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浩浩汤汤(tāng) 伛偻提携(lǚ)
B.隐曜(yào) 阴风怒号(hào) 觥筹交错(gōng)
C.阴翳(yì) 岸芷汀兰(dīng) 宠辱偕忘(xié)
D.弈者(yì) 水声潺潺(chán) 薄暮冥冥(m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锦鳞 繁阴 政通人和 横无际崖
B.波澜 苍颜 泉香酒冽 樯倾楫摧
C.皓月 宴酣 朝晖夕阴 心旷神怡
D.林霏 戍鼓 静影沉壁 忧谗畏讥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前人之述备矣/名之者谁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C.登斯楼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
5.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鼓断人行(边防驻军的鼓声)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淡薄)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D.三年谪居此栖迟(停留,居留)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意暇甚
B.①颓然乎其间者 ②行者休于树
C.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7.下列诗歌写于诗人艾青“归来”后的是( )
A.《我爱这土地》 B.《太阳的话》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光的赞歌》
8.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更深沉。
C.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9.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二、字词书写
10.用规范、正确的楷体,写出下面书法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语。
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11.古诗文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 , ”从视觉角度写边地秋夜;《长沙过贾谊宅》中颔联“ , ”即景生情,惆怅伤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商山早行》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手法的千古名句是“ , ”。
(2)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也要有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 , ”可以将自己的境遇和心态寄托到山水之间,借景抒情。
四、填空题
12.判断句子中“以”的意义。
A.因为 B.用 C.认为 D.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4)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五、文言文阅读
回忆课文《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 ) (2)负者歌于途( )
(3)觥筹交错( ) (4)树林阴翳(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色,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中的“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第①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反映出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一幅幅从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粥:稠粥,不充:不足;③昃:太阳偏西。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或异二者之为( ) (2)去之南都入学舍(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用了 的表达方式。
19.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六、名著阅读
20.请从表现形式、语言表达、作者情感、诗歌主题等一个或多个角度为《礁石》写一段推荐语。
诗歌 推荐理由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七、现代文阅读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②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③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④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⑤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⑥我说:“这里的好。”
⑦“怎么个好呢?”
⑧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⑨“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⑩“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2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
2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3.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24.文章借物喻理,通过父子“访兰”的经历,借兰草的品性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身边看似平凡的小事小物也会在某个时刻打动你的内心,让你汲取到无尽的力量。请写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表达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C B B B B D C A
10.百废俱兴、政通人和
11.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12. C.认为 B.用 A.因为 D.来
13. 命名 背着东西的人 酒杯 遮盖 14.(1)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那个人,是太守喝醉了。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5.B
16. 为:行为,做法。 去:离开。 17.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18. 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议论 记叙 19.因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
20.示例:诗歌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明朗纯净,洋溢着一种昂扬奋发的乐观情绪。
21.纯朴 2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23.“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24.例文:
石缝间的生命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撑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阴郁——期中考试的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分数让我抬不起头来。
转过街角时,一抹鲜嫩的绿色突然闯入我的视线。那是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倔强地从水泥路面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我蹲下身,细细打量着这个顽强的生命。它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在灰暗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明亮。
我不禁想起上周路过这里时,这株小草才刚刚冒出新芽。那时它那么弱小,仿佛随时会被路人的脚步碾碎。可如今,它已经长出了三四片完整的叶子,在风雨中轻轻摇曳。雨水顺着叶脉滑落,像是在为它洗去尘埃。
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也是在这条路上。那时积雪覆盖了整条街道,工人们撒下的融雪剂让路面变得斑驳。我以为所有植物都熬不过那个严冬,可春天来临时,这株小草却第一个钻出了地面。
雨渐渐小了,我收起伞,蹲在路边出神。这株小草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精心的照料,却依然活得如此精彩。它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也不在乎是否有人注意,只是默默地完成着生命的使命。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成绩的起伏就像这阴晴不定的天气,而我要做的,就是像这株小草一样,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长的勇气。它教会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坚韧。
从那天起,每当我路过那个街角,都会特意看一眼那株小草。它依然在那里,在水泥的夹缝中绽放着生命的绿色。而我的书桌上,也多了一张写着“坚韧”二字的便签,提醒我要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