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 (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 (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走近诗人
姓名 字号 籍贯
生卒年 诗歌 风格
代表作品 地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沉郁顿挫(文章深沉蕴蓄,感情抑扬曲折,语气、音节跌宕摇曳)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712-770,历经“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结识李白、高适等人,同游梁、宋。
代表作《望岳》
读书漫游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应试落第。“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避难流亡。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入蜀,经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草堂,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严武死,杜甫流落夔州一带,后病死于湘江破船上。
杜甫人生四时期
写作背景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晚年流寓四川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唐朝国力大幅衰退,各地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
了新的悲愁。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结合诗中体现“悲愁”
的意象加以分析。
诵读诗歌,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思考探究
诗歌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象 特点 艺术手法 小结
风急
迅疾猛烈,肃杀寒凉
天高
高远辽阔,澄澈空旷
啼声凄厉悲戚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江水澄澈,清冽寂静
洁白素净
盘旋往复,徘徊不定
【意境】辽阔高远又萧瑟苍凉、清寂素净
【诗意】秋风迅疾猛烈,天空高远辽阔,猿猴的啼叫声凄厉悲戚;江中的小洲边,江水澄澈,沙滩洁白,鸟儿在江面上低回盘旋。
触觉、动景
视觉、静景
听觉、动景
视觉、静景
视觉、静景
视觉、动景
【手法】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感官结合)、俯仰结合、融情入景
【作用】为全诗的“悲秋”奠定沉郁苍凉却又磅礴雄浑情感基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诗人为什么用“啸”而不是用“啼”来描绘猿猴的叫声?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思考探究
⑴“啼”侧重猿声的细碎延绵;“啸”则显得高亢悠长,富有穿透力,更适合表达悲凉、苍劲的情感。
⑵猿猴的哀“啸”与“风急天高”的辽阔肃杀氛围更契合,既写出视觉上的辽阔,又表达出听觉上的穿透力,体现一种肃杀之气。
⑶猿啸在高天急风中回荡,仿佛将个体的悲苦融入天地,“啸”将“哀”从猿的个体哀怨,升华为天地间的苍茫悲慨,呼应后文“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沉郁情感,使诗歌情感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意象 炼字 艺术手法 效果/情感
诗歌鉴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枯黄衰败,纷扬飘落的树叶
永恒、壮阔的大江
无边:写出落木覆盖范围之广,意境广袤、雄浑且略带凄凉。
萧萧:拟声词,摹写落木飘落时细碎而密集的声音,意境萧瑟、肃杀、苍凉。
不尽:写长江的无穷无尽,奔流不息。意境旷远辽阔。
滚滚:摹状词,描绘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的动态,意境雄浑奔放。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短暂的落木与永恒的长江形成强烈反差,以壮阔景写沉郁情,营造出苍凉壮阔又悲沉深沉的意境氛围,将年老、漂泊、多病、孤独等复杂悲愁,融入秋景的苍茫与壮阔中,为下文的直接抒怀作铺垫。
落木
长江
无边
萧萧
不尽
滚滚
思考: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乡万里,漂泊流离
悲秋:秋日萧瑟,时光流逝
作客:作客异乡,居无定所
常作客:长久漂泊,无家可依
百年:人到老年,年华虚度
多病:生命脆弱,病痛缠身
登台:触景生情,伤时感事
独登台:无人同行,孤独无靠
“万里作客”是杜甫一生漂泊的缩影,“百年多病”是他晚年凄凉的真实写照,而 “独登台”的孤独,也暗含他对国家衰败、民生疾苦的忧虑。
个人之悲与家国之痛在此交融。
诗歌鉴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
生活的艰难:诗人自身漂泊无依、老病缠身。
社会的艰难: “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苦恨
深深的遗恨: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人到暮年,亲友离散,壮志难酬……
潦倒
直接点出诗人晚年穷困失意的状态,与前文“百年多病”与
“常作客”形成呼应,直写晚年的落魄形象。
新停
浊酒本是古人消愁的常用之物,也是诗人在苦难中唯一的精神慰藉。“新停”二字意味着他连这最后一丝慰藉被迫放弃,排解愁绪的可能被彻底断绝,悲情达到了无法再增的顶点。
诗意: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双鬓早已如霜雪般斑白。如今穷困潦倒,又刚因病痛断了借酒消愁的念想。
尾联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悲与恨,既写身世飘蓬的苦闷,更写国事艰难的怅恨。诗人将自身的潦倒困顿与家国之苦难哀愁融为一体,道尽了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忧愤与无奈,风格沉郁而悲壮。
诗歌鉴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
悲秋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家之秋
草木摇落,万物萧疏之悲凉
万里漂泊、常年作客之羁旅悲苦
战争频仍、国难民艰之困苦忧愤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晚年多病缠身、亲交零落之孤独悲苦
韶华已逝、白发徒增却壮志未酬之悲凉
诗歌总结
——身陷困苦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
诗圣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国别林斯基
忧国忧民
诗歌总结
律诗常为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亦有长于八句者,称长律或排律),绝句为四句(无联的划分)。
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押平声韵(偶句必押韵,偶句的最后一字为韵脚字)。
律诗颔联(3、4 句)和颈联(5、6 句)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合乎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知识链接
近体诗(律诗、绝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讲究平仄,一韵到底,对仗严谨;气象高浑,悲凉壮阔;情感丰富。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ù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借景抒情
奠定基调
紧承首联
渲染秋景
由景生情
抒发感慨
暗扣题目
绾结全诗
韵脚字
四联皆对仗
(出句)
(对句)
诗歌评价
古 今 七 律 第 一
“顿挫”
指艺术形式层面。“顿”即“停顿”,“挫”即“转折”,指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即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沉郁”
指思想内容与情感层面。“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即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沉郁顿挫
①内容厚实丰满:前四句述登高见闻,描绘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登高所思之慨,不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诗歌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情感厚重深沉,充分体现“沉郁”的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拓展思考
②语言形式上:诗歌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句中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全诗既萧飒荒凉又雄浑奔放,情绪有高亢又有悲愤,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情感,充分体现了“顿挫”的风格。
【参考答案】
⑴秋风迅疾猛烈,天空高远辽阔,猿猴的啼叫声凄厉悲戚;江中的小洲边,江水澄澈,沙滩洁白,鸟儿在江面上低回盘旋。(阐释诗句内容)⑵这两句诗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勾勒出秋日高空的辽阔肃杀与江洲的清寂素净,并以猿猴的哀啼为秋景增添悲凉氛围。⑶诗句融情入景,将萧瑟的秋景与诗人内心的愁苦相融合,以风之急、猿之哀、鸟之盘旋,暗合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多病的境遇,为全诗的“悲秋”奠定沉郁苍凉却又磅礴雄浑情感基调。(结合手法分析其作用)
课后作业
《登高》开篇两句,被后世誉为“千古写景名句”。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