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桃源路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桃源路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桃源路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2.暑假即将到来,小明同学开始制定家庭游学计划。他认为游学第一站应该从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开始,所以游学第一站应是( )
A.陕西 B.北京 C.浙江 D.云南
3.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4.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铜方量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5.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6.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其宏伟的城址、庞大的水利系统及贵族墓地里出土的玉琮、玉钺等礼器,展现了早期国家的社会组织与祭祀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探索( )
A.旧石器时代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国家统一的历程 D.封建王朝的兴衰
7.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8.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9.历史上把商朝又称为殷朝,这主要是因为( )
A.商汤的祖先住在殷 B.商王盘庚迁都至殷
C.汤称王前被称为殷王 D.商朝十分富足殷实
10.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11.如下图所示,内容为夏商周时期的大事件,其中填入①处的事件应为( )
A.炎黄联盟 B.武王伐纣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12.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最多只可以使用七鼎六簋。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却僭越享用九鼎八簋。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周王室地位下降
C.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D.诸侯国实力衰弱
13.我国春秋后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14.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涿鹿之战 D.长平之战
15.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哪一社会形态(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在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墓葬120多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达17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等。而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等。
材料三
图一二里头遗址 图二利簋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的房屋名称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大汶口遗址随葬品多少不均,反映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3)材料三中图一遗址的发掘可以为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料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图二属于哪一史料类型。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材料二: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材料一反映的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什么
(2)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在哪
(3)根据材料二,判断“启”继位后,开创了哪一王位继承制度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1)材料一是哪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当时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
(2)材料二中的“A”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3)谈谈你对材料一这次变法的认识。
三、简答题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2)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的是哪一工程
(3)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4)请你谈谈对中华文明的感受
20.某班同学对“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进行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哪里后,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西周的哪一制度逐步走向瓦解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哪一旗号,争夺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是谁
(3)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中,这些民族产生了什么观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桃源路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B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C C
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B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小明认为游学第一站应该从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开始”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D项正确;陕西、北京、浙江都与题干中“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C项正确;传说属于后世的编造和艺术加工,不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记录,排除B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C项正确;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朝,排除A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器,排除B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制作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中国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距今约7000年,主要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A项正确;黄河流域是半坡居民的生活区域,以种植粟为主,排除B项;淮河、珠江流域并非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别排除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其宏伟的城址、庞大的水利系统及贵族墓地里出土的玉琮、玉钺等礼器,展现了早期国家的社会组织与祭祀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展现了早期国家的社会组织与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其发现有助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错误,因良渚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国家统一”和“封建王朝”均与良渚所处时代不符,此时尚未形成统一国家或封建王朝。良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根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C项正确;蚩尤是炎帝、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排除AB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根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史记》记载大禹为了治水,曾13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从此他无私奉献,舍家为民的事迹为人所传颂,B项正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 无私奉献 是指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行为,通常出于爱心、同情心、社会责任或对他人困境的关注,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B项; 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是个人对祖国的支持,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建都在亳,但是之后因为环境和战乱,商朝曾经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被商朝为殷朝,B项正确;商汤的祖先定都亳,排除A项;汤称王前被称为殷王说法错误,排除C项;商朝盘庚迁都后,商朝十分富足殷实与商朝被称为殷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中“周天子”将“土地、人民”分封给“诸侯(宗亲、功臣)”,同时诸侯需向周天子“进贡、服从调兵”可知,题干示意图展示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度的典型做法。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封于各地,以巩固王权,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示中上下级分封关系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并非分封宗亲功臣,排除C项;世袭制是权力在家族内部世代传承的制度,图示重点是分封与臣服关系,而非权力继承,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示意图可知,成汤建商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的时间为公元前770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既在成汤建商之后,又在平王东迁之前,符合题意,B项正确;炎黄联盟距今约四五千年,早于大禹建夏,排除A项;秦灭六国完成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楚汉之争开始于公元前206年,结束于公元前202年,均在平王东迁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却僭越享用九鼎八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说明诸侯势力的崛起,僭越礼制,体现了周王室地位的衰微,B项正确;早期国家开始形成是指夏商西周时期,与题干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僭越礼制,并未反映出青铜冶炼技术发达,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僭越礼制,反映的是诸侯国实力强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随着冶铁技术发展,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极大提高了农业效率,D项正确;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新石器时代主要工具,均早于春秋时期,排除AB项;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已有,但因其珍贵且易损,未大规模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涿鹿之战发生在炎帝黄帝时期,C符合题意。ABD项战役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通过变法(如商鞅变法)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瓦解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兴起,标志着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C项正确;“原始社会”为早期氏族部落阶段,排除A项;“奴隶社会”对应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末期已开始瓦解,排除B项;“共产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形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房屋。
(2)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3)朝代:夏朝;类型:实物史料。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图一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居所,半地穴式结构可抵御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图二的干栏式房屋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所,高出地面的设计能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
(2)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墓葬120多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达17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等。而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等”及所学知识,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说明墓主人在生前地位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在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3)朝代:材料三中图一反映的是二里头遗址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因此可作为研究夏朝的重要资料。
类型:图二为出土的文物是青铜器利簋,属于通过实物载体留存的史料,因此归类为实物史料。
17.(1)禅让制
(2)阳城
(3)世袭制
【详解】(1)制度:根据“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可知,材料反映的原始社会末期“帝”位让授予贤的制度是禅让制;按照这一制度“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尧的继承人。
(2)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都城在阳城。
(3)制度:根据材料“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8.(1)变法:商鞅变法;国君:秦孝公。
(2)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者:李冰。
(3)认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的成功说明了改革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动力,也体现了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详解】(1)变法及国君:根据材料“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更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在位时期,变法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等,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2)水利工程及修建者:根据材料“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都江堰的描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的,位于今天的四川成都附近,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无坝引水工程之一,至今仍在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
(3)认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从商鞅变法的意义、以及启示角度分析,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这次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迅速崛起为强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的成功说明了改革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动力,也体现了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9.(1)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2)夏商周断代工程
(3)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等
(4)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详解】(1)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这体现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此外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还有文字的发明等。
(2)工程:结合所学可知,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
(3)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等。
(4)感受:开放性试题,强调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对其的传承,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20.(1)地点:洛邑;制度:分封制。
(2)旗号:“尊王攘夷”;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3)观念:华夏认同观念。
【详解】(1)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由此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2)旗号: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促使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认同感,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