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课件)-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课件)-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语文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复习任务群六 情境语段题
第二讲 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内容索引
第一部分
任务一 词语含义题
任务二 词语填空题
01
02
课时作业39
第二部分
任务三 词语效果题
03
任务四 词语辨析题
04
任务一 词语含义题




任务一 词语含义题
——掌握词语多义,结合语境作答
命题角度一 构词特点题
1.并列式(联合式)
(1)意义相近: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如 “道路”(“道” 和 “路” 都与交通通道有关)、“奔跑”(“奔” 和 “跑” 都表示快速移动的动作)、“寒冷”(“寒” 和 “冷” 都表示温度低)。
(2)意义相反:语素之间的意义相反,如 “上下”“左右”“黑白”。这类词通过对比两个相反的概念来表达完整的语义范围。
(3)意义相关: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关但不相近或相反,例如 “手足”(“手”和“足”是人体的不同部位,常用来比喻兄弟)、“江湖”(“江”和“湖”是不同的水域,也用来指代四方各地、社会等复杂的概念)。
2.偏正式
(1)定中式:前面的语素修饰后面的语素,起限制作用,中心语素是主体。例如 “红旗”(“红” 修饰 “旗”,说明旗的颜色)、“皮鞋”(“皮” 限制 “鞋” 的材质)、“火车”(“火”表示动力方式,修饰 “车”)。
(2)状中式:前面的语素是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性语素,如 “狂欢”(“狂” 修饰“欢”,表示欢乐的程度和状态)、“热爱”(“热” 修饰 “爱”,体现爱的程度)、“速记”(“速”修饰 “记”,说明记录的速度)。
3.支配式(动宾式)
前面的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面的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读书”(“读” 是动作,“书” 是对象)、“打球”(“打”是动作,“球”是对象)、“吃饭”(“吃”是动作,“饭”是对象)等。这类词体现了动作和对象之间的支配关系。
4.补充式
(1)动补式:前面的语素表示动作,后面的语素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程度,如 “提高”(“提” 是动作,“高”是结果)、“扩大”(“扩”是动作,“大”是结果)、“说明”(“说”是动作,“明” 是结果)。
(2)名补式:前面的语素是名词,后面的语素补充说明该名词的计量单位等,如“人口”(“人”是主体,“口”是补充“人”的计量单位)、“车辆”(“车” 是主体,“辆” 是补充“车”的计量单位)。
5.主谓式
前面的语素是主语,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面的语素是谓语,对主语进行陈述,如 “地震”(“地”是主语,“震”是谓语,表示地发生震动的现象)、“日出”(“日”是主语,“出”是谓语)、“心酸”(“心”是主语,“酸”是谓语,表示心里感到酸楚)。
解析:考查“帚星”得名的方式,其实是对构词法的考查。同样是偏正式结构,“帚星”和“云鬓”是“像……的”(星星/鬓发),而“汤勺”是“用于……的”(勺子),“草堂”“花车”则是“由……构成的”(堂/车),形式上相同,意义构成上却略有差别。
B
2文中加点的“筷子腿”一词生动形象,是指像筷子一样细长而笔直的腿。请另写两个有类似构词方式的三字词语,并作出解释。(3分)
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和凭借科技手段变美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
答:示例:①瓜子脸,是指像瓜子形状的脸型。②鹅卵石,像鹅卵形状的石头。(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筷子腿”这个词语采用了比喻的构词方式,通过“筷子”这一日常物品来形象地描述腿部细长笔直的特征。这种构词方式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能够直观地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类似构词方式的三字词语还包括:①瓜子脸:这个词语用“瓜子”来比喻脸型,形象地描绘出脸型小巧、下巴尖细的特点。瓜子通常指的是一种个头小巧、一头稍圆一头稍尖的果实,因此“瓜子脸”就用来形容那些小巧、下巴尖细的脸型。②鹅卵石:这个词语以“鹅卵”为喻体,形容石头的形状和大小类似于鹅蛋。鹅卵石通常指的是在河床或海滩上经过长时间水流冲刷形成的圆滑小石子,因此“鹅卵石”这个词语就用来形象地描述这种形状和质地的石头。
命题角度二 词语含义客观题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都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意义都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词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1)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2)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语境义解题方法:
(1)从词语所在句子的搭配关系入手寻找暗含的信息;
(2)从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筛选信息;
(3)从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文字中筛选信息。
总而言之,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联系日常生活,辨别词义及其用法。词语的运用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的,答题时除了要养成依据语境、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把握词义的习惯,对那些稍显陌生的词,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拟一个能用得上该词的语境,然后再细细揣摩其词义。
3(2025·贵州部分学校联考T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
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诸种活动中最有光彩的。
A.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B.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C.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
D.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B
解析:文中加点的“什么”表示任指,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A项,“什么”表示惊讶、不满;B项,“什么”表示任指,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C项,表示不满;D项,“什么”表示疑问。
4(2024·全国甲卷T17)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
A.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C
解析:材料中的“要”出现在语句“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中,表示需要。A项,“要”表示估计,用于比较;B项,“要”指因为希望得到而有所表示,即索取的意思;C项,“要”意思是需要;D项,“要”意思是将要。
命题角度三 词语含义主观题
构成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如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绪,以及语句出现的上下文等。
这种种因素都会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具体语言表达手段的选择和组合产生影响。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
理解词语语境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修辞还原。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对文章的各部分、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因而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
5(2025·江苏南京六校学情调研T19)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答: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昏暗之意,符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每点2分)
解析:“白花花”一词的本义指的是白得耀眼,也就是说容易让人产生眼花的感觉。而结合文中“白花花的日头”可知,此处并不单纯指出其“白”的颜色。结合原文“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可知,作者在这里用“白花花”一词,是在强调“白”这一特征的同时,说明阳光的照射还有让人眼花的效果。“凉幽幽”一词中,“凉”有凉爽、清凉之意,而“幽”则有昏暗、深沉之意,结合该词所在语句“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知,作者在这里除了指出“凉”这一层意思,还强调此处的幽暗、寒冷。所以,这里用“凉幽幽”一词,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
6(2024·湖南永州一模T22)“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添加灯油的故事,假如由你来编写词典,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给“加油”编写词条,对其作出注释。(4分)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圆满落幕,全球的目光不仅聚焦于那一枚枚闪耀的金牌,更被赛场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中医疗法深深吸引。神奇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疗效,成为众多运动健儿信赖的“秘密武器”,助力他们在赛场上屡创佳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
答:①“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1分)。②字面意思是给运作的机器或车子添加燃料油或加入润滑油(1分)。③通常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2分)。
解析:结合题干中“‘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添加灯油的故事”给“加油”释义为:“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根据“加油”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给运作的机器或车子添加燃料油或加入润滑油。结合“中医……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可知,“加油”的意思与“助力”相同,意为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对方更加努力或更有动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挑战。如文中“为健康加油”中的“加油”即用此意。由此看出引申义为: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
任务二 词语填空题




任务二 词语填空题
——进行词语积累,联系上下文意
1.读懂大语境
所谓大语境,是指给出的所有语段的文本材料。读懂大语境,要通读语段,了解语言环境,了解语段大致内容和语义重心,了解文体性质(议论性、叙述性、说明性),了解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风趣、雄浑豪迈等),了解作者的观点倾向和感情倾向。
另外,在读文段的过程中,如果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出目标成语,就要毫不犹豫地在草稿纸上写出它们,先别管准确与否,正确与否。
2.读懂小语境
所谓小语境,是指空白处(横线处、填空处、空格处、目标成语处)所在的句子。读懂小语境的语句内涵,是正确填出成语的关键一步。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小语境?方法如下:
(1)瞻前顾后,察看前后句、上下文的语意以及本句与前后句之间的联系,根据联系(内部逻辑关系)来推断此句话的意思及在文段中的作用;
(2)抓住小语境关键词,进而揣摩此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写作此句的目的意图。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小语境中的提示性、限制性词语。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成语也是一样。它一定与小语境中的某个词或某些词产生关联,这些具有关联性的词语,会对目标成语起着限制、阐释、照应、提示或暗示的作用。
3.根据空白处隐含的意思来搜索成语
借助空白处隐含意思的核心词来展开联想,看看自己储备的成语中有没有某个成语包含其中的核心词。比如,你判断空白处应该隐含“改变”“变化”的意思,那么你就联想与“改变”“变化”有关的成语,如“瞬息万变”“改弦易辙”“改弦更张”“改头换面”“改天换地”,以及“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恍如隔世”等。
4.根据语法关系来确定终极目标成语
分析空白处所在句子的语法结构。如果是单句,就找目标成语与空白处临近(或前或后)的各个词语彼此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动补、并列等,来看看空白处的目标成语应该作什么成分。
5.验看检查
验看检查是保证答案正确性的必要手段。百密者,亦有一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验看检查就是把好答题的最后一道关。
7(2025·河南名校开学联考T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黄河孕育了__A__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和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__B__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A.源远流长 B.绵延不断(连绵不断)(每空1分)
源远流长
绵延不断(连绵不断)(每空1分)
解析:A处,“黄河孕育了……的中华文明”,从后面的“上古时期……”,可看出此处强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头久远,可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B处,“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前面的内容可看出,中华文明一直以来持续不断,此处表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地发展,可用“绵延不断”或“连绵不断”。绵延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8(2025·云南红河调研T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我是第二次来大渡口,除了重温历史,更想__①__,好好品尝一下五花八门的大渡口豆花。豆花几乎和什么都能搭配得来,首先是“豆花面”,豆花面味厚而好吃,但一碗面吃到最后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吃面还是在吃豆花,两种味道__②__,非常醇厚,让人难以忘怀。而到了大渡口,除了豆花面,义渡古镇的豆花鱼更是鲜到令人咂舌。
答:①大快朵颐(大饱口福) ②兼而有之(合而为一)(每空1分)
大快朵颐(大饱口福)
兼而有之(合而为一)(每空1分)
解析:①处,根据上文“除了重温历史,更想”以及下文“好好品尝一下五花八门的大渡口豆花”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作者想要尽情享受美食的意思。因此,可填“大快朵颐”或“大饱口福”。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大饱口福: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②处,根据上文“豆花面味厚而好吃,但一碗面吃到最后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吃面还是在吃豆花”可知,面和豆花的味道融合在一起,难以区分,非常醇厚,让人难以忘怀。因此,可填“兼而有之”或“合而为一”。兼而有之: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几个方面。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任务三 词语效果题




任务三 词语效果题
——结合上下文意,品味思想感情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注意“三联系”
(1)联系词语的语境。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
(2)联系词语的含义。包括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
(3)联系文段内容。联系文段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分析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2025·山东潍坊调研T21)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闻风丧胆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
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
答:示例一:①“毒暗器”运用比喻,将芋螺释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示例二:①“狠角色”运用拟人,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解析:示例一:①说芋螺释放的毒素是“毒暗器”,运用比喻,本体是芋螺释放的毒素,喻体是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暗器”本就让人防不胜防,再带上“毒”,伤害性更大,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②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在科普文中使用比喻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①“狠角色”一般用来说人,指做事果断狠毒的一类人,这里用来说“地纹芋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再结合语境“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狠角色”一词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②效果:拟人的效果也是生动形象,在科普文中使用拟人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2025·江西上饶开学考试T22)文段多处使用了副词和关联词,强化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加点副词“更”和关联词“却”的表达效果。(4分)
我年轻的时候,很少思考生命、死亡之类的问题,习惯了天南海北地闯荡,走路咚咚响,呼呼生风,对什么都毫无畏惧,极少留心脚下的小生命,更遑论给一只虫子让路了。我委实不敢相信,这个近乎严苛的要求,却是从自己内心发出的。
答:①“更”是程度副词,表程度加深,更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出人意料,体现出作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转变感到惊奇。②“却”表转折,关联词之前是“严苛的要求”,用转折关联词引出要求“是从自己内心发出的”,同样表达了对自己的转变的惊奇之意,写出作者现在对生命的敬畏。(每点2分)
解析:“更”,是程度副词,表程度加深,更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出人意料,“极少留心脚下的小生命,更遑论给一只虫子让路了”,“更”字有出人意料之意,由作者的举动表现出作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转变的惊奇之情。“却”表转折,“这个近乎严苛的要求却……”,此处用转折关联词引出要求“是从自己的内心发出的”,转折连词突出了对自己的转变的惊奇之意,写出作者现在对生命的敬畏。
任务四 词语辨析题




任务四 词语辨析题
——掌握辨析知识,词义语境齐抓
一、比较语素
比较相同的语素,可以看出其意义的相同点;比较不同的语素,可以看出其意义的差异点,而差异点正是答题关键。如“当务之急”与“燃眉之急”。相同语素是“急”,都表明很急切、急迫。不同语素,一个是“当务”,意思是当前应致力办的;一个是“燃眉”,火烧眉毛了,情势很急迫。由此可见,“燃眉之急”要急于“当务之急”。但二者的词义重心不同,前者指当前要做的事急,后者重在“情势急”。如果遇上陌生的或一下拿不准的近义成语,用此法甚好。
二、义境相符
如何判定词语“义”“境”相符呢?
1.认真分析语境
(1)通读语段,了解语意重心,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圈画出所填词语(包括熟语)的前后内容,弄清前后表意重心,还要了解语段的性质及文体风格等特征。
(2)认真分析与体会语境的限制性与提示性。词语(包括熟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语境会对该词语起限制、阐释、照应或提示作用。
2.做到“义”“境”相符的两个角度
角度一:根据语义找契合
语义联系就是该词语自身的词义与语境中要表达的意思的契合度(吻合度)。两者的契合度越高,则说明该词语越适用于该语境。
角度二:划分关系看搭配
一个词语除了和它所在的语境建立起语义联系,还会建立起语法联系。语法联系就是该词语与它前后的成分形成种种关系,如主谓关系、修饰语(限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关系等。
B
解析:A项,根据原文“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可知,“甚至”一词用于强调后面所接内容的程度或范围,删去后会影响原句表达的强烈程度。B项,根据原文“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可知,“由于”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删去“由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即感识到自我渺小之后,人们自然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删去“由于”不影响原意。C项,根据原文“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进而产生深深的治愈感”可知,“进而”表示递进关系,指出自我需求和欲望变淡之后的结果,即产生治愈感。如果删去,这种递进关系就不明确了。D项,根据原文“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可知,“而非”表示对比或否定,删去后会改变句子的对比意义。
课时作业39




时间:20分钟 分值:27分
B
解析:文中“都江堰”为偏正结构,其中“堰”是其地形特点。A项,偏正结构,其中“店”是其功能属性。B项,偏正结构,其中“峡”是其地形特点。C项,是满语的汉语音译。D项,偏正结构,其中“花”是其地的植物特点。
2.(2025·广东六校联考)分析画横线处“呀”字的作用。(4分)
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赵)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答:①“呀”拉长语音、舒缓语气,表明对赵大娘剪纸花样多、心灵手巧的赞美。②“呀”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每点2分)
解析:①“呀”是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此处“呀”用在各种剪纸后面,拉长语音、舒缓语气,有赞叹之意,引出下句“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表达对赵大娘剪纸花样多、心灵手巧的赞美之情。②“呀”是一个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词,此处在每个剪纸名称后面加上“呀”字,和后面“(赵)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等日常对话相呼应,富有生活气息。
B
解析:文中的“到底”是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A项,动词,到尽头。B项,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C项,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D项,副词,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
A
解析:“引出的两个目的间是并列关系”错误,两个目的间是递进关系。
5.(2025·湖北武汉质检)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马面裙成了龙年新春的“流量密码”。国内,线上各大电商平台马面裙的销售额大幅增长,线下去店铺选购马面裙的顾客__①__;国外,有超一万名博主穿汉服庆新春,将汉服的风吹到了世界各地。
马面裙的历史__②__,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马面裙的灵魂,在于它的色彩和纹饰。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而纹饰更是它的重点。那些爱美的明清贵族女子,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以各种纹饰——四合云纹、杂宝纹、花卉纹、方胜、火珠、书卷、如意……多样的形式搭配形形色色的图案点缀,看得人__③__。
答:①络绎不绝(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②源远流长 ③眼花缭乱(每空1分)
络绎不绝(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源远流长
眼花缭乱(每空1分)
解析:①处,语境强调的是马面裙很受欢迎,因此去店铺选购马面裙的顾客应该是很多的、连续不断的,故此处可填“络绎不绝”“接踵而至”“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②处,根据后文“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可知,马面裙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故此处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③处,根据前文罗列的各种纹饰可知,此处应填人们看到马面裙复杂纷繁的纹饰后十分迷乱的感受,故可填“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6.(2025·湘豫名校联考)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毋庸置疑,有些网红城市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因素,而更多的则是“________”的结果。说到底,网红城市不是“造”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人们对一个地方流连忘返,乐于在网上晒照片、给好评,主动向亲朋好友推荐,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不错,或是文化传承做得好、城市管理在细节上很用心。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天时地利人和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解析:A项,比喻人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就能把事情做成功。B项,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C项,原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所向,现在强调在任何事业中取得成功都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条件。D项,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根据后文“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不错,或是文化传承做得好、城市管理在细节上很用心”推知,“网红城市”的出圈,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的合力。
7.(2025·辽宁部分学校开学考试)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体味,让我留念与陶醉。这时,到处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准是被这芬芳给乐坏了。这让我想起许多草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这些草早已被药农视为__A__。
虽然家乡的草没有__B__的香味,也无他用之处,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每当春天到来时,我都要在草的怀里躺一会——那是一种享受。
答:A.掌上明珠 B.沁人心脾(每空1分)
掌上明珠
沁人心脾(每空1分)
解析:A处,结合“这让我想起许多草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许多草因其药用价值而被人珍视,被药农视为手中的珍宝,故可填“掌上明珠”。掌上明珠:比喻极受父母宠爱的女儿,也比喻为人所珍爱的物品。B处,后文提到“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了”,空前的“虽然”表示转折,说明家乡的草虽没有浓烈的沁人的香味,但仍有其独特之处,故可填“沁人心脾”。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8.(2025·江西赣州开学考试)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在世界大国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了偏爱高糖分高热量食物的美国。因此,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已经__A__。
如何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呢?首先,我们应该控制食量,过量饮食会导致各种身体问题,而且还会加重肥胖症状。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含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不要单纯地追求口感和饱腹感。最后,我们应该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上述三方面都做好了,才谈得上真正优化了饮食结构。换言之,控制好食量、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三者__B__。
答: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B.缺一不可(每空1分)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缺一不可(每空1分)
解析:A处,根据“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在世界大国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了偏爱高糖分高热量食物的美国”可知,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引发的问题很严重,所以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结构这件事非常紧迫,可填“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B处,根据“上述三方面都做好了,才谈得上真正优化了饮食结构”可知,这三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可填“缺一不可”。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
9.(2025·福建福州第一中学开学考试)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经过四十年,一般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很有改进。四十年前常常遇到的语意重复、不合逻辑或者滥用标点这些毛病不大看见了。现在比较常见的毛病是“似是而非”。这个毛病的一个来源是引进文言词语而近于生造,或者引进文言句法而不符合原来的用法。这里各举一个例子。(一)“则互相指斥,于村妇骂街无二。”“于”字错了,应该是“与”字。“无二”只见于“__A__”,这是介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说法。地道的文言应该是“无异”,地道的白话应该是“没两样儿”。(二)“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实为咎由自取。”在文言里可以说“什么什么之所以如何如何”,可是不能用“之所以”起句。如果前面没有“什么什么”,就用“其所以”起句。可是现在“之所以……”已经__B__了。
答:A.独一无二 B.比比皆是(每空1分)
独一无二
比比皆是(每空1分)
解析:A处,根据“‘无二’只见于”可知,此处成语包含“无二”;根据“这是介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说法”可知,此处形容“无二”这个表述介于文言和白话之间。故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B处,根据“在文言里可以说‘什么什么之所以如何如何’,可是不能用‘之所以’起句。如果前面没有‘什么什么’,就用‘其所以’起句。可是现在‘之所以……’已经”可知,语境表示不符合文言规范的“之所以”起句用法如今常见、泛滥,故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10.(2025·湖南常德联考)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尽管“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__A__,但由于景点分散、交通不便等,曾经山西旅游__B__。
今年,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山西也一跃硬核出圈。游戏对大量中国古建筑进行了精细还原,亭台楼阁、鸱吻神兽、庙宇宫殿,从历史传说与山林深处被打捞起来,赋以颜色,再现人间。
答:A.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B.乏善可陈(每空1分)

解析:结合“由于景点分散、交通不便等”“今年,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山西也一跃硬核出圈”分析,可以推知曾经在山西旅游存在很多问题,故B处可填“乏善可陈”。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而“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故A处语境指“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种说法广泛传播,很多人都知道,可填“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
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乏善可陈(每空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