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聚焦东汉兴衰历程,上承西汉后期统治危机,下启三国鼎立局面,在秦汉史中起承转合。教材以“兴衰”为线索,先述西汉衰败与王莽篡汉,揭示东汉建立的背景;再讲光武中兴,详述刘秀的治理措施及成效,体现王朝初兴的治世智慧;接着剖析中后期危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地方豪强崛起的隐患,展现统治腐败;最后以黄巾起义及后续军阀割据作结,完整呈现东汉从建立、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教材注重因果分析与对比,既呈现史实细节,凸显历史逻辑,又兼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宏大主题,为理解后续分裂局面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西汉历史,对汉武帝大一统、汉初休养生息有一定认知,但对东汉兴衰的具体脉络及内在逻辑理解较浅。学生对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故事性内容兴趣浓厚,但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等概念较陌生,难以理解制度缺陷与王朝衰亡的关联。教学中需多用图示、故事化史料,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后期腐败,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兴衰规律。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完成阅读课文及史料,分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影响等史实,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结合所学,分析统一对于当今的中国的意义,认识到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五、教学难点 理解东汉兴衰的内在逻辑,分析外戚宦官专权与黄巾起义之间的因果关系。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小组交流。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 “穿越者” 王莽的相关视频,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为何迅速引发社会动荡?这又为哪个王朝的建立埋下伏笔?接下来我们一同来学习东汉的兴衰。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趣味话题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东汉历史的学习(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一)西汉后期形势 【讲授】出示时间轴,讲授西汉后期形势:武帝病逝后,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帝国日衰。 【引导】引导学生材料研读,总结西汉后期在政治、社会上的形势。 【回答】①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②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通过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结合史料研读,学生自主总结西汉后期形势。(二)王莽篡汉 【讲授】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知道王莽其人,思考“外戚”是指什么? 【回答】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结合图文材料解析 外戚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王莽篡汉的背景,认识外戚专权对王朝统治的影响,落实历史解释素养。(三)新朝灭亡 【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王莽新政成功了吗? 【回答】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政权被推翻。 培养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四)东汉建立 【引导】出示表格,人物扫描,回答东汉建立的概况。 【回答】①时间:公元25年;②都城:洛阳;③建立者:刘秀(光武帝);④统一: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为学习统治措施做好铺垫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引导】出示材料,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光武帝建立东汉时,社会状况如何? 【提问】出示表格,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呢?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自主研习教材P73内容,梳理总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具体措施, 【回答】社会经济凋敝,阶级矛盾尖锐。 【回答】①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有利于改善奴婢处境,保护和解放劳动力;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 通过材料分析社会背景,结合小组合作梳理措施,让学生理解光并讨论措施的作用,完成表格。 减轻田租,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增加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精简机构,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⑤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武帝政策的针对性及成效,培养合作探究与历史解释能力。(六)光武中兴 【引导】出示相关史事,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介绍何为“光武中兴”。 【讲授】讲授“中兴”的含义:王朝从衰败到重新振兴。 【回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结合史料解读“中兴”内涵,有助于认识治世局面。(七)东汉经济的发展 【引导】出示表格和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教材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引导】小组讨论: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及启示。 【回答】共同点: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通过表格梳理经济发展表现,结合对比讨论,让学生理解治世的共同规律,强化历史比较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环节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一)外戚、宦官 【引导】引导学生名词解释:外戚、宦官? 【回答】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等等。 通过概念解析,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在中央) 【引导】出示皇帝即位年龄、寿命统计,问题探究: 问题1:观察上表,概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什么现象 ? 问题2:年少登基的幼主有能力治理国家吗?如果不能,谁会帮助幼主处理国政? 问题3:年幼的皇帝长大后会甘心被外戚操控吗?他会依靠什么人来除掉外戚? 问题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会造成什么影响? 【回答】①皇帝即位年龄小,在位时间短;②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③不甘心,想亲自行使君权;宦官。 【回答】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通过表格数据与逻辑推导,让学生理解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认识制度缺陷对王朝的危害,培养历史逻辑思维。(三)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在地方) 【讲授】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主要依靠豪强大族,东汉建立后,豪强大族的势力不断壮大。 【提问】出示豪强大族相关材料,提问其势力不断壮大的表现有哪些? 【讲授】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回答】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结合材料分析豪强崛起的表现,理解东汉衰亡的深层原因。环节三:黄巾起义(一)背景 【提问】出示材料,请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和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回答】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通过材料整合背景,培养因果分析能力。(二)概况 【引导】出示地图和表格,浏览教材,完成以下关于黄巾起义相关概况的填写。 【拓展】出示图文材料,拓展州牧割据,中国再一次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 【回答】①时间:公元184年;②领导者:张角;③组织:太平道(利用宗教);④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头裹黄巾);⑤结果:历时九个月被镇压;⑥影响: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通过地图和表格梳理起义史实,结合拓展内容,强化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三)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东汉从刘秀建国、光武中兴的兴盛,到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的动荡,最终因黄巾起义加速衰亡的全过程,强调“兴在利民、衰在失政”的历史启示。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九、 随堂练习 5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图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清了东汉兴衰的脉络,多数学生能掌握关键史实。难点突破方面,通过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学生对东汉衰亡的内在逻辑有了一定理解,但部分学生对“豪强地主崛起”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课后补充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