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度第一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高2026届)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本堂考试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显示:距今 5000-4000 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绘有几何纹的彩陶,长江流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象征权力的玉琮,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造型独特的玉猪龙。同时,这些不同区域的遗址中,部分陶器纹饰存在交叉相似,且都出现了用于祭祀的礼制性器物组合。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 B.多元一体,交流互鉴
C.各区域文化独立发展互不影响 D.已形成成熟的国家形态
2.《左传》载:"昔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启商,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放蔡叔,以迁殷民……其后襄仲杀嫡立庶,鲁侯失国;晋侯封桓叔于曲沃,终致曲沃代翼。"这些记载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宗法制的血缘纽带松弛影响分封秩序
B.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推行
C.两者结合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D.宗法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失去存在基础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铸铜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在殷墟出土了甲骨文与后母戊鼎。这些遗存共同反映出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是()
A.形成高度统一的文字与文化认同
B.政治统治与礼制,经济活动相结合
C.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D.已建立完善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4.下图是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趋势图,其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变化源于( )
A.分裂走向统一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人口大量减少 D.休养生息的推行
5.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出身比例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 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 29.4%
A.非儒家学派的消亡 B.官僚素质显著提高
C.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D.大一统国家的强化
6.睡虎地秦简《语书》载:"县建需将户籍核验结果按月呈报郡府 由郡府汇总后牒报,内史"·《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朝()
A.形成完善的文书行政体系
B.郡县长官拥有行政自主权
C.官僚考核以户籍管理为核心
D.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7.《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些举措的核心旨在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选官传统
B.确立儒家思想学术主导地位
C.完善中央官学的教育管理体系
D.通过思想统一强化政治集权
8.下图是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制作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重大科学发现,发明和创造统计图,影响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相对逊色的原因可能是当时 ()
A.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实行诗赋取士制度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9.下图是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场景,体现了琴瑟和韵,恩爱情深的夫妻关系。据此可推知可能发生的是 ()
A.宴饮后丈夫邀请妻子去瓦肆玩耍 B.宴饮餐桌上的器具应是釉里红
C.宴饮的酒壶里可能是红薯酿的酒 D.夫妻二人的家庭地位渐趋平等
10.元代文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中记载:‘辽既取燕,故其公卿大夫,率用汉人儒士。下至州县吏员,亦多遣汉人学者居之。熙宗(金)更定官制,设国子监,命博士讲经,弟子员初止百五十人,后增至千人。至于元初,太宗命耶律楚材译经史,立编修所,儒学始盛于北方。"这反映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特征是()
A.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儒学正统化 B.汉文化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
C.北方文化因战乱得到持续发展 D.科举制度推动儒学在北方的传播
11.乾隆朝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所有噶伦以下官员及活佛隶属于驻藏大臣。"同时明确金瓶掣签制度需在驻藏大臣监督下进行。此举旨在()
A.推行 "改土归流"强化中央集权 B.以行政干预强化宗教文化传统
C.通过制度化方式巩固主权管辖 D.效仿行省制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12.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
人物 主张
丘濬 财者人之所同欲也。土之所生,止于此数,不在上则在下。人心好利,无有纪极。
黄宗羲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李贽 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是谓众巧。因此,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
A.有助于冲击重农抑商的观念 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借助传统思想规范社会秩序 D.推动明清社会阶层分化
13.有学者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并非简单的连续侵略,而是列强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阶梯式行动——前者划破‘天朝上国’的表皮,后者则撕裂其肌体。"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破坏中国关税主权,并导致财政自主权丧失
B.推动外交体制变革,促成总理衙门正式设立
C.扩大通商范围,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与内地经商权
D.加速自然经济解体,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独占市场
14.19 世纪 70 年代,盛宣怀在筹办开平煤矿时坦言:"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 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商股恐不可恃,官权须有专断。"这一言论反映的洋务运动特质是()
A.以发展资本主义为隐性目标
B.官商博弈中孕育新经济因素
C.突破"中体西用"的制度桎梏
D.依赖买办阶层整合社会资源
15.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虽疾呼‘开国会,定宪法’,却在百日维新期间回避核心政治诉求,转而推行裁冗员,改科举等举措。其奏折中‘君权至上’表述比重,较洋务派奏议高出 17%。"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
A.变法兼具救亡与保皇双重属性
B.维新派缺乏完整的制度变革方案
C.封建皇权对改革方向的决定性
D.改良运动未突破中体西用框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3 分)
材料一"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以领突厥,回纥诸部……皆以酋长为刺史,都督,得世袭。"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宋人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材料四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为治理云,贵,川等民族地区所施行的一种特殊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核心理念是"以土官治土民",即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划定疆界,册封当地有威望的首领担任职官,实现各土司"世领其土,世有其民"的稳定性间接统治……雍正四年,清廷决意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原土司管辖地区分置府,州,县等机构,由中央王朝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摘编自左岫仙《清代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地区文化认同变迁谤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边疆治理措施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治理政策的变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治理的意义。(9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唐《元和郡县志》载"昌州贡筒布,斑布",所谓"筒布"即中细麻布卷成筒形便于运输,为皇室珍品。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亦转销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后,移民将湖广麻布技艺与本地技术融合,使荣昌夏布工艺精益求精,形成"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特质。
老鼓楼衙署遗址(渝中区)考古发掘显示,南宋至明清衙署建筑遗址中,出土瓦当,漆器等文物 9000 余件。宋代夯土高台建筑用砖印有"淳祐乙巳东窑城砖"铭文,采用"一丁一顺"错缝砌筑技艺,坡度精准至 79°;明代衙署排水系统设地下暗沟与沉井,设计精巧。遗址中清代工匠刻石题记载:"匠人张某,每砌一砖必校其平,每凿一石必究其精,不敢欺心。"
————据《重庆文物志·古遗址卷》整理
材料二 19 世纪末重庆开埠后,荣昌夏布经长江航运至上海,汉口,转销海外。海关档案显示,1905 年重庆夏布出口量达 12 万匹,主要销往日本,朝鲜及南洋,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纺织品之一。日本《纺织杂志》称其"技艺精湛,体现东方纺织文化特质",部分细布被欧洲贵族用作礼服衬里。
民国初年,荣昌夏布织布机超 5000 台,年产销量约 70 万匹,出口韩日,欧美。但随着机制棉布普及,夏布产业渐趋萎缩。2008 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颜坤吉等传承人整理出打麻,漂白,绩纱,编织等 20 余道核心工序。
———摘编自重庆日报《荣昌夏布首次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海"》
材料三 近年来,荣昌采用"标准化种植+技艺传承+跨境电商"模式,将夏布升级为高端面料,文创产品,70%出口日韩。当地建设夏布非遗工坊,开设校园传承课程,"夏布全手工漂染定型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意义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巴渝工匠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重庆夏布外销的历史意义. (4 分)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近代荣昌夏布产业衰退与当代复兴的主要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91 年重庆开埠后,洋行数量逐年递增: 1895 年为 27 家, 1900 年达 48家, 1910 年增至 79 家。洋行主要经营棉纱,布匹等商品进口,兼营生丝,猪鬃出口,嘉陵江沿岸陆续出现专为洋行运输货物的堆栈码头。
材料二:1905 年,川商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创办"蜀眉丝厂",引进意大利缫丝机,聘用日本技师指导生产。该厂章程规定:"本厂专为改良川丝品质,抵制洋丝倾销而设,股东以川籍商民为限,管理人员不得任用外籍人士。"
材料三:1909 年重庆《商务日报》载: "城厢内外,新式学堂凡三十有二所,其中女子学堂三所。学子除攻读经史外,兼习算学,外语,博物等科。近有学子十余人赴日本留学,研习实业与政法。"
上述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多种状况。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