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行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行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昆明行知中学高二10月月考
历史答案
答案速查
题号
4
5
6
>
P
答案
D
B
B
A
C
B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5
16
答案
C
A
D
D
C
A
B
A
1.D古文释义古代的王者选择在“天下”的中央建立国都,在国都的中央建立宫殿,在宫殿的中央建立宗庙。
材料解读二里头时期出现了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的布局。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
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分明、等级有序,秩序井然,说明当时有较成熟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D项正确。
选项分析祭祀区与宫殿区毗邻并不意味着神权与王权结合,排除A项;材料中规划目的是彰显王权、维护统治,而不是
增强文化凝聚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执政集团的执政方式,“高度集权”无法得出,排除C项。
2.B据材料可知,与商朝相比,西周的王室与诸侯大都有血缘关系,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而封国内民众的血
缘关系被打破,这有利于诸侯对封国的管理,即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周分封制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属于血缘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排除A项;“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
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早期国家),排除C项;商周时期统治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3.B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管理天下,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
“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B项正确:秦始皇的的举措显然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A项;秦始皇的举措并非仅针对王
畿地区,排除C项;称号的更改并不是针对基层官员,而且不属于管理举措,排除D项。
4.A据本题材料“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贾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惩治恶人,孝廉之举是教化所致,王符认为民众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犯罪
率的降低,戴德认为礼的规范能预防不法行为发生。以上三者都在探讨教化对于国家治理的功效,A项正确;“春秋决狱”
是礼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的开端,“开启”无法据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中王符的主张未
体现礼法结合,C项以偏概全,排除;王符认为民众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犯罪率的降低,戴德也认可法律的治理意义,并非
反思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排除D项。
5.C由材料“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设立三省的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免出现决策失误;据“或有护己之短,忌闻
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可知,设立三省有助于各省官员公正行
政,不为人情、私怨所拘束,体现了政治体制设计中蕴含着理性色彩,故C项符合题意;由材料“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
人之大弊”可知三省相互监督有助于减少以权谋私,这是制度设计理念,不能得出设计背景是以权谋私现象突出,排除A
项;唐太宗强调三省设置的相互制衡特点,并不是对政府运行的干涉,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B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009一1275年通过地方州试录取为举人的比率大幅降低,据“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
考生平均人数)”并结合所学可知,比率降低是因为州试考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地方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结合所学中国
古代的学校教育知识可知,唐朝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
要时期,学校教育推动了人才培养,使更多人能够接受教育并参加地方州试,从而降低了录取比率。因此据表可得,宋代
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州试录取率降低并不代表地方权力削弱,无法说明“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排除A
项;地方州试录取比率降低是因为考试人数增加,竞争激烈,与选拔机制无关,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度日益完
善,人才选拔机制并不保守,排除C项;宋代的国家文化政策的确较为宽松,但材料表格信息仅显示州试录取比率,不涉及
当时的国家文化政策,排除D项。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4页)内部☆启用前
4.下表所示是两汉时期部分学者对社会治理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言论
昆明行知中学高二10月月考
学者
言论
陆贾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历史试卷
王符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戴德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
A.探讨教化对于国家治理的功效
B.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历史进程
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内涵
D.反思了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唐太宗曾对门下省官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A.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
目要求的。
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
1.在二里头遗址中,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其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
C.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
的区域位于“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功能区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这样的规划符合
D.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至成熟
载长
《吕氏春秋》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特点。
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布局
6.按宋制,州试合格者为举人,举人方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A.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
宋代全国州试拟录举人限定比率表
B.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化凝聚力
年份
1009106711561275
C.凸显了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
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50%15%1%0.5%
D.反映出严格有序的社会分层
据上表可知,宋代
2.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多是聚族而居,居民
A.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
B.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体制中,诸侯大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
C.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
D.国家文化政策趋于宽松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7.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的差异!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
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
D.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3.“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中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据睡虎地秦简和里耶
秦简,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
始皇此举旨在
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D.东南沿海倭患的现实威胁
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