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调研题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图中①、⑧对应的中国境内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60万年距今约100万年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距今约3万年①②③④⑤A.蓝田人、那县人B.元谋人、北京人C.蓝田、北京人D.元谋人、郧县人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A.学会用火B.使用磨制石器C.使用打制石器D.开始农业生产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为弥补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性,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4.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出土于A.南京人遗址B.和县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5.下面思维导图中①、②、③三处填写正确的是剩余产品产生生产力发展(①产生)贫富差距拉大产生公权力(军队、③监狱、战争、政府)②A.①国家产生②阶级出现③私有制B.①阶级出现②私有制③国家产生C.①私有制②阶级出现③国家产生D.①私有制②国家产生③阶级出现6.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右图体现了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C.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D.器物的生活化功用不断加强红山玉龙(内蒙古)龙纹红陶罐(甘肃)龙首玉镯(浙江)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8.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其禅让的主要标准是A.部落势力B.宗族血缘C.德能兼备D.征战功绩9.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该遗址是A.二里头遗址B.陶寺遗址C.牛河梁遗址D.良渚遗址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10.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说明周朝A.严格的等级结构B.动荡的政治局势C.强大的宗亲力量D.广阔的疆土面积11.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历史纪年法。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还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70年代B.公元前8世纪70年代C.公元7世纪70年代D.公元前8世纪80年代12.下列对夏商周时期时代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3.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A.维护周天子的权威B.稳定社会秩序C.抵御少数民族入侵D.争夺霸主地位14.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蜜”“夷”等长期交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A.加速了民族交融B.巩固了国家统一C.推动了政治变革D.促进了思想发展15.下列对春秋与战国阶段性特点的总结最为恰当的是A.动荡、变革B.繁荣、稳定C.统一、强盛D.和谐、变化16.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研究战国时期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史记》中的记载B.战国铜壶C.民间流传的故事D.影视作品17.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这说明孔子主张A.因材施教B.不耻下问C.有教无类D.以德治国18.韩非在《韩非子·扬权》中提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A.“兼爱”“北攻”B.为政以德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无为面治19.2025年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意味着天气转冷,初霜出现。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20.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名医是A.炎帝B黄帝C.扁鹊D.华伦21.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22.司母戊鼎的俦造要经过制模、雕刻、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多道工序。这说明商朝青铜器A.铸造工艺高超B.生产数量众多C.种类非常丰富D.用途十分广泛23.屈原创作,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A.《离骚》B.《论语》C.《诗经》D.《苟子》2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A.分封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世袭制25.秦以后使用统一的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A.背景B.目的C.内容D.意义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