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课前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李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柳永
新课导入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核心素养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录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反复诵读
感受意境
活动一
品读韵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ing
ian
en
i
ou
ai
en
ia
u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piān
zhēn
jié
shēnɡ
题目解读
诗歌标题包含几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4次春景
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12次江景
2次花景
15次月景
2次夜景



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初读探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1: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找出诗中直接写到“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句子。
初读探究
“春”出现4 次—— 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江”出现12次—— “江水”象征时光流逝;
“花”出现2次——“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月”出现15次——全诗的核心;
“夜”出现2次——具体背景,皓月反衬。
月的变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月是诗之魂
思考2:全诗以什么为线索?
思考3:全诗写了月的哪几种形态?
初读探究
提示: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月下之景(1-8)
月下之思(9-16)
月下之情(17-36)
思考2:全诗以什么为线索?
思考3:全诗写了月的哪几种形态?
初读探究
划分层次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 1-8 ) 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景物美
(9-16) 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赏月下之景
(景物美)
译 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①。滟滟随波千万里②,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空里流霜不觉飞⑤,汀上白沙看不见⑥。
①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②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③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⑤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⑥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景物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①“生”本义为“出生、诞生”,“升”指上升。
1.“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不能
②“升”仅仅是月初升的状态,而“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磅礴壮观。“生”字足见诗人眼界和胸襟之大。
景中之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诗人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 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3.如何理解本段最后两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明确:“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身入其境,是由虚变实。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他却说看不见,这是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景中之月
哲理美:
悟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⑦,皎皎空中孤月轮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⑨,江月年年望相似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⑦纤尘:微细的灰尘。 ⑧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⑨穷已:穷尽。 ⑩望:一作“只”。 但见:只见、仅见。
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译 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见月——生命的短暂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的永恒
悟月下之思
思考2:面对良辰美景,引发诗人怎样的遐想?
思考3: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个体虽逝,但人类文明生生不息”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哀而不伤,反显豁达。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面对宇宙的永恒与浩渺,人类有时会产生人类渺小、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的感慨,亦会产生及时行乐的洒脱,你能想到哪些古诗文?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2.面对月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千古之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存不存在江边第一个看月亮的人
存不存在月亮第一次照亮的站在江岸上的人
那么,看月亮的人到哪里去了 被谁带走了?
虽然那些人不在了,但是谁还在?
哲理美
虽然第一个看月亮的人和第一个被月亮照见的人都不在了,但是今天诗人仍能站在这里看月,“人生代代无穷已”在感叹个体生命短暂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生命的延续无穷,既有着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又有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欣慰。
深入探究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深入探究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①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②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③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
4.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为“待”伊人,长明不衰(宇宙无穷)
长江水“送”走了人的年华(人生短暂)
过渡句,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联想作好铺垫。
哲理美
析月下之情
(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裴回:同“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裴回,一作“徘徊”。
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译文: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译 文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译 文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的飘忽不定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象征漂泊在外的游子。
◎“青枫浦”:“浦”是江水分叉的地方,“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暗示离别之意;
◎“扁舟子”:扁舟漂泊,代指漂泊在外不得志的游子;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
析月下之情
思考4: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游子思妇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解析】“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指所有人,是泛指。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意象积累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意象积累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析月下之情
思考5:这一部分表达了何种情感?如何体现?
①“裴回”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拟人化,它怜悯思妇的孤独,徘徊在思妇身旁,不忍离去。
②情景交融:表面写月光难驱,实际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③借用“鱼雁传情”的典故,暗含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之意,把苦苦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思妇怀远
裴回(“徘徊”):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卷”与“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却做不到。“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
2.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词语的表达作用。
情感美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意象积累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意象积累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析月下之情
思考6:这一部分表达了何种情感?如何体现?
采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夸张、以景结情等手法,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游子思归
知识补充——以景结情
概念: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望月
总结全诗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澄澈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景物美
春江花月图
哲理美
月下沉思图
情感美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感情基调
哀而不伤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月是全诗的灵魂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课堂总结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和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因而“孤篇横绝”!
对接高考
巩固训练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
(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
理解性默写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羁旅诗:抒情主体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男性),表达客居他乡的孤独、旅途的艰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常夹杂怀才不遇的感慨。
闺怨诗:抒情主体是独守空闺的思妇(女性),抒发因丈夫远行而产生的孤寂落寞、对远人的思念、虚度青春的苦闷与哀怨(对年华消逝的悲痛)。
两地相思曲(闺怨诗和羁旅怀乡诗)
核心主题:空间阻隔下的思念
两者都源于同一个现实——因宦游、征戍、行商等造成的地理上的分离。其情感内核都是因这种阻隔而产生的深切思念。
两地相思曲(闺怨诗和羁旅怀乡诗)
经典意象
他们使用许多共同的意象来传达情感,这些意象成为沟通内外两种世界的符号:
明月:共通的思念信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秋景物:春风、秋月、雁、草等,最易触发时光流逝、感时伤怀之情。
流水:象征愁思与别恨的绵长无尽。
梦境:作为超越空间阻隔的媒介,寄托相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创作手法:借景抒情与对写法
借景抒情:都善于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渲染和烘托内心情绪。
对写法(曲笔):这是两者最精妙的互动。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而是从对方着笔。
羁旅诗会写家中的妻子如何思念自己。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两地相思曲(闺怨诗和羁旅怀乡诗)
对比维度 羁旅诗 闺怨诗
抒情主体与视角 游子(男性),外向型视角。目光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关山、道路、江湖)。 思妇(女性),内向型视角。情感聚焦于封闭的内心世界(空房、庭院、妆楼)。
核心情感内涵 1. 地理乡愁:对故乡山水、亲人的怀念。
2. 身世之感:旅途艰辛、功业未成、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悲慨。
3. 时空恐慌:对人生易老、时光飞逝的感慨。 1. 情感相思:对丈夫/恋人的专注思念与担忧。
2. 生命焦虑:对青春虚度、红颜易老的深切恐惧。
3. 命运悲怨:对自身被动处境、无法掌控命运的哀怨。
典型意象系统 旅途风物:孤馆、秋灯、驿道、瘦马、破船、断雁、西风。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闺阁器物:罗帏、珠帘、鸾镜、孤灯、熏笼、团扇。
例:“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
情感色彩 悲慨、苍凉、沉郁。带有男性在广阔天地间的挣扎与无奈,情感更为开阔、复杂。 哀婉、凄楚、幽怨。情感更为细腻、专注、绵长,有时带有绝望感。
社会根源 男性士人的社会责任:科举、宦游、征戍等制度迫使男性离家,追求功名与履行义务。 女性的家庭角色与依附地位: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下,女性被限定于家庭,其幸福系于男性。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①玉勒:美玉镶的带嚼子的马笼头。雕鞍:雕绘花饰的马鞍。玉勒雕鞍,代指华贵的车马。游冶:指流连妓馆,狎艳游乐。②章台路:原指汉代长安城西南街,代称游冶之地。
思考: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闺怨词。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深闺女子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只能将全部的情感寄托在丈夫身上。当丈夫背离时,她们的生活便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同时,词中也蕴含着词人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感慨,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