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期第二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36小题,共72分)
1.在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址,城址占地面积280余万平方米,有宫殿区、仓储区、公共墓地区、王族墓地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住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构复杂,布局规整。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B.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C.奴隶社会经济繁荣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2.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
春秋 周 ·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
春秋 楚 ·诸御己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
西汉 董仲舒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灿然复兴。
A.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 B.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
C.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4.秦朝在地方设置监察官员,称监御史。监御史除“掌监郡”外,还负责察核地方狱讼及上奏文书,可以领兵作战,负责开凿水渠,以及向朝廷推荐人才,等等。据记载,“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这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加强 B.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C.监察机构官员职责混乱 D.地方行政权力削弱
5.《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明确的,作者直书其籍贯;声称出自某郡望的,如证实为攀附,作者直书其实际籍贯,如真伪难辨,作者注为“自云”。“自云”并不意味着攀附,只是存疑。这反映了北朝( )
A.政权频繁更迭 B.基层治理失序
C.家族不断迁徙 D.门第观念盛行
6.唐朝时期出现座主门生关系,即主考官(座主)与及第考生(门生)形成紧密的依附关系,如柳宗元在参与“永贞革新”时,与刘禹锡等人共同推荐出身较低的士子进入中枢,此外,同榜进士之间往往会结为“同年”,形成政治互助网络。据此可知,唐朝( )
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科举制度冲击传统权力结构
C.寒门庶族只能进士入仕 D.分科考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7.朱熹与学生谈论北宋政治。学生曰:“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朱子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朱熹意在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 )
A.政治心态因循守旧 B.注重边疆内地一体化
C.治理思想务求实效 D.重视政治体制的创新
8.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9.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10.北宋推行“入中法”,内地商人向边境输送粮草后,边地官府根据物资价值及运输距离发放“交引”,作为领取补偿的凭证。商人可选择在京师兑换现钱,或到东南地区(如江淮)领取茶盐。据此可知,北宋政府( )
A.注重边疆与内地的均衡发展 B.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边疆治理
C.在榷场贸易中实行官商合作 D.合理分配官商间的茶盐之利
11.明代自设内阁以来,首辅独揽票拟权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其余阁臣不过签字确认而已,在张居正时期尤为明显。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内阁实行分票制,全体阁臣均可自行票拟上奏,只对自己的票拟负责。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内阁的行政效率的提升 B.皇帝对首辅的信任下降
C.分票制成为明中枢体制 D.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12.下表为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云南等三省及全国(各省)人丁数统计表(单位:口),表中三省人丁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云南 广西 贵州 全国(各省)
雍正二年(1724) 145240 202711 21388 25284818
乾隆十四年(1749) 1946173 3687725 3075111 177495039
乾隆三十二年(1767) 2148597 4706176 3441656 209839546
自然环境的改造 B.摊丁入亩的实施
C.改土归流的推行 D.高产作物的推广
13.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取代其他政府文书 B.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权
C.奏折不利于掌握地方信息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4.明末清初,江南金山地区长青村发展成以织网业为主的渔具制造中心,“男女无田可种者,皆习此业,且为利数倍于田”“每见家有四壁,则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以致“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可见当时江南地区( )
A.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B.开始形成工商业集镇
C.渔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D.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15.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
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 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 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
1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7.1884年,一位举人谈到洋务时,认为李鸿章“开办招商、机器二局,耗资百万,消耗国 力,并无结果,大失民心”,并愤然道,“机器者圣人不语者也。此物唯有导国人去其质 朴而趋赴机巧”。材料体现出( )
A.李鸿章早期的现代化尝试归于失败 B.传统士人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根深蒂固 D.洋务运动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基础
18.“宾兴”在清代是指士绅资助士子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公益组织及专项教育基金。下表为咸丰年间部分区域“宾兴”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地点 情况
湖北汉阳县 道光年间设“宾兴”,由各典承领生息,“咸丰二年(1852年)遭发逆蹂躏,汉皋典铺(当铺)被劫,典商四逃,此款遂无从提取”
安徽凤阳县 咸丰三年(1853年),“未陷城先,典商即挟重资远遁”,及县城失守,典中房屋被焚,仅存大街北首地基一处,战后只能以此抵兑乡试公项典息
A.传统选官制度在动荡中瓦解 B.晚清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一度中断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地方秩序 D.近代新兴商业经营形式受到冲击
19.1897~1898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积极宣扬民权,认为“六经”中含有民权思想。对此,湖南士绅叶德辉批驳说:“民有权,上无权矣。欲附会‘六经’,‘六经’安有此说?”两者争论的实质是( )
A.儒家经典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B.以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
C.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推行改良还是进行革命
20.有一份公文这样描述:“自近年学堂改章以来,后生初学大率皆喜新厌故,相习成风,骎骎乎有荒经蔑古之患。若明习科学而又研究经学者,甚难其选。诚恐大学经科一项,几无合格升等之人。”与此“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
A.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B.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
C.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 D.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21.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22.一战前后,中国新式农场得到发展。在江苏,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实行股份制,“废灶兴垦”;在黑龙江,以浙江财阀为背景的农场从俄国购入拖拉机,用于耕作。这些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扩展 B.北洋政府急于改善财政状况
C.民族工业在全国均衡发展 D.实业救国思想被各阶层接受
23.1917年前后,英法等欧洲列强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大幅减少输华商品的数量。在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大幅增长,但所需工业设备的采购却遇到很大的困难。这说明( )
A.中国民族工业把握了欧战的发展机遇B.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我国工业设备采购
C.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双重影响 D.欧洲的对华贸易政策出现了根本性调整
24.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动调查表》,建议从工人“每天做工几时?养活几人?”“知道劳动运动的意思?有无组织?”等方面开展调查。此后,大量关于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这说明( )
A.调查解决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 B.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 D.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25.1927年5月,王纯一奉上级命令以黄沙坨小学校长身份来到偏僻的台安(今辽宁省台安县),7月,领导成立中共台安支部。支部“在师生中介绍进步刊物《新青年》,出版《晚霞》、《先声》周刊”,发展了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地区( )
A.革命的形势逐渐好转 B.党组织在基层影响扩大
C.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D.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26.在1934年红五月的扩大红军突击运动中,瑞京(瑞金)3900多名新战士,经过列宁小学学生宣传鼓动而参军者有1500人;在粮食突击运动中,列宁小学学生打锣高叫:“集中粮食呀!不要使红军哥哥饿肚皮呀!”这表明( )
A.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B.战略转移需要民众支持
C.苏区教育成效显著 D.集中粮食服务扩大红军
27.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29.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 )
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 B.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
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 D.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
30.1953年秋,天津劳动模范周志珍在写给山西丰产模范曲耀离的信中说:“咱们都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自己的工厂和土地上愉快地劳动着。这种共同的命运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把我们工人、农民的心连结到了一起。”这反映了( )
A.国民经济已全面恢复 B.社会主义改造氛围正在形成
C.农业合作化顺利完成 D.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31.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立了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原则。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 发展中国家正形成一种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集团对抗,强调自主性与平等共治的“全球 南方安全观”。该安全观( )
A.蕴含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B.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C.体现了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D.巩固了世界多极化格局
32.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33.针对一五计划的项目布局,毛泽东提出项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地区,要安排一批项目到西部去,国防建设项目要有近一半安排在西部。经多方协商最终规划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放在西部。上述布局安排( )
A.目的在于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 B.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C.基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筹平衡 D.配合了国家三线建设的开展
34.《中国统计年鉴》对1996至2017年主要企业数量比重统计显示:1996年国有企业占比16.8%,集体企业占比57.1%,私营企业占比16.9%;到2017年,私营企业占比上升到79.4%,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比则分别下降至0.7%和0.9%。这反映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所有制结构优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下降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
35.《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36.在亚历山大帝国的“世界主义”建构中,“随着东方知识在西方普及,新的认识开始挑战‘文明的’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古老而明确的界限”;亚历山大不仅鼓励马其顿人、希腊人与波斯人通婚,还在帝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融合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城市。这说明( )
A.古希腊文明开始走向衰落 B.文化交流促使观念的转变
C.古代帝国推行“世界主义” D.希腊人倡导各种族平等论
二、综合题(37、38题各14分,共28分)
37.“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粮食,攸关国运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解决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国民党虽然承袭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也提出过若干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但始终“为一种口号”,从未真正付诸实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经过在根据地广泛而持续地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了实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7911万吨,比1978年增长24.39%。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624万吨。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6日报道:“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预计首次超过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据《历史·选择性必修2》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成效。(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8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主张。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农商相籍”论断,强调农业和商业并重发展;就农商之间关系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为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他认为必须树立“经商之人也是才”的思想。其次,他认为,朝廷对社会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并征收合理的赋税以充国用,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他所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持完全赞同的态度。
——摘编自赵瑶丹、方如金《论陈亮“农商相籍”的重要思想及经商自救活动》
材料二:依据“农商社会”说,宋代以来,中国经济体中悄然出现了不同于汉唐时代的新因素:商品性农业茁壮成长,市镇兴起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早期工业化启动,国内外市场容量增大和经济开放度提高,以及纸币、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新经济因素首先在经济重心南移后的江南地区茁壮成长,并在其后的历史时段中沿着水运通道和陆路干线向周边扩展,其后果是显著改变了经济的基本构成和运行机制:虽然农业依然是基础性产业,但商业(含手工业)的份额和属性变得与农业一样重要;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农商经济所取代,并为其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到来逐步准备条件。
——摘编自柳平生《“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解读、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亮“农商相籍”思想的主要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农商社会”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0分)试卷第1页,共3页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D B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A D D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C B C D A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A C C B D B
1.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陶寺遗址中有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址,且有宫殿区、仓储区等多种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构复杂,布局规整。根据所学知识,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功能分区的细化等特征,陶寺遗址具备这些特点,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材料虽提到有手工业作坊区等,但仅从功能分区不能直接得出社会生产分工明确,功能分区和生产分工明确并非等同概念,排除A项;龙山文化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非奴隶社会,排除C项;仅从这一处龙山文化时代的都城遗址不能得出都城布局已成定式的结论,“已成定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确题,时空是:西周至西汉(中国)。据材料“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和“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可知,春秋时期对周宣王的评价以负面为主,强调其导致周室衰微;据材料“至于宣王……周道灿然复兴”可知,西汉董仲舒则正面评价其复兴周道,说明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并未提及“宣王中兴”说,排除A项;董仲舒的评价仅代表西汉儒家视角,无法证明其客观性,排除B项;材料中春秋与西汉的评价截然相反,说明认知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平民阶层的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设置的监御史,不仅负责监察地方,还兼管司法、军事、水利、荐才等多项事务,这意味着中央可以通过监御史将权力渗透到地方的各个领域,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加强,A项正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国家治理并不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监御史的设置是为了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职责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监御史的存在是为了监督和辅助地方行政,而不是为了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郡望是门阀制度下家族地位的象征,北朝人热衷声称出自某郡望,甚至不惜攀附,说明门第观念已成为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魏书》对郡望真伪的严格辨析(如区分“直书”“攀附”“自云”),正是当时社会重视门第出身的直接体现,D项正确;北朝确实存在政权更迭(如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但题干未涉及政权变动对籍贯记载的影响,排除A项;基层治理失序可能影响户籍管理,但题干强调的是人物对“郡望”的攀附,而非户籍登记的混乱。《魏书》的记载更多体现社会观念,而非治理层面的问题,排除B项;家族迁徙可能导致籍贯变动,但题干中“声称出自某郡望”更多是主观攀附,而非因迁徙导致的籍贯模糊,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座主门生关系及“同年”政治网络的形成,表明科举制度促使新兴政治集团崛起,冲击了传统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B项正确;唐朝虽开科举,但选官仍以门荫为主,科举未成“主要途径”(如唐初“五姓七望”仍主导仕途),排除A项;材料仅提“推荐出身较低士子”,无法推断“寒门庶族只能进士入仕”,排除C项;题干强调科举催生政治集团(“座主门生”“同年”),而非直接推动社会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与“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统治者强调统治者在政治治理中并非盲目求新或彻底否定旧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留或改革,体现出注重实效的治理思想,C项正确;若因循守旧则不会“尽除五代弊法”,朱熹的重点在于“因革并举”而非单纯守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治理关系,无法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因袭旧制”与“革除弊端”的结合,而非强调体制创新,“创新”并非朱熹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推行“入中法”,商人向边境输送粮草以获得“交引”以兑钱或茶盐,此做法借助市场手段,使商人基于利益而主动参与边疆粮草运输,有利于促进对边疆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平衡政策,仅聚焦边疆补给问题,排除A项;榷场是宋与辽、夏等政权间的边境互市场所,而“入中法”属内地商人支援边疆的贸易形式,与榷场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茶盐作为补偿手段,未体现官商间茶盐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且“合理分配”缺乏史实支撑,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内阁的核心职能是“票拟”(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的建议权),首辅独揽票拟权可能导致其权力膨胀,形成对皇权的潜在制约(如张居正时期的强势)。明末实行“分票制”,允许全体阁臣自行票拟并各自负责,本质是通过分散内阁内部的票拟权力,避免首辅专权,使阁臣相互牵制,最终将决策主导权更牢固地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典型表现,D项正确;分票制下阁臣各自票拟,可能导致意见分散、流程增加(如皇帝需审阅多份票拟),反而可能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项;分票制的推行是皇帝为分散内阁权力、强化自身控制的制度设计,而非单纯因“对首辅信任下降”这一个人情感因素,排除B项;明代中枢体制的核心是“君主集权下的内阁辅政”,分票制仅是内阁内部票拟方式的调整,并非取代原有中枢架构的新“中枢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题干中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人丁数在雍正至乾隆时期激增,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是清朝在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的政策,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使原本土司统治下隐匿的人口被纳入国家户籍统计,导致人丁数大幅上升。C项正确;自然环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雍正至乾隆这短短几十年间,难以对人口数量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且题干中未提及有关自然环境改造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摊丁入亩”虽促进全国人口统计增长,但属于全国性政策,无法解释三省的特殊增幅,排除B项;高产作物如番薯、玉米、土豆等的推广确实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促进人口增长,也是全国性的因素,并非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人口增长的独特原因,无法解释这三省人口增长的特殊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强化皇权,B项正确;奏折没有取代其他政府文书,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奏折利于皇帝掌握地方信息,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奏折由官员直接呈送皇帝,不经内阁等中转环节,具有机密性强、效率高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江南长青村以织网业为核心,形成渔具制造中心,从业者多为“无田可种”的男女,且利润“数倍于田”,说明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突破了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体现出集中生产的特征,与家庭个体手工业不同,这种规模化生产隐含着分工协作或雇佣关系。“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表明部分人通过手工业积累大量财富,反映出手工业商业化的深度发展。由此可见,这些现象反映出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项正确;自然经济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输入冲击下才逐渐解体,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工商业集镇在宋代已开始兴起,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织网业”(渔具制造业),而非渔业捕捞本身。长青村的经济支柱是手工业,并非以渔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6年的英国、中国。根据材料“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及所学可知,作者意图通过武力手段,即军事威胁来迫使中国签订条约,目的是为了开辟新的贸易途径,实现对华市场的扩张。这符合当时英国等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的利益诉求,A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清王朝仍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商进行贸易,且“迫使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属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它规定了列强在中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84年(中国)。据材料“开办招商、机器二局,耗资百万,消耗国力,并无结果,大失民心”和“机器者圣人不语者也。此物唯有导国人去其质朴而趋赴机巧”可知,这位举人对洋务运动的批评反映了传统士大夫对西方技术的排斥和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说明洋务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举人批评的是洋务运动的效果和影响,而非直接证明李鸿章早期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排除A项;材料中举人的言论体现的是对儒家传统的维护,而非缺乏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举人反对机器技术,但并未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湖北汉阳县“咸丰二年(1852年)遭发逆蹂躏”,安徽凤阳县“咸丰三年(1853年),‘末陷城先,典商即挟重资远遁’,及县城失守,典中房屋被焚”,“发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蔑称,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对地方的“宾兴”组织和基金造成冲击,冲击了地方原有秩序,C项正确;表格体现的是“宾兴”这一资助士子科考的公益组织及基金因战乱等受影响,并非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瓦解,排除A项;“宾兴”主要是传统的资助科考的组织,和晚清教育近代化进程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涉及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信息,排除B项;表格描述的是资助士子科考的公益组织及基金因战乱等受影响,未涉及近代新兴商业经营形式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189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与叶德辉的争论,表面是对儒家经典中是否包含民权思想的学术分歧,实则是是否要突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权政治的根本对立。前者试图通过思想启蒙推动制度改良,后者则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秩序,因此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C项正确;双方争论的焦点并非儒家经典是否有用,而是能否用其诠释民权(即是否为制度变革服务),排除A项;梁启超“附会六经”的本质是借传统话语宣传西学,但叶德辉反对的是“民权”思想本身,“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并非争论的本质,排除B项;双方均未涉及“革命”(推翻清王朝),叶德辉反对的是改良派的制度变革主张,而非变革路径,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近代科学、西学为主,传统经学地位下降。这种改革导致学生对传统经学的关注度降低,出现公文所描述的“荒经蔑古”现象;改革中虽仍保留经学课程,但新式教育的导向已明显偏向西学与实用科学,形成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与材料中“明习科学而又研究经学者甚难其选”的困境一致,C项正确;京师同文馆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规模有限,尚未形成“学堂改章”后的普遍风气,且未冲击传统经学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维新变法仅持续百日,改革措施多未彻底实施,且主要针对科举考试内容,尚未引发“学堂改章”后对经学教育的全面冲击,时间和影响范围均不匹配,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虽涉及新旧知识,但公文描述的是“学堂改章”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非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材料中上海工商全体休息庆祝总统履任,中法大药房以赠送孙大总统纪念照来促销,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总统履任的庆祝和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而非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排除A项;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不是兴起,排除B项;材料中的工商业并不一定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直接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前后(中国)。据材料“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实行股份制”和“浙江财阀为背景的农场从俄国购入拖拉机”和所学知识可知,股份制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是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典型特征,说明当时中国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扩展,A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江浙财阀,并不是北洋政府,且材料未提及北洋政府的财政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江苏和黑龙江两地的农场发展,无法体现“全国均衡发展”,排除C项;“各阶层接受实业救国思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1917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正处于一战时期,这一时期欧美列强大力发展军工业,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多通过进口解决,因此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轻工业发展;由于欧美列强大力发展军事企业,对大型机器设备的需求量较高,出口少,因此中国所需要的工业设备采购遇到很大困难,说明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提到欧战给中国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困难,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而且列强资本输出客观上便利了中国采购工业设备,排除B项;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其对华贸易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进步知识分子关注工人问题,通过调查劳动现状,目的是唤起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意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初步实践,积极推动社会变革,C项正确;调查解决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不会直接推断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初步实践,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在材料中不能提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的中国。材料中“成立中共台安支部”“发展多人入党”“在师生中介绍进步刊物”等信息,直接体现了党组织在基层(学校)通过文化宣传渗透,逐步扩大影响力,说明当时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影响扩大,B项正确;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东北地区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统治核心,白色恐怖严重,“形势好转”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27年东北地区的进步刊物传播更直接服务于党组织的革命动员,且题干主旨是中共借助文化手段开展革命工作,而非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排除C项;材料中党组织的活动集中于“师生”群体,未提及“工农”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东北的工农运动尚未形成“蓬勃开展”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下陷入困境。列宁小学学生积极投入宣传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的显著效果,C项正确;题干内容包括政治运动(扩大红军)和经济活动(征粮)两个方面,经济工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从1934年5月这个时间信息可知战略转移还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扩大红军与征集粮食两项运动,但从中无法看出集中粮食服务于扩大红军这一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并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面抗战,并不是强调群众,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日,不可能继续坚持,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出现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实行奖励机制,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使得经济建设很快步入正轨,也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实现”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妇女参与生产有利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但边区劳动生产主力并非女性,排除C项;“高度自足”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并结合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所以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除了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外,还依赖于在战争环境中加强各解放区的建设、组织和依靠解放区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前线的支援,解放战争成为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解放区建设的加强,特别是土改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和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晋冀鲁豫、东北等解放区出现了十数年未有的大丰收,连一些贫困的山区,农业生产也开始增长,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因此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开展,使人民解放军有了巩固的后方,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从而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基本保证,材料现象体现出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D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947年9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排除A项;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排除B项;三大决战后,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摧毁,在此之前,国民党军事实力领先共产党,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3年是我国“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起步之年。材料中“国家的主人”“工厂和土地上愉快劳动”“工人、农民心连结”的表述,体现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如农业互助合作、工业公私合营起步)的背景下,劳动者对新生产关系和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氛围已开始形成,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1952年底已完成恢复任务,排除A项;农村的农业合作化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C项;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是21世纪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31.A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5年(世界)。据材料“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集团对抗,强调自主性与平等共治”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倡导的“全球南方安全观”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平等合作的外交理念,这与不结盟运动的思想高度契合,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安全观主要聚焦政治与安全领域,未直接涉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旧秩序至今仍存在,材料未体现其瓦解,排除C项;“巩固多极化格局”不符合史实,多极化格局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33.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明确提到民用和国防工业的布局调整,尤其是国防项目近半数放在西部,这体现国防安全考量,同时兼顾民用工业,以用于经济建设,“统筹平衡”直接呼应题干中“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的指导思想,符合当时“边建设、边备战”的国情,C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应对苏联的战争威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均衡发展”强调东西部经济水平趋同,但一五计划的西部项目比例(民用19.8%、国防47.7%)仍远低于东北,且当时西部基础薄弱,短期内无法实现均衡,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1964年提出的战略,旨在应对国际局势恶化,将工业向西部纵深转移,一五计划(1953—1957)早于三线建设,两者时间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34.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6-201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私营企业比重大幅增加,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结果,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材料中体现的是私营企业比重大幅增加,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占比特别是企业数量占比不是影响其主体地位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布领域、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推动创新发展、弥补其他所有制经济不足等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实现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不能仅仅依据企业数量比重的变化来得出,虽然企业数量比重变化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还需要考虑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因素,题干数据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对海南报道的主题从建省初期的军队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逐渐转向新世纪后更加关注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领域。这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地区发展的规划越来越全面,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强调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D项正确;虽然海南的发展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体现,但题目侧重于具体领域的变化而非整体战略目标的启动,排除A项;题目并未提及海南或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挑战或转折点,排除B项;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而题目所述的时间跨度更长,且重点在于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发展方向,而非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36.C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距今 4000 年左右的多个史前遗址中均有玉璧、玉璜等出土,说明在当时玉璜在多个地方都存在,是当时较普遍的玉礼器,与《山海经》中玉璜沟通天人的神圣媒介物的功能相呼应,表明其具有礼器的性质,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玉环、玉璜有沟通天人的神圣媒介物的功能,类似龙的神话信仰功能,但不能就此得出玉璜是史前文明的图腾崇拜,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的是史前时代玉璜等的功能,以及史前遗址中出土玉璜等情况,没有直接体现夏政权的神权色彩浓厚,夏启乘龙和佩玉璜上天更多是神话叙事,不能直接等同于夏政权具有浓厚神权色彩,排除B项;从题干来看,玉璜更多是具有沟通天人等神圣功能的礼器,不是民众普遍日常使用的物品,“广泛使用” 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37.(14分)(1)差异:是否真正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否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成效:减租减息政策使农民获得实利,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赢得广大农民支持。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立法加强粮食治理。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杂交育种新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储备技术进步。
【详解】(1)本题是比较题。时空: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差异: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与“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及结合所学可知,苛责在是否真正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否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是成效:据材料一“使农民得到了实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及结合所学可知,减租减息政策使农民获得实利,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所学从解放区农民获得解放、广大农民支持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验:据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所学从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立法加强粮食治理、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杂交育种新技术、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储备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
38.(14分)(1)农商并重;农商相辅相成;商人是人才;国家应管理商业,合理征税;反对贱商观念,赞成农本思想。
(2)两宋是中国古代“农商社会”的形成期。
两宋时期,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如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冲击了自然经济,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商税成为两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商业已成为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瓷器、丝织品等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海外;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商品经济向乡村渗透;区域贸易、区间贸易、榷场贸易和对外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大,开放度提高;海上丝路贸易勃兴。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使得纸币开始出现;典当、契约、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迅速成长。
从城市化进程看,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东京、临安以繁华著称;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江南工商市镇崛起,城市化进程以市镇为据点不断加速。
与前代相比,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雇佣劳动增多,
市民阶层壮大,休闲娱乐场所涌现,市民文化兴盛。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观察到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与汉唐农业社会的差异,提出农商并重的思想,商业地位得到提升。
综上,两宋是中国古代“农商社会”的初步成型阶段。此后的元明清时期,农商社会亦有不断的发展与提升,这充分说明中国历史持续发展,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角度,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凸显了自身的独特风范。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农业和商业并重发展;就农商之间关系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可得出,农商并重;农商相辅相成。根据材料“经商之人也是才”可得出商人是人才。根据“朝廷对社会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并征收合理的赋税以充国用”可得出,国家应管理商业,合理征税。根据材料“他所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可得出,反对贱商观念,赞成农本思想。
(2)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宋代以来,中国经济体中悄然出现了不同于汉唐时代的新因素”以及题目要求“围绕‘农商社会’主题”得出,两宋是中国古代“农商社会”的形成期。根据材料一“陈亮‘农商相籍’思想”,根据材料二“商品性农业茁壮成长,市镇兴起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纸币、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现象层出不穷”“经济重心南移后的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经济结构)、手工业、国内外贸易市场、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城市化、思想领域等角度进行论述,如两宋是中国古代“农商社会”的形成期。两宋时期,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如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冲击了自然经济,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商税成为两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商业已成为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瓷器、丝织品等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海外;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商品经济向乡村渗透;区域贸易、区间贸易、榷场贸易和对外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大,开放度提高;海上丝路贸易勃兴。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使得纸币开始出现;典当、契约、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迅速成长。从城市化进程看,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东京、临安以繁华著称;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江南工商市镇崛起,城市化进程以市镇为据点不断加速。与前代相比,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雇佣劳动增多,市民阶层壮大,休闲娱乐场所涌现,市民文化兴盛。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观察到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与汉唐农业社会的差异,提出农商并重的思想,商业地位得到提升等等。最后点出主题,进行升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