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月考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C
4. ①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
②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
5. ①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
②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
③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
④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
(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答案】6. B 7. C
①二者都充满活力,表现出不同年代的战士对生活与美都充满热爱。(2分)②本篇小说里林渝北的“衣着”写出林渝北的到来给荒凉的莫拉哨所带来活力和美感(1分),《百合花》里小战士枪筒上装饰的“野菊花”写出小通讯员在烽火年代里洋溢着纯真、活泼、阳光的青春气息(1分)。
9. ①写出自然环境的险峻,突出莫拉哨所军人守护边疆的艰辛勇敢和浓浓的战友情,人物形象更饱满。②突出莫拉哨所战士坚守、巡逻祖国边界的意义,使小说意蘊更深刻。③采用回忆性叙述,自如切换时空,使叙述更为灵活,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每点2分)
【答案】10. CEH
11. D 12. D
13. (1)即使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赶得上它。
(2)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
14. 比喻阐明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前进,最终都能达到目标 。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即使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赶得上它。但劣马想要去追赶那奔跑的骏马和无限的前程吗?那么劣马就是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是不可能赶上骏马的。所以如果有个终点或目的地,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一点,有的跑得快一点,有的先到一些,有的后到一些,为什么不能达到这个终点呢?不知道那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是要穷尽那无穷的东西、追求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止境呢?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出奇怪异的行为,做起来不是不难,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们说:“我迟缓落后了,在他们停下来等我时,我赶上去靠近他们,那也就不过是或迟缓些、或迅速一些、或超前一些或落后一些,为什么不能同样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一步两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各人的资质,即使相距遥远,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悬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怎样规定的就怎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怎样说的他就怎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法,那就是无视礼法;违背老师,那就是无视老师。不赞同老师和礼法而喜欢刚愎自用,拿他打个比方,那就好像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之外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是以身作则而又重视使自己安守礼法的人。
材料二:
考察荀子提出主张叙述事物,都以事理的要旨为根本。陈述古代的情况,作为当代的规范。平定乱世,进行治理,就像把手掌反过来一样容易。确实是在世上有显赫名声的人,君王的老师。而且他的书是用来辅佐六经的,能扩充孔子的儒家学说,不仅仅只是诸子百家的言论。周公创造了它,孔子阐述了它,荀卿、孟轲帮助它成功,所以能够稳固王道,非常精深完备。虽然春秋时期四夷交替侵伐,战国时期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废弛断绝,这种学说最终也没有消亡。
15、C C项,“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愁生新雁寒初下”中的“愁”字已表明诗人内心所感,即“哀愁”。
16、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都有拼搏精神。(2分)
异:本诗“书生”指诗人自己,展现了一个年己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形象,(2分)
《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2分)
解析 首先分析两个“书生”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来看,本诗中的“书生”想驱逐敌人,建功立业,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看,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想担起国之重任,激浊扬清,由此可见,两个“书生”形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拼搏精神的爱国者。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对比本诗中的“行年七十初心在”和《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知,两个“书生”形象在年龄、身份上存在不同,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位年己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8.(2分)
① 千沟万壑
② 肆无忌惮
19.(4分)
(甲)河水是清澈的
(乙)正在改变黄土高原和黄河的颜色
20.(4分)
修改:①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 ②成为一条咆哮奔涌的烈河。
21.(4分)
① 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语势,凸显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描绘出黄河夕照下的壮美画面。
② 运用叠词(“阵阵”“粼粼”“闪闪”),使音韵和谐,生动表现出金光闪烁的动态美感。
③ 从桥上、桥下、水中三个视角,构成空间层次,展现人与黄河融为一体的诗意场景。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2.(3分)
C(C项与文中加点的“该”都表示推测估计,意为“大概、可能”。A项表示轮到;B项表示欠;D项指示代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赤峰二中 2025 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
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
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
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
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
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
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
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
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
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
品。”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
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
从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
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
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
(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
材料二:
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
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
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
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
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
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
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
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
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
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
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
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立场和价值理想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
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
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
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
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
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作为民族精神活动史中的一环,我们今天的文艺活动既要自觉保存文化
过往有价值的东西,又要记录当代文化的意义踪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中提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始终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共赢
共生,在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对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
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诠
释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为传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屹立
于世界艺术长廊,让海外观众在中华文化形象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道德之美、情
怀之美和气韵之美,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
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摘编自徐贞《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的文化逻辑》)
高一语文 第 2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
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
B. 中国的文艺经典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其所具有的艺术
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弱。
C. 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既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文
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随着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
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中国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形象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及方
向并不相同。
B. 虽然经典文艺形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
式是相同的。
C. 材料二第三段中两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明“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这一观点,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我国传统文艺一直都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
容反而并不在意。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汉朝的文物故事入手,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作品当中,塑
造了“春君”等典型形象。
B. 电视剧《于成龙》着眼于中华优秀历史人物,刻画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于成龙这一典
型人物形象,契合了当今弘扬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
C. 话剧《谷文昌》“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情勾勒出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的
事业紧密相连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
D.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赋予意义拓展,将
其设定为自我救赎成就侠义英雄的形象。
4. 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述经典文艺形象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
分析。(4 分)
高一语文 第 3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5. 假如你是一名新时代的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塑造经典文艺形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拉哨所·狼牙(节选)
石钟山
莫拉哨所在藏南的边境线上,海拔 4678 米,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最高处山石缝隙中竖
着一根旗杆,旗杆上是一面猎猎飘扬的国旗。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山外,极目远处,路便若
隐若现,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山路连着一条公路,通往几十公里外的团部,团部在山的褶皱里。
米小冬命运的改变,一切都因那场突然而至的大雪。那是六月初的雪,来得猝不及防,下
得昏天黑地。那场雪一连下了一天两夜,哨所的房舍几乎被大雪覆盖了,那条通往山下的羊肠
小道,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皑皑的白雪,扯地连天,没有尽头的样子。
米小冬已经是第二年的老兵了,高中毕业,他和所有同学一样,也参加了高考,虽然考上
二本类大学。但考试分数离心仪的军校差距较远,他放弃这个二本大学,先参军,后考军校。
参军的过程,得到了父母亲朋的一致拥护,先成为一名军人,再成为一名军官,不仅是米
小冬的理想,也是全家人的念想。于是米小冬便顺利参军,他从家乡带来最多的东西就是高考
复习资料,足足有半箱子。在参军后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次考
军校的准备中了。
排长方江南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军校生,对米小冬考军校的行为赞赏有加,方排长对米小冬
的支持,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中。每次巡逻回来的业余时间,他都会把米小冬安
排到自己的排部兼宿舍中,不仅给他提供复习的环境,还经常上阵充当米小冬的老师。
排长方江南就经常冲排里的士兵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排就会再出一名军校生。方排长
就是在莫拉哨所考上军校的,也是在当满一年兵后参加的全军统考。四年军校毕业后,他便又
回到了莫拉哨所当上了排长。
那场大雪不仅改变了米小冬考军校的命运,还改变了方江南排长的婚期。方排长的婚期定
在 7 月 1 号,早在半个月前,方排长的未婚妻林渝北就来到了莫拉哨所,接方江南回重庆完婚。
荒凉的莫拉哨所,突然来了林渝北,似乎一下子变得鲜亮起来。
五月中旬后的莫拉哨所,早晚还是冻手冻脚的,可是到了中午,穿一件衬衫还是显得有些
热。早晚的时候,林渝北就穿风衣,不仅是那件红色的,还有件米色的。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
她会换上裙子、T恤衫,林渝北不论穿什么都很好看,大城市来的姑娘就是不一样。
高一语文 第 4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林渝北在哨所这期间,方江南带着全排的士兵去边境线巡逻,临走时,拍拍米小冬的肩膀
说:你安心留守复习,有疑难杂题不会,可以问小林,她可是高考状元。吃完晚饭后,林渝北
仰望天空,太阳就沉入到西山,天空中有钩弯月挂在了天际,不多时,星星就铺满了天空。
林渝北问米小冬:你说你们排长他们巡逻到哪儿了?
冈巴山。他不假思索地答,这条巡逻线路他走过无数次了。对全排辖区的一百多公里路程,
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要翻越三座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山,还有四条河流,三处悬崖绝壁……
他记得,第一次参加全排巡逻时,还没翻越完冈巴山,他就晕倒了,是排长和三班长架着
他往山上走。后来,几个战士用背包带捆在他身上,轮流拖着他往前走。冈巴山是他们巡逻途
经的三座山中,海拔最低的一座,还有那两处峭壁悬崖,脚下根本没有路,是他们扒着石壁,
一点点蹭过去的。方排长介绍过,他当新兵时,老兵给他讲过,这里曾掉下过两名巡逻的战士。
过悬崖时,排长教他的方法是,不要往脚下看,眼睛要盯紧下一个攀爬的石头。第一次巡逻的
经历让他终生难忘,那次巡逻回来,他似乎脱了层皮,又似乎换了一个灵魂。
他把第一次巡逻的经历和她讲了,她久久没有说话,目光仍盯着遥远的天际,半晌才说:
你说,你们在这儿守着边防点,一次次这么巡逻值吗?
她说完这话,下意识地回望了一眼身后,突然眼圈有些发热。他刚到哨所时也这么问过自
己,后来,陆续有家人、同学也这么在信中问过他,他当时一律回答:边防因为有了我们的守
护,我的身后才有了安宁的万家灯火。
下半夜,莫拉哨所竟刮起了大风,风呜咽着,飞沙走石的样子,整个边防点都在风中摇晃着。
六月初,那场罕见的大雪一落,莫拉哨所就成了孤岛,与外界彻底隔绝了。他们能做的,
就是沿着那条通往山下的蜿蜒小路,打开一条雪路,他们知道,山下团部的官兵也将全力以赴,
开通雪路和多个边防哨所重新建立起来联系。
方江南排长几天几夜下来熬红了眼睛。以前,他们也经历过被大雪围困十几天断粮的困境,
也都熬过来了。这一次,米小冬的心境和以往不同,如果道路不能及时打通,他将错过考军校
的时间,也许他的一生将就此改变。方排长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为了早日打通通往山下的路,
战友们冲着雪一次次发起了冲锋,铁锹、铁镐并用。
就在雪路即将开通到山下时,意外发生了,那是一次雪崩,雪崩前一点征兆都没有,方排
长一声大叫:快,躲开!紧接着米小冬的腰眼就被踢了一脚,他顺着雪路身不由己地滚了出去,
滚动过程中,还带倒了几个战友,也一同随他滚落下去。
等米小冬抬起头来时,半个山坡的雪已经滑落下来,一座山似的堆在他们的面前。这时他
高一语文 第 5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的耳畔划过一声凄厉的叫:方江南,你在哪里呀?林渝北疯了似的向那座雪山奔过去,同时奔
过去的还有全体哨所的战友……
通往山下的那条雪路终于打通了,此时全军统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
方江南排长遗体告别仪式很隆重,方排长的墓地就选在莫拉哨所山后,墓前立了块碑,碑
上写着“烈士方江南”几个大字。
团长在方江南墓前说:方江南同志是为守护莫拉哨所牺牲的,如今他的身下就是我们边防
军人寸土不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
全场肃穆,一排枪声鸣响。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开头写莫拉哨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意在突出莫拉哨所荒僻旷远的风貌特征,由此可
见哨所战士生活的不易。
B.“他似乎脱了层皮,又似乎换了一个灵魂”,表现米小冬经历第一次巡逻的磨炼,就成为
了一名意志坚定的军人。
C. 林渝北对莫拉哨所军人巡逻的好奇与追问,既表现出她对方排长的关心,也反映出她对边
防军人巡逻意义的困惑。
D. 团长在方江南排长墓前的致辞,肯定方排长牺牲奉献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边防官兵捍卫
祖国领土主权的决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情节设计精心,前文写六月初的大雪突然而至,后文写战士们争分夺秒开通雪路和雪
崩发生方排长牺牲,前后勾连紧密。
B. 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夜晚美丽静谧的弯月繁星,下半夜呜咽咆哮的大风,既营造意境渲染
气氛,又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张弛有致。
C. 小说采用温情的女性视角叙述故事,使文章充满细腻的笔调和浓郁的抒彩,也给阳刚
峭拔的军旅小说注入温婉美好的情感。
D. 小说的结尾深沉隽永,写出了方江南排长葬礼现场的庄严肃穆,同时也表达出对英雄的敬
仰之情,读来荡气回肠又意味深长。
8. 小说第 9段林渝北的“衣着”和《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枪筒上插着的“野菊花”在表情达意
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高一语文 第 6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9. 小说在米小冬和林渝北的对话中叙写米小冬第一次巡逻的经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
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

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 ,

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 ,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
“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

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 ,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

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
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
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
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 ,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
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
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倞《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
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 A然 B而然 C则是 D情安礼也 E师 F云 G而云 H则是 I知若师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高一语文 第 7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B. 故,缘故、原因,与《劝学》“故木受绳则直”的“故”意思不相同。
C. 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之行有所止。
B. 再小的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也是不利的。
C. 荀子强调了礼和老师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应遵循礼的准则,重视老师的示范引领。
D.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倞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地位高于孟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2)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14. 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鳖千里”的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注]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 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
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
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一语文 第 8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所表达意思相近。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众
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5)《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双关语来称赞女子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黄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割麦、种瓜种豆,出一身大汗,就跳进
黄河里洗个澡。夕阳西下,桥上的列车载着阵阵金光,桥下的黄河水泛着粼粼金光,水中的我
也披着闪闪金光。
黄河的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 4500米。从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汩
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的阳
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
过了这里吧?
起初,黄河流经西宁南部时,( 甲 ),激荡着白色的浪花。当其东下青藏高原,穿过
黄土高原后,河水就变成了黄色。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围的稻田融为一体。区别只
在于,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稻田的水则显得清澈。
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冲出了黄土高原的 ① 。穿过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
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的原因,成为咆哮奔涌的一条烈河。裹挟着高原土层的黄
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变得 ② ,到处滚动、狂奔。
在古代,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黄河中下游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如今,大规
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综合治理措施,( 乙 )。这可以通过卫星云图得以验
证:黄土高原正在逐年变绿,黄河也逐渐澄澈起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 分)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高一语文 第 9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不超过 15个字。(4 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2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校长的话讲完了,下面该你发言了。
B. 我该他六百元钱,准备这两天就还给他。
C.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D. 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的好地方。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壮丽秋景,发出慨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展现出青春年华里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追问与磅礴担当。
材料二:荀子在《劝学》中阐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学
习与反省是青年实现自我提升、抵达明澈智慧的根本路径。
材料三:展望未来,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日益多元。有人主张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
亦有人推崇在广阔天地中开创伟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 第 10 页 共 10 页
{#{QQABYQaUggAoAIIAAAgCAQUSCAAYkBAACIgGgAAYMAABwB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