,则( )A.甲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B.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C.两杯内液体的质量一样大 D.无法确定7.(2025七上·宁波月考)甲和乙是一条直线河流上的两个码头,甲在上游,乙在下游。今有一只在静水中航速为v的轮船从甲码头开往乙码头,到达乙码头后立即返回甲码头,一个来回经过时间为t,若甲、乙间距离为s,则有的( )A. B.C.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8.(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河宽为L,河水流速为u,甲、乙两船同时出发渡河且相对水的速度均为v。出发时两船相距d.行驶过程中两船船身均与岸边成45°,乙船最终到达正对岸的A点,两船始终没有相遇。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两船行驶的路程不相等C.两船同时到达河对岸 D.L>9.(2025七上·宁波月考)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在石盘中加上5.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5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上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则向右端偏1小格,那么所称物体的质量为 .10.(2025七上·宁波月考)某同学观察蜻蜓在静的水面直线飞行时,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如下图所示,图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二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据图片解答下列问题:(1)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 。(填“向右”或“向左”)(2)若测得蜻蜓由第二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1s,则水波的传播速度为 。11.(2025七上·宁波月考)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甲偏高当该物体的温度降低 后,再用此温度汁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却偏低(1)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降低 ,再用该温度计测量,测量值将偏低 ℃。(2)用该温度计分别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温度,两者示数相差 ℃。12.(2025七上·宁波月考)某蒸馏水玻璃瓶内有部分液体,按图甲正立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液高为H1cm;按图乙倒立测得空间高度为H2cm。若瓶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 13.(2025七上·宁波月考)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 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 和 则土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14.(2025七上·宁波月考)雪水融化成水会聚变多会形成山洪,会造成水土流失。小科同学测定了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含沙量(即1m3的洪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在治理环境之前,他们共采集了 的水样,测得质量是10.18kg,已知干燥的同类泥沙的密度是 则这些洪水中的含沙量是 。15.(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m/s,转轮A 和R的大小不 计,AB=1.5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3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 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向 B 点爬去,到达B 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 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 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4m/s。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并认为老鼠身上有足够多的油污染传送带,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计时,经过 秒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16.(2025七上·宁波月考)一个空瓶的质量是100g,装满水称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将瓶里的水倒出,先在瓶内装入一些金属的颗粒,称出瓶和金属的总质量为800g,然后将瓶内装满水,称出瓶、水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900g,求(1)瓶子的容积:(2)金属粒的密度。17.(2025七上·宁波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可测出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和车速。图乙中 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 分别是 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 之间的时间间隔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米/秒。试回答。(1)根据图乙可知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2)汽车在接收到 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米 (3)汽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值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若俯视读数,读取的数值比实际液体体积大。(2)测量铁丝直径时,采用 “累积法”,即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出缠绕部分的总长度,再除以缠绕的圈数,得到铁丝的直径。若铁丝未缠绕紧,会使缠绕部分的总长度测量值偏大,从而导致计算出的铁丝直径偏大。(3)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留在液体中读数。若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导致测量结果偏小。(4)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解答】A、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根据量筒读数规则,仰视时视线看到的是凹液面下方的刻度,所以测量结果偏小,故该选项正确。B、用刻度尺测铁丝直径时铁丝未缠绕紧,会使缠绕的总长度偏大,根据 “累积法” 计算直径(直径 = 总长度 ÷ 圈数),总长度偏大则测量结果偏大,而不是偏小,故该选项错误。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移出水面后再读数,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而不是偏大,故该选项错误。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热胀冷缩【解析】【分析】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程度(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长度变化量不同。【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1)运动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需要选取参照物来分析。在本题中,四位同学的运动可以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分析,由于他们速度大小相同,且始终朝着追逐对象的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2)对称运动的特点:因为四位同学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运动速度大小相同且运动方向始终指向追逐对象,这种对称的运动模式会导致他们的运动轨迹是向中心汇聚的,最终会在正方形的中心相遇。【解答】A、由于四位同学的运动具有对称性,且速度大小相同,会逐渐向中心靠近,最终能追逐到,故该选项错误。B、根据对称运动的特点,相遇点是确定的,在操场中心位置,而非不能确定,故该选项错误。C、无论速度大小如何(只要大小相同且运动方向始终指向追逐对象),都会因为对称运动而在中心相遇,并非速度较大时才能追逐到,故该选项错误。D、因为四位同学的运动具有对称性,始终朝着追逐对象运动,最终会在正方形操场的中心位置相遇,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4.【答案】A【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解析】【分析】(1)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本题中弧形槽光滑,小球运动时机械能守恒。(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公式(t为时间,s为路程,v为速度),当路程相同时,平均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小,所用时间越长。【解答】 (1)在凸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弧形槽到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运动速度减小,小于初速度;在从最高点运动到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再化为动能,到达槽末端时,速度由增大为到初速度v;(2)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轨道到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变大,大于初速度;在从最低点运动到弧形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速度变小,到达槽末端时,速度减小为到等于初速度v;(3)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凸形光滑轨道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凸小;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凹大;即v凸<v凹,由因为两小球的路程s相等,由公式知:在凸形轨道的小球运动时间t1大,在凹形轨道中的小球运动时间小t2,即:t1>t2。故答案为:A。5.【答案】C【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对于氧气瓶内的氧气,氧气瓶的容积V不变,所以氧气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2)本题中需要先求出氧气瓶的质量(瓶的质量不变),再根据不同阶段氧气的质量变化,结合密度公式分析氧气的密度变化。【解答】 根据m总=m瓶+m气和m=ρV得:50kg=m瓶+ρV ①,②,①②联立解得:m瓶=10kg,原来氧气的质量m气=ρV=40kg ③;当氧气瓶的质量为18kg时,其中氧气的质量为:m'气=18kg-10kg=8kg;则:ρ'V=8kg ④;③÷④得到:;即:。故答案为:C。6.【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解析】【分析】 如果两种液体混合,那么求混合液体的密度,我们应该用混合液体的质量除以混合液体的体积去进行计算;但是题目中告诉的是“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比较抽象,通过建构模型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本题采用对比模型法。【解答】 模型1即为甲杯:由于ρ1<ρ2,两种液体的质量且各占一半。可得密度ρ1的液体体积大于密度ρ2的液体,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模型2即为乙杯:两种液体体积相等,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对照组体现体积相等时之间的分界线。对模型1密度ρ1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2中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相同,即是容器体积的一半(如图所示)。对模型2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相同(如图所示),经过处理便可以直接从对比处比较甲、乙两杯内液体质量的大小了,答案很明显是对比处是蓝色的乙杯大。即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故答案为:B。7.【答案】A【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轮船在河流中行驶时,顺流速度为静水航速与水流速度之和;逆流速度为静水航速与水流速度之差。(2)时间的计算公式: (t为时间,s为路程,v为速度),本题需分别计算轮船顺流和逆流的时间,再求总时间并与 比较。【解答】 设水的流速为a,则从甲到乙顺水航行时,用时从乙到甲逆水航行时,用时所以因为所以即。故答案为:A。8.【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乙船恰好能直达正对岸的A点,知.小船的运动分解为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两个方向,抓住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可以比较出两船到达对岸的时间以及甲船沿河岸方向上的路程,再根据渡河时间,从而确定不相撞时,两船间距。【解答】 AC、乙船恰好能直达正对岸的A点,根据速度合成与分解,知vcos45°=u,解得:。将小船的运动分解为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两个方向,抓住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两船在垂直河岸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则有甲乙两船到达对岸的时间相等,故A错误,C正确。B、由图可知,甲船在水中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船的路程,故B错误;D、由题意可知,两船在垂直河岸方向的位移总是相等,且两船在水流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因不相遇,则d不得小于2L,即L小于或等于,故D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5.26g【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解析】【分析】(1)托盘天平的工作原理是等臂杠杆,通过砝码质量和指针偏转格数的关系来确定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的差值。指针偏转的格数与砝码质量的变化成正比,可据此计算出每偏转 1 小格对应的质量变化。(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或减去)因指针偏转而对应的质量差值。【解答】 天平指针从左侧1.5个小格偏转到右侧1个小格,共偏转2.5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对应的质量为:;原来需要向右偏转1.5个小格就能平衡,则需要的质量为:0.04g×1.5=0.06g;因此物体的质量为:5.20g+0.06g=5.26g。10.【答案】(1)向左(2)3m/s【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以及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2)根据点水坐标可以得出蜻蜓点水飞行的路程,再利用公式计算蜻蜓的飞行速度。【解答】 (1)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形成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所以蜻蜓向左飞行;(2)根据三个水波内切,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蜻蜓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圆形波纹,点水的位置在于圆形的圆心,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8m)、(0,5m)、(0,2m),蜻蜓由第二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5m-2m=3m,时间t=1s,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11.【答案】(1)1.5(2)110【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刻度均匀,意味着实际温度变化与温度计示数变化成正比。可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温度变化和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关系,求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与实际温度变化的比例关系,进而分析后续问题。(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C,沸水温度为100 C,实际温度变化100 C,根据温度计的比例关系可求出其示数变化。【解答】 (1)由题意知,实际温度变化10℃,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实际温度的变化偏多0.5℃+0.5℃=1℃;则此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为10℃+1℃=11℃;由于温度计刻度均匀,当温度再继续降低10℃,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仍为11℃,比实际温度多降低了1℃,所以,此时测量值比此时的实际温度偏低:0.5℃+1℃=1.5℃;(2)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间为100℃,所以该温度计的示数之差为。12.【答案】【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圆柱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V=S×h(S为底面积,h为高),其中底面积S=πr2 (r为底面半径)。(2)本题中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液体体积与倒立后空出部分体积之和,通过正立和倒立的测量数据,利用圆柱体积公式可求出总容积。【解答】 根据图甲可知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底面积:;水的体积为:;根据图乙可知,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瓶子的容积:。13.【答案】1:9【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2)本题可通过设未知数,根据王冠的质量等于金的质量与银的质量之和,王冠的体积等于金的体积与银的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来建立方程求解。【解答】 假设王冠的质量为m,根据可得金和银的密度分别为,王冠的体积:V冠=V金+V银,根据可得:,即:,解得:,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m银:。故答案为:1:9。14.【答案】30kg/m3【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含沙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的定义式,设x表示洪水中的含沙量,m沙表示洪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V表示洪水的体积,可得关系式,代入已知数据求解。【解答】 因为洪水的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的河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所以它的定义式可写作,其中,x表示洪水中的含沙量,m沙表示洪水中含有泥沙的质量,V表示洪水的体积。设洪水的总质量为m,则可得:m沙=Vx,m水=m-m沙=m-Vx,沙子的体积:,水的体积:,又因为V沙+V水=V,所以,代入数据得:解得:x=30kg/m3。15.【答案】22.5【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从A到B,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1;老鼠开始回A,从B到A,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老鼠又去B,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老鼠开始回A,进而求出总用时。【解答】 从A到B,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1=0.4m/s+0.1m/s=0.5m/s;根据可得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由于这时被污染是B点左侧部分的长度为:L左=v老鼠t1=0.4m/s×3s=1.2m;老鼠开始回A,从B到A,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2=(0.4-0.1)m/s=0.3m/s;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的AB段及下方B点左侧x2=0.4m/s×5s-1.5m=0.5m的部分;老鼠又去B了,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3s,被污染的变成上方都是B点左侧1.2m处,下方距B点左侧0.8m处;第二次从B回到A时,用时t4=5s,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AB段,及下方B点左侧,0.8m+5s×0.1m/s=1.3m;第三次从A到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5=3s,此时没被污染的长度为0.2m,距B端1.2m;第三次从B到A时,用时;总用时:t=t1+t2+t3+t4+t5+t6=3s+5s+3s+5s+3s+3.5s=22.5s。16.【答案】(1)水的质量:m水=m瓶和水-m瓶=400g-100g=300g,由可得,水的体积:,则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即:V瓶=V水=300cm3。(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800g-100g=700g,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900g-800g=100g,由得,水的体积:,则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00cm3-100cm3=200cm3;所以金属颗粒的密度:。【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当瓶内装满水时,水的体积就等于玻璃瓶的容积,已知瓶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出水的质量,根据的变形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2)已知瓶和金属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金属的质量;已知瓶、金属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瓶和金属的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的变形公式可求可求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就等于金属的体积,然后利用可求金属的密度。【解答】 (1)水的质量:m水=m瓶和水-m瓶=400g-100g=300g,由可得,水的体积:,则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即:V瓶=V水=300cm3。(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800g-100g=700g,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900g-800g=100g,由得,水的体积:,则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00cm3-100cm3=200cm3;所以金属颗粒的密度:。17.【答案】(1)水平向左(2)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34m;(3)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2)p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根据,由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s2,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判断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3)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t=Δt-t1+t2,根据可得汽车的速度。【解答】 (1)(2)p1和p2之间共20格,每格的时间为汽车在接收到P1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2-s1=34m;可知,汽车向着远离测速仪方向运动,所以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方向是水平向左;(3)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青藤书院2025-2026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培优测试(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青藤书院2025-2026学年七年级科学10月培优测试(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