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竹书纪年》与《史记》对尧、舜、禹权力传承的记载存在明显差异。《史记》受儒家“禅让”史观影响,体现道德传承:《竹书纪年》的记载体现政治斗争中权谋与人性的影响,这反映出历史记载会受作者立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影响,B项正确;史料记载未必都真实可信,排除A项;“无法考证”表述绝对,材料未否定考证的可能性,排除C项:史料真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记载时代的早晚,对此须综合判断,排除D项2.【答案】A【解析】史料明确显示西周通过设立司市、质人等职,从交易规范、质量监管、时段划分到灾年免税政策等,构建了系统的市场管理制度,体现西周政府规范管理商品经济以促使其有序发展的态度,A项正确;史料未体现抑制商业,反而显示了保障交易规范的措施,排除B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核心制度,为官府服务,材料未涉及对这一制度的放松,排除C项;西周政府对商品经济有诸多管理和限制,商业由官府垄断,并未被鼓励自由发展,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明确提及邹衍以阴阳五行阐释宇宙规律,体现出其试图构建自然与社会的关联,C项正确;邹衍为政权更迭“提供天命依据”,并未否定传统天命观,排除A项;“以法治强化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与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不符,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邹衍思想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且“五德终始说”服务于政权更迭,而不仅仅维护某一阶层,排除D项。4.【答案】D【解析】秦朝“迁民戍边”可巩固边防、开发边疆,“徙豪强、富商至关中”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控制,“发配罪犯至岭南”可拓展统治范围,这些举措均围绕国家治理与政权巩固展开,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分化,排除B项:该政策旨在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排除C项。5.【答案】C【解析】丞相府代表外朝,尚书属内朝(即皇帝近臣)。奏章绕开外朝、转交内朝处理,意味着内朝权力上升、外朝职权被侵蚀,体现内朝逐步取代外朝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尚书台正式成为中枢机构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制度成果,汉武帝时期尚书仅是皇帝身边处理文书的近臣机构,尚未形成“台”制,更未正式确立中枢地位,排除A项;汉武帝仅通过转移奏章处理权来削弱相权,并未“废除丞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发展,当时国家行政中枢的权力并没有扩大,排除D项。6.【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君主自诩炎黄苗裔,本质是借助华夏文明的历史正统性,消解汉人对“异族统治”的抵触,争取政治认同以强化统治合法性,A项正确;“炎黄苗裔”的称号指向“华夏族群”,其目的是拉拢华夏士民,而非“加强本族群内部团结”,排除B项;材料中君主借用华夏血缘符号,本质是通过攀附炎黄彰显与华夏文明的渊源,从而强化统治,而非以血缘认同取代文化认同,排除C项:民族交融趋势在十六国之前就已出现,材料中的做法是民族交融深化的表现,而非这一趋势出现的表现,排除D项。7.【答案】D【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功能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唐代通过疏通、新辟、增设线路完善丝路网络,为中四川·高三历史第1页(共5页)绝密★启用前四川省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卷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历史。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竹书纪年》载:舜“囚尧于平阳”,迫其退位;禹“流放舜至苍梧”,致其“客死”。《史记》则称“尧以德禅舜,舜以功禅禹”。这表明A.史料记载一般皆真实可信B.历史记载受主观因素影响C.远古史实已无法准确考证D.越早的记载越接近于真相2.据《周礼》载,西周设“司市”掌管市场的政令和刑罚,以“质人”监管度量契约,分时段设市且禁售不合格商品,在灾年免“市税”。这反映出西周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态度是A.规范管理促进有序发展B.严格抑制商业扩张C.部分放松工商食官制度D.鼓励商业自由发展3.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克解释王朝更替的必然性,为政权更迭提供天命依据;主张顺天应时,强调顺应天道以维持秩序。据此可知,邹衍A.否定了传统天命观的合理性B.主张以法治强化君主权威C.试图阐释自然与社会的联系D.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4.秦朝建立后,迁内地民众至北方边境戍边垦荒,徙六国豪强、富商至关中后进行监管,将罪犯发配至岭南地区服劳役。这些举措A.催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B.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旨在促进各地文化交流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四川·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5.公元前92年,汉武帝下密令诛杀丞相公孙贺父子,并决定所有奏章不再经丞相府,而是直接送交宫中,由一个名为“尚书”的机构处理。这一事件A.标志尚书台正式成为中枢机构B.表明武帝坚持废除丞相制度C.体现内朝逐步取代外朝的趋势D.扩大了国家行政中枢的权力6.《十六国春秋》《晋书》《魏书》《周书》等文献记载了十六国、北朝君主自诩炎黄苗裔之事。其中,慕容氏号称“帝轩辕氏苗裔”,宇文氏号称“炎帝神农氏之后”。这些做法A.意在借助华夏正统强化统治B.旨在加强本族群内部团结C.表明血缘认同取代文化认同D.反映民族交融趋势的出现7.唐代在南北朝丝路的基础上,“疏通中断路段”,“新辟天山北路”,并于漠北增设“参天可汗道”。经南北向线路扩展,最终构建起陆上丝绸之路的北、中、南三大干线,进一步完善了跨区域交通网络。此举A.以落实“华夷一体”为目的B.旨在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C.强化中央对西域全面管控D.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8.图1所示为宋代北方与南方诗人占比。据此可知,宋代图北方口南方图1A.北方文学创作已式微B.南方科举取士人数更多C.文化与经济重心重合D.地域环境影响文学发展9.窝阔台即位后,蒙古政权广置驿站以通四方。忽必烈时期,颁布《立站赤条例》,设通政院统一管理驿务,又于江南增置水站。至是,驿路网络绵延伸展,覆盖中书省及各行省,形成陆驿与水站相济的驿传体系。驿传体系的完善A.主要服务于边疆军事防御B.有助于强化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有效保障元朝的长治久安D.标志着行政管理制度业已成熟四川·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四川省大数据智学领航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答案.pdf 2026届四川省大数据智学领航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