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高星曾说:“我们用地层作为纸张。用文化遗物和遗迹作为文字书写历史。”元谋人和郧县人相关的考古发掘可用于“书写”中国( )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五千年的文明史 D.王朝国家的历史
2.“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3.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4.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C.黄帝生活在五六千年前,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D.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
7.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做下面流程图标题的是( )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8.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黄帝发明了独木舟 B.印证了神话传说都不可相信
C.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9.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10.青铜器大盂鼎的铭文记载,盂(人名,战功显赫的重臣)受命继承祖先南公的职务,“受民受疆土”,王还赏赐酒、衣饰、车马、旌旗与臣仆。该铭文可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1.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12.他任用管仲为相,“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春秋一霸。材料中的“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3.《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群雄兼并 D.王室衰微
14.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来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D.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15.《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B.诸侯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C.保住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D.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16.《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7.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8.李华同学进入山西博物院网站的“晋魂”系列展厅,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这是镇院之宝“乌草”,它是第一代晋侯“燮”所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乌草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在风鸟背上,一只小乌静休目依,并成为鸟草器盖上的捉手,器物全身布满纹饰。
A.提供了研究晋国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见证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
C.说明晋国是最早实行分封制的诸侯国 D.突显晋国的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19.《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有位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差
20.如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二、综合题
21.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
【探究一:寻找证物】
小张同学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1)请你为小张同学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探究二:进行解释】
以下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反映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2)请你仿照示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
【探究三:得出结论】
(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C D A C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D A A A C B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元谋人(约170万年前)和郧县人(约100万年前)均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其年代跨度在百万年级别,直接对应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因此,A项“百万年的人类史”符合这一时间范围,A项正确;“一万年的文化史”通常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与定居文化(如河姆渡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对应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如良渚文化),“王朝国家的历史”则始于夏商周(约4000年前),因此,题干中的两个遗址均早于这些阶段,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 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符合题意。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榫卯木构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没有进入青铜时代,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为半坡人居住,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中“黄河流域”“种植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居民以种植粟为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生,未发展农业,且居住方式为天然洞穴,排除A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且居住干栏式房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 7000-5000年,引领了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这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做出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黄帝生活在五六千年前,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均是对客观事实的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由题干流程图可知,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族组成联盟,联盟首领尧通过“推举贤德之人”让位给舜,舜再让位给禹,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通过民主推举贤德之人继承首领位置的禅让制,C项正确;“各部族的统一”强调部族合并为整体,流程图未体现统一过程,仅显示部族联盟及首领传承,排除A项;“大禹治水”是禹的具体事迹,流程图涵盖尧、舜、禹三代首领传承,主题并非治水,排除B项;“华夏族的形成”涉及部族融合,流程图重点是首领传承方式,与部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所学知识,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印证了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的远古传说,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并没有说是黄帝发明的,排除A项;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不是都不可信,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陶器,并没有说是神农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承夏朝的是商朝,商朝时期发生的是盘庚迁殷,青铜灿烂,故B符合题意;大禹传启,天下为家,创立了夏朝,故A不符合题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孟因战功显赫,继承祖先职务还获土地、臣民等赏赐,契合西周分封制特点。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人民分封给诸侯等,诸侯获封后享有权力也需尽义务,所以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方式,以贤能为标准,通过推举产生,与题干中“受命继承祖先南公的职务”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及后世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并非世袭获封,和题干情境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员由中央选派,与题干中基于战功继承、获封的情况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可见,材料中提及的分封制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故B符合题意;宗法制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故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任用管仲为相,‘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春秋一霸”可得出是指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增强了齐国的实力,A项正确;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排除B项;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能之臣,使秦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排除C项;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周王去世要向诸侯“求赙(钱财)”才能进行安葬,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微,故选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ABC与这一主旨都不符,排除。
14.C
【详解】根据材料“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和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卧薪尝胆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围魏救赵反映的是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纸上谈兵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因此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C项正确;奴隶制开始形成时期是夏朝,排除A项;封建制开始确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了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经转移到“方伯”手中,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D正确;ABC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故选D。
16.A
【详解】根据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晋国历史的研究,A项符合题意;甲骨文能体现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晋侯作·......”可知,晋侯鸟尊是晋侯燮命人所铸,不能体现晋国是最早实行分封制的诸侯国,排除C项;晋侯鸟尊体现了晋国的青铜铸造艺术,但体现不出“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春秋末期,江南的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B
【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可知,诸侯国的数量由春秋到战国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到秦朝完成统一,即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与“战国时期、秦朝”不符,排除A项;C项说法只符合“战国时期”特征的一方面,而与“春秋时期、秦朝”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1.(1) 图1、图2 图4、图5 图3
(2) 半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或种植水稻
(3)依据:考古发现(或化石)
【详解】(1)证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为描述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头盖骨化石”和图2“牙齿化石”;能为描述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砍砸器和削刮器”和图5“鹿骨化石”;为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3“被火烧过的朴树籽”。
(2)解释:根据示例以及“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居住,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会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或种植水稻。
(3)依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