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1.古埃及人赞颂尼罗河:“你从大地涌出,养活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反映出尼罗河对古埃及的影响是( )A.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造就了种姓制度 D.引发了频繁的战争2.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发现了建造者的坟墓,且坟墓靠近法老墓。据此推测建造金字塔的是( )A.奴隶 B.平民 C.婆罗门 D.刹帝利3.在《汉谟拉比法典》的结语中,汉谟拉比自信地讲:“吃官司受了冤枉的人,让他到我的公正的王的像前,让他读我的碑文,让他倾听我的宝贵的话,让我的石碑给他答案,让他找到与他的官司有关的案子,让他放心。”这体现的精神是( )A.公平公正 B.维护奴隶主利益 C.君权神授 D.团结一致4.2025年9月9日,以色列突袭卡塔尔首都,把世界的目光再次吸引到中东地区。在中东的两河流域曾出土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是(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大秦律5.印度的种姓总计有3000多支,仅婆罗门就有1800个分支。种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农村起着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A.文明演进深受历史传统影响 B.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受其阻碍C.等级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 D.种姓制度促进印度族群融合6.雅利安人入侵到古印度,并逐步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其中,官吏应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7.印度的佛像带有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而希腊化时期的西亚医生曾借鉴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的草药知识。这说明亚历山大的扩张( )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中断了东西方经济交流C.打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8.1112年,法兰西的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1112年用世纪可呈现为( )A.公元11世纪初 B.公元11世纪末 C.公元12世纪初 D.公元12世纪末9.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生一部“成文法”使罗马共和国的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件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武断和专横。罗马共和国首创的“这部成文法”是( )A.万民法 B.公民法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10.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某人“奥古斯都”与“大元帅”尊号,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此人是( )A.伯里克利,活跃于雅典政治舞台 B.凯撒,曾掌握罗马大权C.亚历山大,来自马其顿 D.屋大维,实现权力集中11.19世纪后期,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述,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萨利克山丘上,通过考古发掘,证实了长期被认为是虚构的国度——特洛伊的存在。这说明《荷马史诗》( )A.是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B.代表古代文学最高峰C.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 D.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12.下列属于凯撒的事迹有( )A.创立共和国 B.领导奴隶起义 C.颁布成文法 D.编制“儒略历”13.843年,某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个“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查理曼帝国14.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克洛维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并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克洛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国家统一 B.稳固自己的统治C.推动经济发展 D.保护教会和部下15.在中世纪的欧洲,农奴的法律定义指向“受束缚于土地”。每位农奴都可以从封建领地上分得一份耕地,这种“占有”相当稳定,不用担心被驱逐,还能世代相袭。同时,所有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耕地周围的天然草地、沼泽、森林。材料反映出当时欧洲( )A.领主难以维持庄园秩序 B.耕地全部由农奴来耕种C.法律限制领主占有土地 D.农奴对土地具有使用权16.下列选项属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的是( )A.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农奴生活质量较高C.较强的民主色彩 D.实行君主专制17.中世纪大学拥有招收学生和邀请学者、聘请教师的权力;自主制定教学内容和进行授课的权力;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权力;自主管理大学教学、行政等其他大学事务的权力。由此文本材料可知中世纪的大学具有( )A.行政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司法特权 D.免赋税特权18.某法典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在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方面,该法典也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D.《查士丁尼法典》19.《查士丁尼法典》中说:“皇帝的威严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句话表明(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C.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20.日本自“大化改新”开始,至今共使用了248个年号,这些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如“明治”出自《周易》,“昭和”出自《尚书》等。这反映了( )A.社会转型的实现 B.幕府统治的建立C.中国文化的影响 D.武士集团的形成二、综合题(共30分)21.(7分)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材料二: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代印度的国教。(1)(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2)(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代印度的国教的原因。22.(13分)材料一 :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大河奔腾,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无不充满智慧和神奇。材料二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明显不同于古代东方。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一位历史学者说:一个国家(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因本身的弱小被强大的国家所灭。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鉴赏西方古代建筑时,不要单纯、孤立地去探究是罗马式建筑还是哥特式建筑,把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严格地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哥特式建筑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的,在建筑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罗马式建筑的影响。(1)(4分)根据材料一,指出孕育东方文明的有利条件。并列举东方文明成就两例。(2)(2分)阅读材料二,概括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东方文明源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3)(4分)根据材料三,概括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联系。写出罗马式建筑的代表作两例。(4)(3分)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文明的看法。23.(10分)材料一 :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材料二 :它是由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汇集了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典和历代罗马法学家的论文著作,同时还有指导学习法律的文献和查士丁尼在任时期颁布的敕令法典。(1)(3分)根据材料一写出“统治阶级”“进行法律汇编工作”的目的。“从3世纪起”“罗马”法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系统,写出其中一个法律体系的名称。(2)(4分)材料二中“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献?写出此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划线部分的内容编为哪一法律文献?(3)(3分)你对以上材料有何认识?答案1-5 ABACA 6-10 BDCCD 11-15 DDDBD 16-20 ABCDC21.(1)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22.(1)有利条件: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举例:《汉谟拉比法典》(或楔形文字);佛教(或种姓制度)。(2)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东方文明的源地:发源于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古希腊文明的源地:环绕爱琴海,多山地、岛屿,陆地资源相对贫瘠,不利于大规模农耕,更依赖海洋贸易与航海活动。(3)联系: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且在建筑的诸多方面受罗马式建筑影响。代表作:罗马大竞技场、万神庙等。(4)看法: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因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文明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影响、传承发展的。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23.(1)目的:维持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法律体系名称:万民法。(2)“它”指《罗马民法大全》。历史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划线部分内容编为:《法学汇纂》。(3)认识:罗马法是古罗马文明的重要成果,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统治阶级重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统治;法律文献的整理与编纂对于法律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