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寻觅人类起源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湖北郧阳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的骨角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骨针,残长82毫米,微弯且刮磨得光滑,针孔用尖器挖成。骨针的发现说明了( )
A.山顶洞人已经会种植农作物 B.山顶洞人会制作精美的陶器
C.山顶洞人已会缝制衣服 D.山顶洞人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狩猎
4.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曾孕育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其中典型代表。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5.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 )
A.采集渔猎 B.打制石器 C.人工取火 D.农业耕作
6.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农耕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格局。它是( )
A.以粟为主 B.以稻为主 C.南稻北粟 D.以黍为主
7.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请推断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应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半地穴式房屋 D.搭上草棚的水井
8.除了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包括( )
A.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
C.刻画符在龟甲上出现 D.大型宗教场所的出现
9.英语单词 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就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他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仰韶文化是生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主根与主脉。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有( )
① 河姆渡遗址 ② 半坡遗址 ③西坡遗址 ④焦家遗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下图是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四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该套邮票的主题为( )
A.古人类的起源 B.远古神话传说 C.中华文明探源 D.农耕技术成熟
12.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称为(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13.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其原因是( )
A.敬畏祖先的观念源远流长 B.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D.他们发明了流传至今的文字
14.他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15.玉钺象征着良渚文明的军事权力,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玉器体系的核心,彰显了特权阶级高贵的身份。这表明此时我国部分地区( )
A.文明发展已领先世界 B.手工制作技术水平高
C.社会阶级分化已产生 D.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
1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商朝 B.秦朝 C.周朝 D.夏朝
17.《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商周更替为背景。周灭商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8.《周易 革》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一记载强调了“汤武革命”( )
A.导致礼崩乐坏 B.顺应天意民心
C.主张制度变革 D.提倡德治理念
19.下面材料反映的是周朝的( )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0.以下史料最有利于帮助夏朝历史研究的是( )
A.二里头遗址 B.甲骨文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诗歌《楚辞》
21.春秋时期,周天子仅控制洛邑周围数百里,诸侯们不尊王命,不来朝贡,以至周王室经常陷于经济困难的境地,不得不求财于诸侯。这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周王生活奢侈浪费
C.周王室的地位衰微 D.诸侯控制区域缩小
22.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3.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护社会秩序 B.捍卫周天子的权威
C.为了自身利益 D.维护分封制
24.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由此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B.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C.历史的倒退 D.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25.春秋时期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表现为( )
A.水利工程的修建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王室力量的削弱 D.先进作物的引入
二、综合题
26.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
【探究一:寻找证物】
小张同学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1)请你为小张同学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探究二:进行解释】
以下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反映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2)请你仿照示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
【探究三:得出结论】
(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三、材料题
27.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的。制度创新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推选首领的办法?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推选首领的依据。请列举两位通过该制度成为首领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是指什么制度?开创于什么朝代?开创者是谁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三指出诸侯要对周王尽哪些义务?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四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4)根据材料四分析,该制度产生了哪些弊端 (一点即可)
四、综合题
28.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1)根据材料,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材料二 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北方的粟作农业及黄土房屋、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及竹木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各有特色。
——许倬云《万古江河》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从事“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及其地域。
材料三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3)根据材料三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什么特征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促进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D C B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D C D B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C B B
1.C
【详解】据题干“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之一,C项正确;陕西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晚于元谋人,排除A项;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晚于元谋人,排除B项;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晚于元谋人,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正确;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ACD排除。故选B。
3.C
【详解】由题干材料“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的骨角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骨针,残长82毫米,微弯且刮磨得光滑,针孔用尖器挖成。”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缝纫技术。骨针用于缝制兽皮等材料,可推断其能够制作衣物,C项正确;“种植农作物”属于新石器时代农业特征,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无关,排除A项;“陶器”同样为新石器时代产物,山顶洞人未掌握制陶技术,排除B项;骨针与食物来源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可以直接出土早期人类的遗迹、遗物等,这些是研究他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往往包含了很多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不能作为获得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系统的史书记载,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基于现有的考古资料等进行的分析,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由题干材料“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耕作”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生产食物,推动定居和社会结构变化,符合题干“第一次伟大经济革命”的表述,D项正确;“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经济方式,属于革命前的状态,排除A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特征,与“经济革命”无关,排除B项;“人工取火”虽重要,但时间更早且不直接关联经济形态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题干“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农耕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格局”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因地理和气候差异逐步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南方湿润多雨,适合水稻种植,北方相对干旱,更适宜种植耐旱的粟(谷子)。因此,“南稻北粟”概括了原始农耕时代的农业生产格局,C项正确;在原始农耕时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非单纯以粟为主,南方地区种植水稻,概括不全,排除A项;南方地区有着适合水稻生长的环境,发展了稻作农业,但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排除B项;黍是北方种植的一种作物,并没有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房屋,B项正确;早期原始人类住洞穴,排除A项;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C项;搭上草棚的水井不属于住宅,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是新石器时代的核心特征,其进步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属于原始农业发展的直接技术标志,B项正确;龙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与农业经济基础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刻画符号反映早期文字萌芽,但非农业核心标志,排除C项;大型宗教场所是社会复杂化的产物,出现时间晚于农业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由题干材料“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已掌握彩陶烧制技术,典型代表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题干“彩陶”特征相符,C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尚未掌握制陶技术,排除A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其陶器以黑陶为主,而非彩陶,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彩陶为特征,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典型代表,以彩陶和聚落遗址闻名,西坡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期,D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属河姆渡文化,焦家遗址属大汶口文化,①④不符合题意,分别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文化有关,在这些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器、礼仪性建筑、城址等,因此可确定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C项正确;古人类起源的研究重点是元谋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距今百万年级别),而四枚邮票对应的遗址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属于“文明形成”阶段,与“古人类起源”无关,排除A项;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多为口耳相传的非史实内容,而四枚遗址均为考古实证的真实文明遗存,旨在通过实物史料揭示历史真相,而非神话主题,排除B项;四枚邮票所选遗址均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农耕技术成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shàn)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非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夏朝开始的王位继承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并非原始社会末期的推举制度,排除B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并非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因此材料体现的原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敬畏祖先的观念,与“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没有联系,排除A项;大禹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与炎帝和黄帝不符,排除C项;他们发明了流传至今的文字,与炎帝和黄帝不符,因为相传是仓颉造字,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全力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人物是大禹。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多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D项正确;后人尊崇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项;蚩尤是上古部落首领,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部落联盟打败,与治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玉钺象征着良渚文明的军事权力,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玉器体系的核心,彰显了特权阶级高贵的身份”可以得出,特权阶级的墓葬中随葬玉器,与普通人的墓葬形成对比,表明此时我国部分地区社会阶级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良渚文明陪葬的玉器,没有体现文明发展已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玉器的制作工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玉器,没有涉及青铜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由禹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D项正确;商朝是继夏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不是第一个,排除A项;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不是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周朝是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不是第一个,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周武王在商都郊外牧野击败商纣王的关键战役,直接导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符合题意,B项正确;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与商周无关,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役;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破秦主力的战役,均发生在商周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中《周易 革》的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以明确看出“汤武革命”强调的是顺应天意和民心,B项正确;“导致礼崩乐坏”与题干无关,题干描述的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民心,排除A项;“主张制度变革”虽然“革命”有变革之意,但题干更强调顺应民心,排除C项;提倡德治理念”属于过度引申,题干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题干中“封建亲戚”中的“封”是指封亲戚等为诸侯;“建”是让被封的诸侯建立诸侯国,B项正确;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选举制度,不是周朝,排除A项;皇帝制是秦始皇建立的,与周朝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在全国推行是秦朝,与周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由题干“最有利于帮助夏朝历史研究”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与夏朝晚期相关的遗存,尽管存在争议,但教材中常将其作为探索夏文明的重要实证,A项正确;甲骨文属于商朝文字,记录商代史事,与夏朝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于夏朝,与夏朝无关,排除C项;《楚辞》是战国文学作品,时间晚且文学性强,史料价值较低,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这主要反映出周王室衰微,C项正确;“诸侯争霸斗争激烈”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这一时期,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不可能“生活奢侈浪费”,排除B项;这一时期,诸侯通过争霸战争,控制区域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推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成为首位公认的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称霸,晚于齐桓公,排除B项;楚庄王“问鼎中原”更在其后,排除C项;越王勾践属春秋末期,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王权衰萎,姬性天下逐渐变化,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C项正确;维护社会秩序不是各诸侯国进行激烈争霸的原因,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展开争霸,捍卫周天子的权威不是诸侯争霸的原因,排除B项;诸侯争霸不利于维护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由题干材料“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指出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反映了兼并战争的结果。“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正确,因为国家数量减少意味着局部统一加强,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基础,B项正确;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仅描述战乱现象,未体现趋势,排除A项;历史的倒退不符合历史进步性,排除C项;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涉及制度变革,但题干未直接关联封建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表现,推动了农业效率提升和土地私有制形成,属于经济领域的根本性变化,B项正确;“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战国时期(如都江堰)才大规模出现,排除A项;王室力量削弱属于政治变化,与题干“经济”无关,排除C项;“先进作物的引入”多发生在汉朝及以后(如西域作物),与春秋时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1) 图1、图2 图4、图5 图3
(2) 半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或种植水稻
(3)依据:考古发现(或化石)
【详解】(1)证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为描述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头盖骨化石”和图2“牙齿化石”;能为描述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砍砸器和削刮器”和图5“鹿骨化石”;为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3“被火烧过的朴树籽”。
(2)解释:根据示例以及“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居住,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会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或种植水稻。
(3)依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27.(1)办法:禅让制;依据:贤德与才能;代表:尧、舜。
(2)制度:世袭制;朝代:夏朝;开创者:启。
(3)制度:分封制;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作用: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弊端: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
【详解】(1)办法及依据:由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禅让制,其依据为贤德与才能;代表:尧舜依次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
(2)制度、朝代。开创者:结合所学可知,禹建立了夏朝,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子,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所以,家指的是世袭制,开创于夏朝,开创者是启。
(3)制度:由材料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义务:由材料三“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可知,诸侯要对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作用:由材料三“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弊端:由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分封制后期,导致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
28.(1)标志: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
(2)代表及地域:粟、北方黄河流域;水稻、南方长江流域。
(3)原因:双向融合现象;特征:多元一体。
(4)因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双向融合与交流。
【详解】(1)标志:由材料一“ 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可知,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出现王权、国家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2)代表及地域:由材料二“ 北方的粟作农业及黄土房屋、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及竹木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黄河流域种植粟,如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圆形房屋;南方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如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3)原因:由材料三“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可知,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双向融合现象的存在;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多样,但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4)因素:由材料一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起源与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于发展;由材料三可知,民族间的双向融合与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