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历史考试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万国首领以手持玉璋的形式向夏禹表示臣服。而频繁见诸殷周铜器铭文中的“扬”字(如右图),正是一人下跪手持玉器上举之形。以“有夏”自称的周人,则在册命礼中将此种仪节发挥至极致。据此可知
A.夏朝构建起严密的礼乐规范
B.殷周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趋同
C.玉器是早期王权的专属象征
D.周人借礼仪承袭强化政治认同
2.两汉王朝虽多次颁发“限田令”,甚至把“授田制”的对象由军功贵族调整为底层无地农民,但民生实况却持续恶化,终致汉王朝覆灭。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偏差
B.豪强兼并土地难以遏制
C.国家授田标准脱离实际
D.地方权力过大缺乏监督
3.武则天时期,尚书省主官左、右相(从二品),人少稳定,实际都省事务由尚书左丞(正四品上)和右丞(正四品下)负责处理。六部中人事变更的频度与其在朝廷权力结构上的重要性成正比,依次为吏部、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工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体系运作出现制度转型
B.六部行政职能发生本质变化
C.中枢人事调整强化皇权统治
D.中央行政权力分配趋向分散
4.据宋朝蔡襄的《荔枝谱》记载,每年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欧阳修亦言“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这反映出宋朝
A.信用经济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B.民间消费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C.商业信用体系保障市场交易有序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5.龚自珍提出:“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翘,我理造语言文字,我气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这一观点
A.彰显出对传统哲学观的反思突破
B.符合注重实证的考据方向
C.背离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潮流
D.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
6.下面为1820~1910年中国出口贸易与区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国内战争频发主导人口增长态势
B.对外贸易扩大影响区域人口结构
C.区域资源先天差异引发人口迁徙
D.自然经济稳定阻碍人口流动趋势
7.陈独秀把中国人的觉悟过程分为七个阶段。据此可知,陈独秀
第一阶段 明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
第二阶段 清之初,引入西方的“火器历法”
第三阶段 清中叶,发起洋务运动
第四阶段 清末,实行戊戌变法
第五阶段 民国初建,推翻帝制
第六阶段 民国初年,军阀专政,反对专制的呼声日高
第七阶段 “民国宪法之实施”“吾人最后之觉悟”
A.主张学习苏俄以实现救亡
B.否定前几个阶段的探索
C.认识到思想启蒙任重道远
D.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8.20世纪20年代中期,广东省的广宁、海陆丰以及高要等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减租、反对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和买办盘剥的斗争,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广州工人的工资自1922年起显著增长,1927年比1913年增加两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矛盾激化推动生产关系调整
B.城乡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C.地方自治实践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D.国民革命运动助力社会改造
9.二战期间,锡和钨均被美国列为“战略物资”,然而美国财政部更倾向于将钨砂作为借款抵押品。1940年,华锡借款(中国以锡矿作抵押向美国借款)达成前夕,美国政治家及金融家摩根索指出:“如果我们和法国、英国拿走了一切,并且占用了一切,他们要用什么来买军火 ”这反映出美国
A.借助中国抗战以维护切身利益
B.对抗苏联势力扩张的地缘博弈
C.维护中国经济主权的战略考量
D.平衡列强在华利益的均势思维
10.下面为1978~201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市场体制扭转收入差距
B.国家政策影响分配格局
C.城市改革主导差距变化
D.开放程度决定差距变动
11.《汉谟拉比法典》的序言中写道:“使正义广被四方,铲除邪恶,抑强扶弱,教化万民,增进福祉……无论苏美尔人或阿卡德人,均给予同等重视。”这说明该法典
A.强调公平正义 B.突出君主权威
C.根除神权思想 D.确立民主观念
12.在中古西欧,政治上是乡村统治城市(即住在乡村庄园和城堡里的领主统治城市),而经济上则是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方式剥削农村。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驻于城市的官府和地主)统治压迫农村完全不同。导致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经营方式区别
B.封建政权结构不同
C.社会群体组成有别
D.城市职能定位差异
13.牛顿时代,光不再是弥漫四周、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亦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被理解为一种物理现象。至18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能够从上帝的创造物知晓上帝,那么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无须《圣经》了”。这些现象
A.否定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B.凸显自由平等观念的普世性
C.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D.突出了人类感性的认识功能
14.下图描绘了构成生产力形态骨架的5个维度及10个具体要素,由此形成了分析历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形态骨架的基础框架。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B.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C.多要素协同推动生产力形态的演进与发展
D.工业革命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
15.巴黎和会所达成的协议,集中彰显了巴黎和会时期“道德力量”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冲突,而面对威尔逊“道德力量”的提出与让步,政治家约瑟夫·富勒斥责美国“在一系列对帝国主义利益和报复要求的妥协中出卖了自己的原则”。约瑟夫·富勒所指的“原则”是
A.消弭民族情绪
B.“门户开放”政策
C.维护世界和平
D.构建“合理秩序”
16.下面为1990~2015年国际移民人口总量在同期本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情况示意图。图中趋势可说明这一时期
A.国际移民主要来自欧美的发达国家
B.发达地区对国际移民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C.美苏冷战加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D.区域集团化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书》记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据此,司马迁提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夏商周三代实行土地国有制,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公有土地与私有土地并存”的混合所有制。汉代“名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唐代“均田制”则规定了部分土地国有、部分私有的制度,既保障国家调控能力,又允许民间经济的活力。
管仲“官山海”政策开创国家专营先河,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将关键产业纳入官办体系。后世专卖制度发展出“官收官运民销”(唐代榷盐法)、“民产官收商运”(宋代钞盐法)等模式,既确保了财政收入(如清代盐税占岁入25%),又通过特许经营释放了民间资本活力,形成“抓大放小”的调控智慧。
----摘编自郭伦德《浅析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的特色与优势》
材料二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传导机制
动力源 外部冲击 战争、经济金融危机、科技革命、疫情危机等
内部驱动 (结构变化) 新观念、新权力、新利益
行动策略 合作与竞争 身份选择、对象选择、场域选择、模式选择
实现目标 制度变迁结果 策略互动的均衡结果
————摘编自陈伟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策略选择》
材料三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摘自《2020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为例,分析其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及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更好创新经济治理,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谈谈你的建议。(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殷海光曾把“搜罗文化产业或编织许多理由来自圆其文化的优越性”定义为“文化自圆”,其目的在于“抵御入侵的文化,保卫自己的文化,免得它在被动的变迁中消亡”。在笔者看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表现出的行为更接近于一种“隐性的文化自圆”,很多思想看似激进的知识分子似乎在利用西学彻底地批判传统文化,而其思想的表达方式却又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理路,比如殷先生提到的“引用外来文化之似乎相合者以自壮”。
——摘编自蒋承《救亡背景下近代中国文化特征及原因》
材料二
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也被写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600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如今,汉服热、国潮品牌崛起、“唐宫夜宴”等文化IP 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2024年增加值占GDP的4.23%,北京、上海等城市占比超6%。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如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推动文化消费升级。敦煌研究院与20余国合作保护文化遗产,展现了文化自信与包容。
————摘编自张继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自圆”的一个典型事例,并分析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历史性转向的原因和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三世界”概念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的科学研判,孕育于“两个阵营,三种力量”思想,形成于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这一概念的形成历经“民族主义国家”“第一个中间地带”“第一个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亚太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南方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等话语演变,最终形成“第三世界”的概念意涵。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谢金芝《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第三世界”概念的发展演变与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第三世界”概念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三世界”概念发展演变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国家,亦即民族国家的兴起,源于近代西欧特有的社会条件,并且经历了从民族构建到政权构建的历史进程。这种特定的初始条件与历史次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欧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历史经验表明,那些促进西欧国家转型的因素,并未为西欧之外的社会带来国家现代化,反而导致了普遍的政治衰朽与国家失败。
——摘编自谢岳《国家转型的革命逻辑: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国家现代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S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D考查早期国家的礼乐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以“有夏”自称,且将夏朝仪节“发挥至极致”,本质
是通过承袭夏、殷礼仪,强化自身与夏的联系以及对自身统治的政治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夏朝存在礼
仪行为(如执玉璋表示臣服),且夏朝礼乐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严密的体系,故排除A项;殷周铜器铭文中“扬”字形
态的延续性,可说明殷周礼仪文化存在关联。但仅凭这一点不能得出“殷周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趋同”,故排除B项:
“王权的专属象征”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仅提及玉器在礼仪中的作用,并未否定其他权力象征的可能性(如青铜器等),故
排除C项。
2.B考查汉朝土地政策的演变。两汉时期,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使得“限
田令”“授田制”等政策无法真正限制土地兼并,底层农民仍难以获得足够土地,民生得不到改善,最终导致王朝覆灭,故
B项正确。材料核心围绕土地政策(限田令、授田制)与民生的关系,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与执行是否出现偏差问
题,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调整授田对象(如面向底层无地农民),但民生实况仍恶化,核心矛盾是土地兼并,而非授
田标准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地方权力”的大小问题,而且两汉的地方权力多受中央监督,故排除D项。
3.C考查唐朝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尚书省长官被弱化乃至虚化,但尚书省的职能不可完
全废弃,因而出现上权下移的情况。让下级官员主持事务是因为官位卑下,制度上他们无权参预重大国务,所以让他们
参预何种事务,以及参预到什么程度等等,君主皆可随心所欲,权力收放自如;此外,从六部官员更迭的频度可以发现,
它们在朝廷权力结构上的重要性同人事变更频度成正比,越是重要,掌控越严,人事更迭越发频繁。武则天采取这些举
措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官僚体系与军事核心,强化皇权统治,故C项正确。唐代官僚体系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武则天时
期仅通过人事调整强化统治,而非改变制度本身,故排除A项;六部职能在唐代有明确规定(如吏部掌官吏任免、兵部管
军事),材料强调“人事变更的频度”,反映的是权力控制而非职能本质改变,故排除B项;权力分散是指通过设置更多的
官员或机构来分担原有官员或机构的权力现象,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对六部人事任免权的控制,而非分权现象,故排除
D项。
4.D考查宋朝经济。从材料“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外至北戎、西夏…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以及洛
阳人秋时立券买花,至春见花等信息可以看出,荔枝、花卉等农产品通过商人的运作,进入市场进行交易,销售范围广
泛,这反映出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产业分工”(如某地专门种植荔枝),仅强调
商人通过契约垄断收购和贩运,故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荔枝、花卉的购买行为,不能说明民间消费观念发生根本
性变化,故排除B项;立券虽涉及信用,但材料重点在于契约对流通范围(时空)的拓展,而非信用体系的“保障作用”,故
排除C项。
5.A考查清朝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哲学多以“道”“理”等为宇宙根本,龚自珍提出“我”造天地、伦
纪等,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是对传统哲学观的反思与突破,故A项正确。乾嘉学派专注古籍考据,重训诂
考据而轻思想创新,龚自珍此观点聚焦哲学层面的主体创造,与乾嘉学派考据方向无关,故排除B项;明清之际进步思
想(如强调个性、批判专制)蕴含对传统的反思,龚自珍突出人的主体创造,与这一潮流相呼应,并非“背离”,故排除C
项;程朱理学以“理”为万物本原,强调对纲常伦理的尊崇,而龚自珍突出“我”的创造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内核相悖,非
“继承”,故排除D项。
6.B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0~1910年,中国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