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联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北城背溪遗址出土的近半数的泥质陶风格,几乎不见于同时期本地其他遗存中,却常见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素面陶、红衣陶和磨光陶与河南贾湖遗址陶器风格相仿,与城背溪遗址其他陶器的风格却相差较大。据此可推断A.史前文明存在着远距离交流B.史前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C.城背溪文化与贾湖文化同期D.史前区域文明发展不平衡2.492年,北魏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降低道武帝前诸帝子孙及非拓跋氏的异姓鲜卑氏族的爵位等级,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传统的拓跋鲜卑氏族的血缘联系,以突出道武帝的直系子孙在北魏宗室的最高地位。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旨在A.扩大皇权的统治基础B.维护皇权专制统治C,推进国家机构封建化D.缓和鲜卑内部矛盾3.采访使是唐代中期中央派驻地方的道级监察长官。采访使在监察地方的同时,也有部分地方事权。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在地方多以节度使兼领采访使,在不设节度使的地方则以采访使兼领防御使,以强化采访使的军事权责。据此可知,唐代中后期A.边疆形势日益严峻B.地方监察机制趋于瓦解C.地方行政效率提升D.统治危机促进制度变革4.“父母之命,煤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礼俗的金科玉律,宋元时期的小说家却指出,要尊重儿女的想法,不要过度使用家长的权力。如话本《金鳗记》就讲述了一个女子对“父母之命”下的婚姻的抗争。这一现象反映出宋元时期A.婚姻制度束缚增强B.家庭伦理秩序崩塌C,个人意识渐趋觉醒D.国家控制日益放松【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5.明代后期,华南除少数府县外,大部分地方的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增长。如福建莆田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有耕地9032.85顷,万历四十年(1612年)增加到9161.94顷。广东潮州府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有耕地29038.78顷,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加到36002.69顷。这主要得益于A.高产粮食作物的传播B.农业生产技术革新C,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D.铁型牛耕得到推广6.1874年,《申报》因评论某一案件的审判结果而受到官方指责,后《申报》发表评论文章作出回应。该文章以“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为报刊言论辩护,并称报刊言论反映的是公论,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即使是政府亦不能干涉。上述言论反映出A.民众参政意识增强B.传统政治观念受到冲击C.官方治理能力下降D,维新运动促进思想解放7.20世纪30年代,苏区政府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号召民众批判土匪及不良分子。1933年底,兴国县鼎龙、城岗两区还成立了妇女临时审判会,大会审判了顽固不归队的人,并将这些人开小差的错误和顽固不归队的事实在群众中揭发出来。据此可知,当时苏区政府A.已建立了新型司法制度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注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D.积极贯彻群众路线8.1939年至1940年,根据地的公营工业开始实行工资制。1940年8月,中共晋察冀边委又公布了当时的施政方针,提出“公营工业工人除工资外,一般待遇必须注意不能超过当地生活水准的一般需要与可能范围”。据此可知,公营工业工资制的推行A.完善了公有制经济B.扩大了根据地阶级基础C.兼顾了公平与效率D.利于巩固工农民主政权9.表1所示为1949年、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总人口及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表11949年1957年地区总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总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东部地区43.0%67.9%42.3%56.6%中部地区34.3%20.0%34.5%27.7%西部地区22.7%12.1%23.2%15.7%A.工业布局调整成效显著B.城乡二元化结构形成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D.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回高三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城背溪遗址中许多泥质陶器并不符合本地传统的陶器风格,而与中原裴李岗文化遗址(如贾湖遗址)中的陶器风格高度相似,这种跨区域(长江中游与黄河流域)的陶器风格的一致性,直接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存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或技术传播故选A项;虽然B项表述符合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特征,但材料仅反映了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的单向影响,未体现“多元”或“一体”,故排除B项;材料仅对比了陶器风格,未展现年代测定数据,无法由材料直接得出“同期”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未直接比较两地文化发展水平,仅陶器差异无法证明“文化发展不平衡”,故排除D项。2.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孝文帝通过“开建五等”整顿爵位,降低道武帝前诸帝子孙及非拓跋氏的异姓鲜卑氏族的爵位等级,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传统的拓跋鲜卑氏族的血缘联系,突出道武帝直系子孙在北魏宗室的最高地位,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其他鲜卑贵族势力,确立以皇帝为核心的等级秩序,维护皇权专制统治,故选B项;这一举措实际上缩小了皇族统治基础,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爵位等级的重新划分和血缘关系的调整,并未涉及国家机构的封建化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降低其他鲜卑贵族地位来突出道武帝的直系子孙的最高地位,会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排除D项。3.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在各地多以节度使兼领采访使,在不设节度使的地方则以采访使兼领防御使,以强化采访使的军事权责。该现象表明安史之乱迫使唐朝政府对原有的政治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将军事职责赋予原本主要承担监察职能的采访使,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需要,这体现了统治危机促进制度变革,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的制度调整,安史之乱属于内部叛乱,故排除A项;采访使的监察职能依然存在,唐中后期只是在其原有职能基础上增加了军事职能,监察机制并未瓦解,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采访使的职能调整和权责强化,并不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升,故排除C项。4.C【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社会思想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传统婚姻礼俗的金科玉律,但宋元时期小说家表示要尊重儿女的想法,不要过度使用家长权力,并通过《金鳗记》等作品展现女子在传统婚姻制度下的挣扎。这一现象表明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这体现了个人意识渐趋觉醒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小说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而非婚姻制度束缚的增强,故排除A项;虽然宋元时期出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质疑,但这并不表明家庭伦理秩序的崩塌,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国家放松控制,故排除D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pdf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