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来宾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来宾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
地理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 分。
香云纱是中国传统丝绸制品中的珍品,以广东顺德为核心产地,2011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云纱凉爽透气、轻薄柔软,兼具吸湿、阻挡紫外线等功能。香云纱制作需
特定的原料 (如顺德本地河泥、新鲜的薯莨)和气候条件 (高温、 强日照) ,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 , 数十道工序而成。自明朝开始,香云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国外,现在已大量销往世界各地。据此完成1~2题。
1. 根据产品特性,下列地区中最宜作为香云纱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
A. 南亚 B.北美 C. 西欧 D. 中亚
2. 目前没有在国外建厂生产香云纱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生产工艺复杂 ②销售市场有限 ③ 缺乏生产技术 ④ 原料运输不便
A.① ② B.②③C.① ④ D.③④
11~13世纪,受战争、天灾等影响,东欧平原的古罗斯(下图所示)曾经历一次漫长的人口迁移。罗斯人大规模沿河迁徙,并首选水运便利的地区定居,为未来莫斯科公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据此完成 3~4题。
3. 11~13世纪,该地人口迁徙的总体方向为
A.西南向东北 B.东北向西南 C.东南向西北 D.西北向东南
4.该时期古罗斯水路运输效率远高于陆路运输,主要因为
①地形崎岖 ②河网密布 ③河流不冻结 ④水运运量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嘉绒藏人自古以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这里高山峡谷,海拔落差达3800米左右,无论自然景观,还是农牧业都呈“立体”分布,图为嘉绒方言区高山峡谷地带主要物产示意图。完成下面5~7小题。
5.嘉绒藏人多将村落建在半山而不是河谷,主要因为半山( )
A.地势更低平 B.不易遭受水灾 C.水源更充足 D.地质灾害更少
6.嘉绒地区蔬菜广受欢迎且远销成都等地的原因有( )
①农业技术水平高 ②海拔高,病虫害少
③早晚温差大,蔬果口感好④种植规模大,产量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到高山草甸采挖虫草等药材是嘉绒藏人重要的副业。采挖虫草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①海拔高,向上攀爬体力消耗大 ②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虫草需求量小
③高山地区寒冷、缺氧,天气复杂多变④高山地区积雪覆盖,冻土层厚,采挖困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中部的克瑞信托保护区是大量鸟类的迁徙停留地,3月中下旬开始以美洲鹤为代表的鸟类陆续抵达。保护区河岸草原广布,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近年来, 当地采取源自古老美洲的文化火灾(比野火燃烧速度慢且火势可控的火灾)措施促进乡土新草生长,改善生态。图4示意该保护区附近城市林肯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当地实行文化火灾的时间是
A.2月底3月初 B.5月底6月初
C.8月底9月初 D.11月底12月初
9.当地实行文化火灾在短期内可以
①拓展优势物种生存空间②降低自然野火发生概率
③为候鸟创造开阔栖息地④提升草原土壤固碳能力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自然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根蘖繁殖两种方式。黑竹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103°E,29°N),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郁闭度和地被物盖度都较大。研究发现,保护区内珙桐更新以根蘖繁殖为主。图为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珙榈种群龄级结构图。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关于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说法正确的是( )
A. I-V龄级的个体数随着龄级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B.I龄级个体存活数少是由于植株抵抗力和竞争力弱
C.小径级与大径级个体数较多,中间径级比例较高
D.Ⅳ龄级后个体存活数急剧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
11.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珙桐的种子繁殖力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光照 B.土壤、水分 C.热量、水分 D.热量、光照
12.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珙桐群落呈衰退趋势,属下降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植株老龄化趋势明显 B.种群环境适应能力弱
C.植株幼苗存活率低 D.人类活动干扰性大
古倒淌河曾为黄河支流,随日月山隆升而倒流,向西注入青海湖。某团队通过计算机模
拟研究了日月山不同隆升速率与古倒淌河不同下切速率对水系演变的影响,探讨诱发倒淌河
水系转向的临界值,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目前该区域地理要素的位置关系。据此完成
下列13~14小题。
13.图中日月山隆升速率最慢时期,古倒淌河( )
A.流向反转,形成“V”形谷 B.流向反转,形成“U”形谷
C.流向不变,形成“V”形谷 D.流向不变,形成“U”形谷
14.该地河流重组的表现可能有( )
①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 ②抬升较快的局部形成分水岭
③沿山麓线发育新的河流 ④青海湖演变为外流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为了研究太阳视运动特点,三位中学生于同一天在北温带的甲、乙、丙三地分别观测了
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太阳高度曲线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方位关系排序是( )
A.自东北向西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南向西北
16.若此日为夏至日,天气为晴天,根据该图信息可推测( )
A.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短 B.甲地正午时新的一天约占一半
C.丙地日出日落位置更偏南 D.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二、综合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智慧农业,指通过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实施综合管理的生产方式。建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建三江胜利农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2024年该农场被纳入智慧农场试点。农场的经营特点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结合生物技术,采用智能决策,使用智能农机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少人化、无人化。左图为精准农田施肥示意图,右图为水稻理想的施肥方式一侧深施肥方式示意图。
(1)从智慧农场经营特点角度,说明胜利农场发展智慧农业的有利条件。 (6分)
(2)侧深施肥是在机器插秧的同时对秧苗进行施肥的技术。与人工表层施肥相比,说明其主
要优势。(4分)
(3)胜利农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田精细管理,精准耕作。据左图,说明其具体操作过程。
(6分)
(4)下表为水稻生育期关键阶段及时间划分,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特别需要气象预报服务,分别指出胜利农场是哪些季节需要关注气象预报,并说出理由。 (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埃尔耶罗岛是加那利群岛中面积最小(268km2)的火山岛(左图),由三座火山重叠生长形成。该岛地表水资源稀缺,当地居民主要使用地下水。全岛地表以玄武岩为主,在海岸线附近多发育熔岩三角洲地貌,北部有景色独特的埃尔戈尔福巨型熔岩滑坡地貌,在两层熔岩滑坡体之间存在海洋生物化石和海蚀平台遗址(右图)。研究人员发现,两层熔岩滑坡体分别形成于两次冰期。
(1)分析埃尔耶罗岛地表水资源稀缺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火山喷发后熔岩三角洲的面积变化,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 (6分)
(3)分析埃尔戈尔福巨型熔岩滑坡体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逐年来,全球变暖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
环过程,还导致了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
双刃剑。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
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
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下图分别示意
北极局部地区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
(1)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
依据。(8分)
(2)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4分)
高三地理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A 2. C 3.A 4.C 5. B 6.D 7.B 8.A 9. C 10.B
11.A 12. C 13.C 14. A 15. D 16.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1)有利条件:农机装备数量多(可改造成智能农机);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丰富(如品种、农艺、栽培管理人才);农业历史资料齐全,有利于建立数字化平台。(6分)
(2)优势:把肥料施到秧苗根部附近,利于吸收而不流失(利用效率高);减少肥料用量(或减少浪费);均匀施肥(不漏施也不多施),利于增产;减少农田污染;一次作业完成,节约成本(或降低人工成本)。(4分)
(3)过程:利用农机上的传感器采集土壤养分和长势点位信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采样点进行分析,提出施肥措施(决策方案);在北斗卫星引导下,对稻田实施按点精准施肥(变量施肥)。(6分)
(4)季节及理由:春季,气温常偏低或遇到寒潮,不利于育秧和插秧;夏季,时常出现低温冷害/暴雨洪涝(影响水稻抽穗和灌浆)(4分)。
18.【答案】(1)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夏季受东北信风控制,南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且该地纬度低,位于热带,蒸发旺盛;岛屿面积小,储水空间小;全岛以玄武岩为主,下渗多,地表水留存少。(答出三点即可6分)
(2)单次火山喷发后熔岩三角洲面积变大(2分)。火山喷发后熔岩沿地表流入海洋,遇海水冷却堆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地形;随着熔岩的持续流入,熔岩层不断堆积,并且面积扩大,形成熔岩三角洲。(4分)
(3)第一次冰期海平面降低时发生火山喷发,形成第一次滑坡体;随后气候进入温暖期,海平面上升,第一次滑坡体成为海底,大量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被沉积物覆盖形成沉积岩;进入第二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火山再次喷发形成第二次滑坡体及熔岩三角洲,熔岩覆盖海洋生物化石。(8分)
19.【答案】(1)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4分)
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国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二氧化碳增多。(4分)
(2)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径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答出俩点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