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一内城一外城一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推断该遗址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
2.先秦时期,泉府除“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外,还从事赊贷活动。祭祀和丧事的赊贷,实行无息“赊”;“凡民之贷者”,需由官员审核后发放贷款,实行有息“贷”。据此判断,该机构
A.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 B.以刺激市场消费为主要职能
C.规范了商业契约关系 D.推动了基层商业网络化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下图所示的文化现象,这可以用来论证此时中国
A.分封制度发展导致区域兼并加剧 B.南北方文明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形成
C.区域文化中心意识加剧离心倾向 D.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格局开始形成
4.北宋的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的马匹,又禁止私下交易马匹,“无以怀远人”。而后“令为长吏谨视马之良驽,官府标记后,允许民间交易劣马”。这一调整反映出
A.对军事与政治怀柔的综合考量 B.国家战略资源匮乏得到解决
C.抑商政策调整保证了区域稳定 D.边境贸易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5.为了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相适应,唐朝的法律包含了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条文。如《唐律疏议》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这反映了唐朝
A.儒家思想渗透法律体系的完成 B.“华夷之辨”观念的彻底消亡
C.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有效治理 D.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实效性
6.1895-1913年间,由国人投资的549家近代厂矿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约为61.35% 分布在内地的则约为38.65% 非沿海的边疆地区,几无新式工业可言。这种工业布局
A.源于民族资本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B.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折射出近代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D.导致近代中国工业轻重结构畸形
7.据统计,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清朝灭亡,中国共借外债库平银约12亿两,但实收仅约6.6亿两,相当于借款原额的54.8% 仅折扣一项,列强及利益相关人就拿走了近5.4亿两,占借款总额的45%以上。这充分说明
A.列强资本输出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财政危机是清朝灭亡的根源
C.国际金本位制造成中国利权破坏 D.晚清财政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8.东、西、南、北洋是自古到近代中国人对外域地理的指向统称。近代以来,作为地理指向的“西洋”变成了“南洋”,“西洋”重构为更远方的“泰西”;而“洋”也逐步取代了具有文化贬损的“夷”而成为中性词,进而具有了文化价值判断意义:“西”成了“洋”,“中”成了“土”,“洋”成了“高级”的代名词。“洋”概念的迭代反映了
A.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中国人不断形塑着新世界观
C.中国人海权意识源远流长 D.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9.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培养目前革命斗争的新后代......课程要与社会劳动及革命战争的实际密切联系。例如:算术课要学计算公粮、土地面积;常识课要了解反围剿”战争的意义和红军胜利消息。”这表明政府意在
A.提升苏区民众基础科学文化水平 B.培养青少年对苏维埃政权的政治认同
C.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D.为革命战争提供后备力量与战时支持
10.1985年,上海市决定对占市场流通总量达80%的22种蔬菜坚持计划种植、计划收购和计划价格,其余蔬菜由生产单位自行种植,价格由市场决定,简称“管八放二”。1987年,上海市由计划管控的蔬莱减少到17种,简称“管七放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上海
A.成为开发开放示范区 B.市民生活的迅速改善
C.经济改革的审慎推进 D.政府宏观调控被削弱
11.塞琉古帝国时期,波斯大地进入希腊化时代;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其统治阶层多来自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帝国后期,新波斯语从帝国东部的各种波斯方言中崛起,从口语升格为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书面语,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那些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地区被称为“波斯化世界”。这表明波斯文明
A.经历了文化的迭代和积累 B.受到西方希腊文明的同化
C.处于当地文化主流的地位 D.因其独特性而缺乏兼容性
12.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波斯贵族、精英阶层和一些百姓倾向于改奉伊斯兰教。他们改用阿拉伯人的姓名。但几个世纪以来,波斯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非穆斯林。这取决于
A.阿拉伯帝国宗教政策的严苛 B.帝国战争促使文化出现交融
C.伊朗高原民族迁徙相对较少 D.波斯帝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3.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14.18世纪巴黎的“沙龙”经常聚集一批科学家、哲学家、作家等文化人,启蒙思想从这些“沙龙”里扩散到社会。在英国,伦敦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在北美,费城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这反映了
A.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高 B.城市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土壤
C.启蒙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地 D.学术自由促进了启蒙思想传播
15.1919年12月,工人家庭消费所需的32.8%的面包、73.8%的油粕和62.4%的面粉需要在自由市场采购,其他阶层的情况更是如此。尽管苏维埃政府已宣布贸易为非法,但仍有大量“背口袋的人”铤而走险,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断显现。为了应对危机,苏维埃政府
A.引进交换和商业等新手段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分配 D.进行“农业集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秦汉人的意识中,珍珠是重要的海洋资源。秦朝曾设置名为“采珠”的职官,对珍珠开采进行管理。汉初,社会上层对珍珠颇为偏爱,形成“众贵之”的社会倾向。但是,汉景帝基于现实考量,下诏禁止官吏征发民众开采“黄金珠玉”。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合浦、珠崖等郡。合浦郡因农田少,“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所以百姓常以珠贸粮,甚至有人“采珠致产数百万”。东汉时期,合浦郡太守孟尝要求百姓适度开采珍珠,确保能够长期利用珍珠资源,以维持生业,从而保持“商货流通”。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材料二 根据珍珠生长规律,明朝设置了间隔开采的制度。明前期,官方开采珍珠基本控制在十年一采,甚至三十年一采,收获量非常大;后期多次突破旧制,频繁开采,以至明末合浦几乎无珍珠可采。明朝沿用宋元以来的职业开采及分户管理制度,部分疍户成为南海珍珠专采制度下的职业户。由于潜水采捕具有危险性,为了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疍户不断更新采捕技术。改良过的潜水捕捞法,增加了防护设备,延长了水中开采珍珠的时间。
-摘编自侯甬坚等编著《中国环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珍珠开采业的发展,分析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珍珠开采的历史经验和教训。(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鸦片战争后,一批相关外国史地研究著作陆续出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陈逢衡据英军俘虏口供及图说,撰成《英吉利纪略》一书。该书对英国地理位置、疆域、风俗、服饰、语言等均有记载,却仍将其视为“西南一大国”。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汪文泰采旧籍《海国记闻》《澳门纪略》等编辑成《红毛番英吉利考略》,内容包含明代至道光初年(1821年)关于英国的记述,书中误认英国为荷兰属国。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姚莹刊《康纪行》,记述英、法、俄等国史事,揭露了英国侵藏野心,呼吁加强西南边防,并收录西方地图,修正了魏源《海国图志》的错误。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畲在《瀛寰考略》的基础上增订为《瀛寰志略》。全书共10卷,近15万字,书中摒弃“夷”字称谓,改用“洋”“西洋”指代西方国家,系统介绍全球近80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及制度,尤其侧重西方制度,视野超越同期著作。
-整理自潘振平《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外国史地研究著作在对西方认知上的发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史地研究著作刊行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主题演讲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承认并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其所追寻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价值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目标一致,其所谋求的全球安全、发展、共赢、共享、和平等目标和国际法的价值相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是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前提下对国际法的运用与发展,而不是对既有国际法秩序的颠覆。
-摘编自谢海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的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贡献。(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布告”在法国兴起。在巴黎及法国几乎所有主要外省城市,订阅者大约有两万人。这些布告很少超过8页,其中大部分刊登的内容都是广告-土地和房屋、各类商品以及各种服务的广告。求职者和招聘者都在布告上刊登广告。
还有一些文化活动的公告,如音乐会、戏剧表演、书籍出版和公开讲座的信息;还有讣告、粮价表、航船时刻表、乐透中奖号码公告、当地学会的会议记录、失物招领公告、诗歌以及急讯;有时还刊登关于当地历史、科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文章。
材料二 布告从创刊伊始,就“充满了开放和透明的启蒙思想价值观”。布告提供了一个平台,鼓励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匿名进行自由交流。因此,在18世纪,布告既呈现了启蒙运动的价值观,又帮助传播了这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法国外省受过教育的社会阶层中的普及,是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布告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不断抽象的市场文化结构,在实践中与启蒙价值联系,并传达给更广大的公众群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小威廉·H·休厄尔《连接资本主义与法国大革命-巴黎
散步场所与十八世纪法国公民平等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布告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布告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以《未来之中国》为题的号外,其中一篇题为《十问未来之中国》的读者投稿引发关注。作者“醉梦人”提出以下十个问题:
1.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2.军人治政之权何时尽除,吾国之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
3.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4.由北洋至宁府,元首概为军界强人,吾国何时诞生文人执政?
5.吾国何时举行真正之代议选举?
6.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7.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8.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9.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10.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假设你穿越百年,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给“醉梦人”写一封回信,结合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向“醉梦人”说明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8分)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2. A3. B4. A5. D6. C7. D8. B9. D10. A11. A12. D
13. D14. B15.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6.(1)国家治理: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管控;政策的灵活性与现实考量;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管理。(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经验:制度化管理与可持续开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相结合。经济与民生并重。(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教训: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政策制定需避免急功近利。(每点2分,共4分)
认识:书法艺术延绵不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书法艺术推陈出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书法艺术不断下移扩散,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每点2分,任意1点即可,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同等赋分)
17.(1)发展变化: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国家到多个国家;认知水平不断深化,从存在认知偏差到主动修正错误;认知深度不断提升,从罗列简单信息到关注现实问题;认知态度不断进步,从传统偏见到理性看待。(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2)意义:填补了近代中国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空白;为近代社会变革与转型提供了知识支撑;冲击了传统认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觉醒;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近代史地研究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18.联系: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或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对国际法的运用与发展。(每点2分,共4分)
贡献: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4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予资金支持;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2019年,中国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9. (1)特点:①覆盖范围广泛;②内容丰富多元;③篇幅短小精悍;④商业导向明确。(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城市化进程加快;③启蒙运动影响;④印刷技术的革新。(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2)影响:①反映了商业社会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加强了社会的横向连接,促进了社会的流动;③推动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④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培养了民众的公民意识;⑤传播了启蒙思想,是法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20.国家统一与政治民主:国民政府曾形式统一,未根本解决军阀问题;新中国成立终结军阀割据,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举广泛开展,文人执政常态化,政治民主化持续推进;
民族独立与主权自主: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治外法权,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粮食自给,轻、重工业繁荣,国防现代化水平提高,民生极大改善;
教育普及与人才培育: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国际地位提升: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抗美援朝彰显国力,综合国力增强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一带一路”等促进国际合作,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每点2分,答出四点给8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