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秋季学期七校联考试题卷八年级 历史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1 项符合题意)1.18 世纪 50 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试图在浙江舟山建立据点,借以打开 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这可充分佐证( )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 B.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C.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D.《天津条约》签定的影响2.如图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 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3.“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 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 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 进货物通商之区。”此条款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4.中法《越南条款》签订之际,清廷反省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认为中 国海军太弱,不能与法舰对阵,使法舰得以横行无阻,攻毁福建水师封 锁台湾海峡,侵占基隆,澎湖,故决心编练海军、加强海防。这说明( )A.法国觊觎我国的西南地区B.民族危机刺激近代化发展C.清廷开始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 D.洋务运动推动了海军的发展5.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 朝的斗争。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是近代成功的农民起义 B.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6.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为拉拢阿古柏政权,与其签订通商条 约并提供武器支持;俄国则直接出兵占领伊犁,宣称“代为 管理”。两国看似行动不同,实则本质目的一致,即( ) A.帮助阿古柏建立独立政权以对抗清政府 B.争夺中国西北领土的控制权与经济利益 C.以新疆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内陆地区 D.测试清政府对边疆危机的应对能力与决心7.梁启超在回忆 19 世纪 80 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 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 19 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 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8.如图是名为《治弱国如修坏室》的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不同阶级主张一致C.近代探索不断深化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9.某些通俗文史著作认为,由于《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遇刺,日 方不得不将原定 3 亿两的数额减少到 2 亿;而日方参与者回忆录则记载是因为破译了中方电报,确认 3 亿两可能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减少。 这说明( )A.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信 B.考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C.日方回忆录肯定真实可靠 D.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历史事实10.康有为评价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 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 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己,非变法也”。由此材料可知, 康有为( )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B.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 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11.学者们在研究义和团运动时,发现其除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外,一些 地方还打出了“捉拿洋教,振兴中国”“扶保中华,逐去外洋”“一概鬼 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大清亡,中国强”“杀了东洋鬼,再跟大 清闹”等口号。这些口号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 )①倡导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具有反帝爱国倾向③领导阶级的理论先进 ④存在盲目排外行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 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据此可知,该诗( ) A.揭示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B.阐明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 C.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歌颂了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36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材料一: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 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辱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 连锁反应。材料二:1853 年,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到达天京,把《南京条约》抄本 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要求太平天国政府承认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 略权益。太平天国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领导杨秀清当即下谕:“天下为 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 然。”(1)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列强侵略 的共同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出中国近代史最主要的矛盾是什 么?(4 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要阐释 19 世纪中后期“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 应”的内涵与影响。(4 分)14.阅读材料,分析问题。(10 分) 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 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 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材料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 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 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 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 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 国有报以来所未有。(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这与近代的 哪场近代化探索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4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 在言论新颖中,这一“新颖性”是如何体现了 19 世纪末中国思 想界的转型的?(4 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 分)15、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 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 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 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 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 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 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 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 中国历史的转折”?(4 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根据 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4 分)1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脉络与历史影响。(10 分)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型,是列强殖民扩张与中国封建体制衰落共同作用的历史结果。请结合 1840-1901 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不平等条 约,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 的三个阶段。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 观点,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语句通顺,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或联系)。《南京条约》签订场景《马关条约》签订场景《辛丑条约》签订场景2025年秋季学期七校联考试题卷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是因为破译了中方电报,确认3亿两可能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减少。朝的斗争。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这说明()八年级历史A.是近代成功的农民起义B.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A.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信B.考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C.日方回忆录肯定真实可靠D.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历史事实只有1项符合题意)20.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拉拢阿古柏政权,与其签订通商条24.康有为评价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15.18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试图在浙江舟山建立据点,借以打开约并提供武器支持;俄国则直接出兵占领伊犁,宣称“代为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这可充分佐证()管理”。两国看似行动不同,实则本质目的一致,即()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己,非变法也”。由此材料可知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B.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A.帮助阿古柏建立独立政权以对抗清政府康有为()C.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D.《天津条约》签定的影响B.争夺中国西北领土的控制权与经济利益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16.如图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C.以新疆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内陆地区B.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价格/两海关银D.测试清政府对边疆危机的应对能力与决心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0010021.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D.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25.学者们在研究义和团运动时,发现其除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外,一些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地方还打出了“捉拿洋教,振兴中国扶保中华,逐去外洋一概鬼1864年1865年1885年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大清亡,中国强“杀了东洋鬼,再跟大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清闹等口号。这些口号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22.如图是名为《治弱国如修坏室》的漫画。此漫画反映了()①倡导政治制度的变革②具有反帝爱国倾向17.“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③领导阶级的理论先进④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26.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进货物通商之区。”此条款应出自()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据此可知,该诗()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拆掉重A.揭示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建即可C.《天津条约》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房顶B.阐明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p可18.中法《越南条款》签订之际,清廷反省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认为中西C.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海军太弱,不能与法舰对阵,使法舰得以横行无阻,攻毁福建水师封D.歌颂了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锁台湾海峡,侵占基隆,澎湖,故决心编练海军、加强海防。这说明()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A.法国觊觎我国的西南地区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B.不同阶级主张一致B.民族危机刺激近代化发展材料一: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C.近代探索不断深化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C.清廷开始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23.某些通俗文史著作认为,由于《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遇刺,日D.洋务运动推动了海军的发展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方不得不将原定3亿两的数额减少到2亿:而日方参与者回忆录则记载19.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八年级历史第1页(共2页)参考答案1-12 BBCBD BBCBD DB1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辱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材料二:1853年,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到达天京,把《南京条约》抄本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要求太平天国政府承认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太平天国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领导杨秀清当即下谕:“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材料三:义和团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1)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列强侵略的共同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出中国近代史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2)根据材料,简要阐释19世纪中后期“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内涵与影响。【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近代史上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解答】(1)据材料一“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灾难性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列强侵略的共同态度是坚决抵抗。这种态度反映出中国近代史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据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并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故答案为:(1)坚决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4分)内涵(2分)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英国、法国、日本等)接连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侵略战争,以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侵犯中国主权、掠夺经济利益,构成“入 侵”的主线;而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不同阶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相继开展反侵略斗争,对列强的侵略诉求、在华势力进行抵制与反抗,形成“反入侵”的连锁回应,二者形成侵略与反侵略的互动态势。 影响:-(2分)消极影响:列强入侵使中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不断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遭受列强掠夺,传统经济结构被冲击,人民生活陷入苦难。- 积极影响: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推动反侵略斗争不断开展,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同时迫使中国人打破“闭关自守”的状态,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不足,为后续学习西方、探索近代化道路(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提供了思想动力与历史契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近代史上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14.(10分)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材料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这与近代的哪场近代化探索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2)材料二中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作用?在言论新颖中,这一“新颖性”是如何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的转型的?(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了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3)本题考查了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据材料一“林则徐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可知,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这一根本目的和近代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2)由材料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可知,《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作用。故答案为:(1)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活动:洋务运动。(4分)(2)作用:变法思想启蒙和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为舆论宣传提供了有利环境。思想转型体现: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洋务思想)转向学习政治制度;从“器物层”向“制度层”的思想深化;推动传统“君民关系”观念向近代“国民意识”的转变(4分)(3)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2分)【点评】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8分)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分析】本题考查列强的侵略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必须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依据材料二“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中国的主要出口货物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可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19世纪发生的主要变化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和纺织工业用品等。故答案为:(1)历史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1分)原因:鸦片战争后,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3分)(2)变化: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1分)因素:中英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大量通商口岸被开通,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和纺织工业用品; 中国传统生产方式落后,无法提升产量和质量,未能形成近代工业体系。(3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强的侵略等相16.(10分)答案论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开启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这一社会形态的形成,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与中国封建制度腐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进程伴随主权的层层沦丧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既是近代中国的苦难印记,也催生了民族觉醒的历史动力。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首次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经济主权。此后,列强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中国不再是完全独立的封建国家,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击败中国,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社会性质转型的关键转折点。条约要求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赔偿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标志着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命脉开始被列强掌控。同时,列强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顺大连、英国租借新界,中国领土被分割为多个“势力范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英、美、俄等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规定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超9.8亿两)、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一线,更要求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至此,清政府完全丧失国防主权与行政独立性,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主权几乎被列强全面掌控。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兼具革命性与妥协性,既渴望反抗列强与封建势力,又依赖其提供的资源;无产阶级则因集中性与革命性,成为未来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同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重苦难,但也倒逼中国突破封建桎梏,开启民族觉醒与近代化探索的征程。回望这段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不仅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印记,更警示我们:国家主权与独立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制度僵化与闭关锁国必然落后挨打。这段历史也证明,中华民族从未屈服于外来压迫,正是在“沉沦-觉醒-抗争”的循环中,中国最终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迎来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历史.docx 八年级历史.pdf 八年级历史联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