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清远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
A. 对西南的治理 B. 对吐蕃的控制
C. 对东北的统治 D. 对西域的管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结合所学元朝边疆治理的史实可知,主要是基于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故选D项;元朝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排除A项;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排除B项;元朝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排除C项。
2.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以战争贡献、实际占领、中日已有成约为由拒绝将山东权益归还中国。中国代表顾维钧则以领土主权完整、情势重大变迁、最后通牒法律效力有争议等理由,一一驳斥了日本立场。其中,顾维钧还利用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一项普遍原则作为武器驳斥日本,该原则最有可能是(  )
A. 维护和平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民族自决
【答案】D
【解析】民族自决倡导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3. 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发动“叛乱”,要求建立“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苏俄(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工农联盟 B. 集中财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推行工业化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 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苏俄面临政治危机,结合所学苏俄在国内外战争的威胁消除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些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结合所学1921年苏俄出现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战争威胁消除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国内矛盾,为解决这些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苏俄实行工业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苏俄国内的政治危机,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并不能维护农民利益,解决政治危机,排除D项。
4.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体现了佛教在南北朝的繁盛。下列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B.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C. 始终得到统治者支持 D. 挑战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存在灭佛行为,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C错在“始终”,符合题意;A、B、D三项对佛教的描述是准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解读正确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
【答案】B
【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粮食商品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
6.17世纪,欧洲完全复兴了古希腊的地图制作技术,对天文知识的运用,使地图绘制进入依赖大地测量、进行科学精确编绘的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解释世界,还能证明和预测世界的变化。这反映出(  )
A. 人们的理性思维不断增长 B. 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条件成熟
C. 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现世世界 D. 近代科学革命始于地理学的进步
【答案】A
【解析】17世纪,古希腊地图制作技术复兴,推动欧洲进入科学精确编绘地图的时代,人们运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理解世界,反映出理性思维的不断增长,故选A项;15-16世纪已进入大航海时代,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一般认为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排除D项。
7.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反映民众的意愿,而不是统治者的意愿。他认为,只有民众才有制定法律的最终权力。这一观点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
A. 君权神授 B. 主权在民
C. 分权制衡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反映民众的意愿,而不是统治者的意愿。他认为,只有民众才有制定法律的最终权力。”可知,卢梭强调的是法律应反映民众意愿,民众享有制定法律的最终权力,可见其思想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B项正确;君权神授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权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民众至上,而不是法律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
8.美国圣弗兰西斯科州立学院的学生领袖约翰·莱文在演讲中说到:“我们接受的教育使我们打心底里相信美国是为正义而战的。”后来,他又说:“伴随着在越南的恐怖战争,我有一种自我意识背叛的感觉。”其言论表明( )
A. 冷战格局影响欧美国家发展 B. 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激化
C. 越战引发人们反思美国社会 D. 越南战争改变学生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接受的教育使我们打心底里相信美国是为正义而战的。”“伴随着在越南的恐怖战争,我有一种自我意识背叛的感觉。”及所学可知,越南战争时期,美国青年学生认为越战从正义之战演变为恐怖战争,并且兴起了反战运动,说明美国政府的越南战争政策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苏冷战格局的相关信息,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越南战争与学生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上·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末)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条约。提出的要求包括: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其实质是( )
A. 协调平衡各国矛盾 B. 扭转正当贸易逆差
C. 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求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主要是相互勾结,排除A项;扭转贸易逆差只是列强要求修约的具体目的之一,实质是进一步侵略中国,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0.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 直接导致西欧商业革命的爆发 B. 表明西欧商业中心发生了转移
C. 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使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可知这是价格革命,在价格革命中,工商业者实力增强,传统的封建地主和农民力量削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 ,不是商业革命,排除A项;西欧商业中心发生了转移是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价格革命应该是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18世纪的欧洲某思想家认为: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和最有效的道路就是自由;国民财富积累的原因在于分工,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不仅有利于最好地实现个人利益,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公共利益。该思想家是( )
A. 亚当·斯密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和最有效的道路就是自由;国民财富积累的原因在于分工,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不仅有利于最好地实现个人利益,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公共利益”可知,该思想家是亚当·斯密。他提出自由主义的主张,认为市场要实行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A项正确;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天主教会),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倡导“天赋人权”和人生而平等,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康德崇尚理性,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2.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 推动了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白银流入中国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A
【解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占优势,证明中国当时的封建经济依然在发展,A项正确;“推动世界各地”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依据材料看不出白银流入中国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上也没有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相当强劲,排除C项;近一半欧洲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出口商品作为奢侈品,价格较高,在欧洲需求量大,但不能反映中国已是世界世界贸易中心,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收到严重制约,发展极其有限,中国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的3%左右,排除D项。故选A项。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创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 选官标准始终家世才能并重 D. 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九品中正制后来变成拥护门第、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觅取人才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九品中正制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最初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始终重视家世,故C错误;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故D错误。
14.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场农民起义的浮雕。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与这场起义有关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
C. 三元里人民抗英 D. 台湾人民反割台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而本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即1850年后,故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爆发的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企图,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方式,排除B项;三元里抗英运动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队与三元里人民发生的冲突事件,排除C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掀起了反割台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排除D项。
15.1297年《宪章确认书》就明确提到,该文件是以国王爱德华一世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而且“盖上朕之御玺寄往王国各郡”,君主还勒令地方的主教和官员负责向民众宣传,并且“允许(人民)基于该宪章中的所有条款发起诉讼”。该记载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格兰法律行政体系的运行机制:王国律令先由君主中央政府发布,相关政治文件随即发往各地,由地方官员宣传贯彻。该材料指出当时西欧的政治形势是( )
A. 王权加强 B. 城市兴起
C. 教权至上 D. 依法治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国王爱德华一世的名义向全国发布”“君主还勒令地方的主教和官员负责向民众宣传”“王国律令先由君主中央政府发布……由地方官员宣传贯彻”并结合所学可知,国王爱德华一世发往全国的律令,勒令地方的主教和官员负责向民众宣传,表现出了强大的王权以及对法律机制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王权在加强,A项正确;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城市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虽然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举足轻重,但材料“君主还勒令地方的主教……负责向民众宣传”强调王权勒令地方的主教向民众宣传,体现了王权强化,而不是基督教会举足轻重,排除C项;材料“王国律令先由君主中央政府发布……由地方官员宣传贯彻”反映的是君主发布律令,地方官员宣传贯彻,强调王权的强化,并没有强调法律的运用和立法,不能体现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6.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计划指标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快,可见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选A项;材料强调市场地位提升,不体现小康水平,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C项;“全面接轨”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谈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口述,刘治襄笔录《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和孙中山对清政府认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清政府的“支撑行为”。
(3)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批判清政府的目的。
【答案】(1) 李鸿章对清政府的政策失望,对政府的前途感到茫然。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经彻底腐朽,应建立新政权取代。
(2)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同意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部分制度维持统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3)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析】(1) 据材料一“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并结合所学得出李鸿章对清政府的政策失望,对政府的前途感到茫然;据材料二“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得出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经彻底腐朽,应建立新政权取代。
(2)据材料二“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结合纲要上册第17、18、19课所学——清政府自救的三件大事,得出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同意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部分制度维持统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3)紧扣材料二的时间1904年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所学得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18.(2022·淮安高一期中)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妥协,这些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0年英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同,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决定了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从两个极端的政治主张中都不能合法地产出或创制出来。为此,英国当时的政治精英试图打破上述革命与复辟循环震荡的怪圈。
——摘编自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社会情况复杂,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社会中下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议会制度自身的弊病也日益凸显……当1831年开始的议会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时,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贵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
——摘编自冯春《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和谐时,应由中央立法,任何州的法律被认为违反联邦宪法时,中央可以否定……州权派坚持抱住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不放,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过若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易中天《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1)据材料一,指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难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政治精英给出的解决方法。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以及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派和州权派矛盾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案。
【答案】(1)难题:革命和复辟都会造成社会动荡,难以产生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
方法:进行“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谋求更多政治权利;议会制度弊病的暴露。
因素:保守势力的让步;英国历史传统;寻求妥协的惯例。
(3)焦点: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的分配。
方案:建立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摘自龚秀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代表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摘编自新华社《十九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相同之处:两者均认为我国国内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不同之处:人民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对“美好生活需要”。
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发展阶段的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20.“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当荣氏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为了不让机制西粉抢占土制面粉的市场,当地一些利益有关的豪绅便勾结社会上的恶势力,联名诬告荣氏兄弟,诬称兴建保兴面粉厂,破坏了当地风水,竭力阻止保兴面粉厂的兴建。无锡县知县也不分是非,令他们停建工厂。面对巨大的允争压力,荣氏兄弟毫不畏惧退缩,坚决抗争到底,从县到府,从府到省,往返奔走,前后历时10个月,投资800元,终于打赢官司,把保兴面粉厂建了起来。
——摘编自金其祯、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材料二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荣氏兄弟决定再次更新扩大生产设备,于1910年添置了从美国进口的18部精良的新面粉机,年生产力达到89万袋。从茂新厂更新设备的第二年起,即遇上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连串的有利时机,荣氏兄弟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面粉工厂。到1921年时,共计拥有12个面粉厂,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工业日产量的31%,终于摘取了“面粉大王”的桂冠。
——摘编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原因,谈谈你对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地方官员的反对。
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象。
(2)原因: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及民国政府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荣氏企业抢抓机遇,更新技术,产品质量好。
认识:民族的独立、和平稳定的环境、政策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第(1)题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不利因素 据材料“为了不让机制西粉抢占土制面粉的市场,当地一些利益有关的豪绅便勾结社会上的恶势力,……竭力阻止保兴面粉厂的兴建。”可知 地方士绅的阻挠
据材料“无锡县知县也不分是非,令他们停建工厂”可知 地方官员的反对
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壮大工人阶级力量,为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象
第(2)题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原因 据材料“从茂新厂更新设备的第二年起,即遇上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连串的有利时机,荣氏兄弟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面粉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及民国政府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荣氏企业抢抓机遇,更新技术,以及产品质量好
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从民族的独立、和平稳定的环境、政策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清远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
A. 对西南的治理 B. 对吐蕃的控制
C. 对东北的统治 D. 对西域的管理
2.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以战争贡献、实际占领、中日已有成约为由拒绝将山东权益归还中国。中国代表顾维钧则以领土主权完整、情势重大变迁、最后通牒法律效力有争议等理由,一一驳斥了日本立场。其中,顾维钧还利用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一项普遍原则作为武器驳斥日本,该原则最有可能是(  )
A. 维护和平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民族自决
3. 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发动“叛乱”,要求建立“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苏俄(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工农联盟 B. 集中财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推行工业化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 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体现了佛教在南北朝的繁盛。下列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B.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C. 始终得到统治者支持 D. 挑战儒家正统地位
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解读正确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
6.17世纪,欧洲完全复兴了古希腊的地图制作技术,对天文知识的运用,使地图绘制进入依赖大地测量、进行科学精确编绘的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解释世界,还能证明和预测世界的变化。这反映出(  )
A. 人们的理性思维不断增长 B. 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条件成熟
C. 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现世世界 D. 近代科学革命始于地理学的进步
7.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反映民众的意愿,而不是统治者的意愿。他认为,只有民众才有制定法律的最终权力。这一观点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
A. 君权神授 B. 主权在民
C. 分权制衡 D. 法律至上
8.美国圣弗兰西斯科州立学院的学生领袖约翰·莱文在演讲中说到:“我们接受的教育使我们打心底里相信美国是为正义而战的。”后来,他又说:“伴随着在越南的恐怖战争,我有一种自我意识背叛的感觉。”其言论表明( )
A. 冷战格局影响欧美国家发展 B. 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激化
C. 越战引发人们反思美国社会 D. 越南战争改变学生宗教信仰
9.(2023上·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末)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条约。提出的要求包括: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其实质是( )
A. 协调平衡各国矛盾 B. 扭转正当贸易逆差
C. 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求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0.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 直接导致西欧商业革命的爆发 B. 表明西欧商业中心发生了转移
C. 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使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11.18世纪的欧洲某思想家认为: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和最有效的道路就是自由;国民财富积累的原因在于分工,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不仅有利于最好地实现个人利益,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公共利益。该思想家是( )
A. 亚当·斯密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12.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 推动了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白银流入中国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创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 选官标准始终家世才能并重 D. 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
14.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场农民起义的浮雕。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与这场起义有关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
C. 三元里人民抗英 D. 台湾人民反割台
15.1297年《宪章确认书》就明确提到,该文件是以国王爱德华一世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而且“盖上朕之御玺寄往王国各郡”,君主还勒令地方的主教和官员负责向民众宣传,并且“允许(人民)基于该宪章中的所有条款发起诉讼”。该记载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格兰法律行政体系的运行机制:王国律令先由君主中央政府发布,相关政治文件随即发往各地,由地方官员宣传贯彻。该材料指出当时西欧的政治形势是( )
A. 王权加强 B. 城市兴起
C. 教权至上 D. 依法治国
16.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谈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口述,刘治襄笔录《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和孙中山对清政府认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清政府的“支撑行为”。
(3)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批判清政府的目的。
18.(2022·淮安高一期中)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妥协,这些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0年英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同,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决定了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从两个极端的政治主张中都不能合法地产出或创制出来。为此,英国当时的政治精英试图打破上述革命与复辟循环震荡的怪圈。
——摘编自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社会情况复杂,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社会中下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议会制度自身的弊病也日益凸显……当1831年开始的议会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时,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贵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
——摘编自冯春《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和谐时,应由中央立法,任何州的法律被认为违反联邦宪法时,中央可以否定……州权派坚持抱住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不放,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过若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易中天《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1)据材料一,指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难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政治精英给出的解决方法。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以及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派和州权派矛盾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摘自龚秀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代表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摘编自新华社《十九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当荣氏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为了不让机制西粉抢占土制面粉的市场,当地一些利益有关的豪绅便勾结社会上的恶势力,联名诬告荣氏兄弟,诬称兴建保兴面粉厂,破坏了当地风水,竭力阻止保兴面粉厂的兴建。无锡县知县也不分是非,令他们停建工厂。面对巨大的允争压力,荣氏兄弟毫不畏惧退缩,坚决抗争到底,从县到府,从府到省,往返奔走,前后历时10个月,投资800元,终于打赢官司,把保兴面粉厂建了起来。
——摘编自金其祯、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材料二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荣氏兄弟决定再次更新扩大生产设备,于1910年添置了从美国进口的18部精良的新面粉机,年生产力达到89万袋。从茂新厂更新设备的第二年起,即遇上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连串的有利时机,荣氏兄弟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面粉工厂。到1921年时,共计拥有12个面粉厂,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工业日产量的31%,终于摘取了“面粉大王”的桂冠。
——摘编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原因,谈谈你对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