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巧用诗歌形,读懂诗歌意
——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以“风急”、渚清”句勾勒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悲秋的情感基调;
承以“无边”、“不尽”句描绘、渲染了萧杀的秋色: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
转以“万里”、"百年”句由景及人,写到了诗人的多重之悲——地远之悲,秋时之悲,久旅之悲,暮年之悲、多病之悲和孤独之悲;
合以“艰难”、“潦倒”句感叹时世多艰,潦倒不堪,意味深长。
一、链接教程
二、传授要诀
1.“首”起奠基
2.“颔”承上下
3.“颈”转意连
4.“尾”合全诗
衔接高考
(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问候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此句是对友人的关切问候,意思是您在高僧慧远住过的东林寺住的如何?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暗含了白居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扣佛问经,消极避世。
③诗歌的主旨为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此句为结尾正式的劝解做了铺垫。
(句意表层)
(句意深层)
(主旨、结构)
真题链接
三、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
近体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
概括地说,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其一般结构都有四部分,即起承转合。
实际上,这不只是律诗、绝句的章法,还是诗歌的表达层次。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即是通过诗歌的行文脉络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许能从本源层面理解作者的构思,从而反推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起:诗歌的情感基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特殊用法——起兴。从起兴的物象特点,同样可以感受到蕴含的情感。
1.描写景物:开篇描绘景物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而作者眼中之景往往已蕴含了作者心中之景,景物的特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一开篇就写登高远望夔州秋景,以猿啼意象、清白之色,着意渲染了浓郁的秋意,也定下全诗“哀”的情感基调。
借用锦瑟多弦,喻指时光易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起:诗歌的情感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直接抒情:作者直抒胸臆,在起句便直接抒发情感。
十四字叠词开篇,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愁情,全词是围绕“愁”字展开的。
起:诗歌的情感基调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交代事件:诗歌的首句往往也会由事件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诗歌的情感基调
作用总结:
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
2.奠定感情基调;
3.托物起兴,
4.融情寓景,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因此,在阅读诗歌得开篇时,要重点关注起句(首句)内容、手法,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首句交代的信息,联系全篇,读懂背景、题材背后暗含的情感。
承:承接、拓展与铺垫
“承”是承接连贯。通过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战斗经历的具象化承接。以意象并置(列锦手法)描绘两场抗金战役。
承:承接、拓展与铺垫
“承”是承接连贯。通过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
在古诗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其主要作用:
1.承上启下(结构)
2.铺垫下文(内容)
转:百转千回总关情
“转”能使诗歌波澜顿生、摇曳生姿,也是我们解读诗歌情感的关键之处。诗歌的“转”,是“转变”。这种“转变”常常被归为诗歌思路的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承:登高所见浩瀚无边的洞庭之景。
转:抒发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落寞孤寂之情。
由物及人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
【参考答案】
①“转”在内容(时空、实虚)。前四句抒写眼前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福建来年春茶和红梅一片。
②“转”在手法(由情及景)。前四句为抒情,抒发今昔对比,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转为写景。
③“转”在情感(悲喜反转)。前面四句写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
合:主旨与情感的集中表达
在古诗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主旨。
1.直抒胸臆
作者在结尾直接抒发情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如,陆游的《书愤》尾联以“出师一表真名世”赞诸葛亮鞠躬尽瘁,末句“千载谁堪伯仲间”诘问当世无人可比孔明,暗讽南宋统治者苟安误国
2.以景结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借景抒情,景含其中。诗人借助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
3.以说理结
结尾总结、阐明道理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学习的补充新知识,才能有新境界。
4.以问结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反问句来结尾,语气强悍畅快,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才华人品的信任,并饱含了作者无限的劝勉慰藉之情。
以问句结尾,结尾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令人回味无穷。
位置名称
首联






结构名称




作用
(1)点题明旨,统领全文,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1)承上启下;(2)铺垫下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理,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内容的跳宕转折,但意脉相承。
(1)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2)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课堂小结
画眉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鸟》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咏物诗。
起:是展示画眉鸟的特点,画眉鸟声音婉转具体特征;指画眉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诗歌的“起”就开篇点题,指出所咏之物——画眉鸟的特点;
承:“山花红紫树高低”承接上句,写出了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
转:由写景(物)转向诗歌情感的表达,做了个假设: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锁在贵重的鸟笼里,让你听听它的叫声会是怎样呢?。
合:总结全文,发表议论,“肯定比不上在林间自由自在飞翔啼叫声音美。”诗人通过画眉鸟发表议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
真题链接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起——点题)
(承——承上写景)
(转——转而写人)
(合——收束全诗)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此句是对友人的关切问候,意思是您在高僧慧远住过的东林寺住的如何?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暗含了白居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扣佛问经,消极避世。
③诗歌的主旨为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此句为结尾正式的劝解做了铺垫。
(句意表层)
(句意深层)
(主旨、结构)
真题链接
领悟心法
1.把握脉络
熟悉律诗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初步梳理全诗的脉络。反过来能够将律诗各联的结构特点与内容连接起来,由此来解读关键诗句的内涵与情感。
2.建立关联
根据律诗的章法特点,建立起各句之间的联系,能够利用浅显句子的含义,结合诗歌章法特征,推测未知句子含义。
3.整体观照
根据诗歌的核心意涵,整体上把握全诗。并且以整体诗意去推测难句的意涵。
巩固练习
(2023届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
真题小练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①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②二陵:峭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16.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届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
真题链接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①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②二陵:峭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起——点前半题
承——续写登台所见
转——转而写人
合——点后半题
16.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言登台之事,交待筑台之人和登临时间,“高台”即题中“望仙台”,“此日”即“九日”。
②颔联承上写登台所见,既写台前之景,又表达怀古之思。
③颈联转而写人,呼应诗题中的“望仙台”,由神仙踪迹难觅引发感慨,为下联表达心愿做 铺垫。
④尾联紧扣题中“九日”和“呈刘明府”,以陶彭泽比刘明府,表达重阳邀友畅饮菊花酒之意,抒发对隐逸生活的 喜爱之情。整首诗紧扣标题,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真题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