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建造房屋 B.火的使用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狩猎工具的改进
2.我国境内能够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的存在,且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新冠肺炎病毒阻击战中的钟南山院士,人们称他是医界泰斗、是杏林良心、是镇国之宝。在此之前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并且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四羊方尊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商鞅方升
4.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这场改革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他就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秦孝公 D.晋文公
5.有一部医书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问世于战国时,总结了中国古代医疗经验。它把人的身体结构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 )
A.《黄帝内经》 B.《春秋》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6.下列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
A.周武王 B.周幽王 C.秦孝公 D.秦穆公
7.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种植粟这一作物的先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8.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它的设计与建造者是( )
A.秦国商鞅 B.齐国孙膑 C.秦国李冰 D.楚庄王
9.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骨针和穿孔饰物,这表明山顶洞人( )
A.建筑干栏式房屋 B.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C.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D.开启原始农耕
10.商周时期,下列哪种器物能够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 )
A.彩陶 B.青铜器 C.铁器 D.瓷器
11.周代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一个形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这则“桐叶封弟”的故事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下图是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其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居民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13.《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这表明《诗经》( )
A.主题相对单一 B.保存了丰富先秦史料
C.韵律典雅优美 D.是浪漫主义诗歌源头
14.下列人物中与禅让制有关的一位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嫘祖
15.“鱼咀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这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赞颂都江堰的一首诗。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修建于西周时期②由李冰主持修建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
17.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18.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19.毛泽东曾评价商鞅:“(他)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20.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和而不同
C.重视以人为本 D.追求家国情怀
21.周王朝封建制形成的这种权力结构是贵族分权制体制,周王掌握着最高权力,但他不掌握所有的权力。诸侯有军队、有人民、有他的外交,他是实体性的存在。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基本形成 B.地方容易形成割据局面
C.周朝统治者大权旁落 D.古代政治蕴含民主色彩
22.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象牙,东方出产的盐,西方出产的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商业贸易活跃 B.民族交融加强 C.思想文化繁荣 D.手工生产进步
23.《荀子》中记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
A.西周实行郡县制 B.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
C.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4.陕西省号称三秦大地,山西人又叫三晋儿女,山东省别称齐鲁大地,河北省被称为燕赵之地。这些称号都与我国古代哪项制度有关(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5.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是( )
A.完全不会用火 B.知道使用火
C.长时间保存火种 D.人工取火
26.神话和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 B.神农氏教民农作
C.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D.晋文公改革成就霸业
27.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8.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29.被称为“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有( )
A.齐、楚、燕、韩、赵、卫、秦 B.齐、楚、燕、韩、赵、魏、秦
C.齐、鲁、晋、韩、赵、卫、吴 D.齐、鲁、晋、韩、赵、魏、吴
30.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二、填空题
31.《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32.【远古人类 文明渊源】云南的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3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石器的发展。
34.孔子兴办私学, 主张“ ”,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5.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三、简答题
36.分封制的目的、依据、受封对象、等级、影响?
四、综合题
37.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摘自刘恕《通鉴外纪》
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早期遗物(距今6000年),特别是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酷似家桑蚕。经实验室测试鉴定,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中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很可能与先民们养蚕缫丝有关。
——摘编自央视新闻《山西师村遗址:仰韶文化石雕蚕蛹》
材料二: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三:下列表格是一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遗址名称 发现地点 部分考古发现
A 浙江余姚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B 陕西西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材料四: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1)史料一般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请据此指出石雕蚕蛹的史料类型,通过该史料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哪一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A、B遗址对应的名称,并归纳两处居民生产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石峁古城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请阐述理由。(史论结合)
38.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4)根据材料三,有人说他死了变法也就失败了,你同意吗?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A D C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C A D A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C B A C B B
1.C
【详解】河姆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人类,原始农业的生产使人类的生活有了保障,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因此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C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狩猎工具的改进不能使他们过上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境内北京人遗址相继发掘出土6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亚,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遗址不是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直立人遗址,排除A项;半坡居民生活在距离现在约6000年,不属于直立人,而是晚期智人(及现代人),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属于晚期智人,不是直立人,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结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C项正确;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排除A项;毛公鼎与“镇国之宝”称号不符,排除B项;商鞅方升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C项正确;ABD项都是春秋时期人,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排除。故选C项。
【点睛】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问世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疗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把人的身体结构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提出了“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A项正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主要记载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与医学无关,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但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不是主要强调人体与自然关系的著作,排除C项;《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主要记录了儒家的思想、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与医学领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D项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排除A项;周幽王是西周的亡国之君,排除B项;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粟,半坡居民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北京人、 山顶洞人没有原始农业,河姆渡人种植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C
【详解】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它的设计与建造者是秦国李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秦国商鞅进行的是变法活动,排除A项;齐国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排除B项;楚庄王参与中原争霸的国君,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题干“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骨针和穿孔饰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C项正确;建筑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排除B项;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以狩猎和采集水果为生,没有开始原始农耕,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这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而存在,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B项正确;我早期时期的彩陶主要作为生活器皿,不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排除A项;铁器主要用于生活,不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排除C项;商周时期,下列哪种器物能够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是青铜器,而不是瓷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诸侯”“西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等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故选C。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会种植水稻,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不会建造房屋,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据题干“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的信息可知,这表明了《诗经》的涉略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保存了丰富先秦史料,B项正确;主题相对单一说法错误,主题多样,排除A项;材料涉及内容,不涉及韵律,排除C项;《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源头,不是《诗经》,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原始社会后期经由民主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尧、舜、禹都是经由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C项正确,黄帝、炎帝是远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被誉为“人文始祖”,但与禅让制无关,排除AB项;嫘祖是黄帝的妻子,与禅让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于战国后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王,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的历史史实,D项正确;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天子,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但不能说明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社会阶级分化”可知,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A项正确;古代文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排除C项;生产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C项正确;生活习惯不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河姆渡人、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B项;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原始农耕文明,历史发展程度的并无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均不属于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BD;故选C。
20.C
【详解】根据材料“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明确提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和主宰自身命运的自觉,这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C项正确;“崇尚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但材料中明确提到“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这与“天人合一”的理念相悖,排除A项;“主张和而不同”通常用来描述不同思想或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不同思想或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追求家国情怀”通常指的是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厚感情,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这种情感,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诸侯有军队、有人民、有他的外交,他是实体性的存在”可知,地方诸侯拥有军事、外交大权及民众基础,有较大的独立性,这容易导致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不是周王朝,而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诸侯有军队、有人民、有他的外交,他是实体性的存在”,没有反映此时周朝统治者大权旁落,排除C项;古代政治蕴含民主色彩,不符合史实,因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象牙,东方出产的盐,西方出产的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说明当时商业贸易活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贸活跃,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关于商业,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C项;商贸活跃不能说明手工生产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题干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周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故B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
2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燕、赵、齐、鲁和秦都源于西周分封制出现的诸侯国。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 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结合题干“陕西省号称三秦大地,山西人又叫三晋儿女,山东省别称齐鲁大地,河北省被称为燕赵之地。”可知,这些称号都与我国古代分封制有关,C项正确;A项与尧舜禹有关,B项开始于夏朝第二代国王启,D项与秦朝有关。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但是使用的都是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火,C项正确;北京人懂得使用天然火,排除A项;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懂得使用天然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排除B项;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神话和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神农氏教民农作符合这一观点,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属于考古发现,不属于神话和传说,故AC不合题意;晋文公改革成就霸业属于史实,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7.A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随葬品的不同说明阶级分化已经出现,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B项;墓葬品的不同不能体现祖先观念的产生,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随葬品的差别,不能说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根据题干“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的卜辞,且卜辞中“田”字刻画细致,农具有耒、耜等。这一系列信息都围绕农业相关内容,殷商时期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较为关注,说明农业发展备受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殷商时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关于阶级分化的任何表述,题干重点在农业方面,如农业生产的收成、天气以及农具等,与阶级分化无关,排除B项;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得到应用,殷商时期主要使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农具,不存在铁犁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楚、燕、韩、赵、魏、秦是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七个诸侯国,这与“战国七雄”的历史记载相符,B项正确;齐、楚、燕、韩、赵、秦都是正确的,卫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沦为小国,不是 “战国七雄” 之一,排除A项;“鲁”、“晋”和“卫”、“吴”都不是战国七雄的一部分,“晋”在战国初期就已经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鲁”和“吴”在战国时期已经衰落,不再是最强大的国家,排除C项;“鲁”“晋”“吴” 都不符合 “战国七雄” 的范围,这些国家在战国时期的格局变化过程中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或者不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1.黄帝内经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问世《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32.元谋人
【详解】结合所学我国境内的古人类的知识可知,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33.磨制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有多个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使得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家畜饲养为人们提供了肉食、皮毛等;聚落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定居生活的开始,便于开展农业生产等活动;而磨制石器的发展,相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更加精细、适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原始农业生产的进行,所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4.有教无类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答案:有教无类
35.尊王攘夷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尊崇周天子的名义,“攘夷”则是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通过这一旗号,诸侯既能借助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其他诸侯,又能获得维护华夏正统、抵御外族的正当性,从而积极参与争霸战争。
36.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受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详解】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通过分封宗室和功臣建立诸侯国,形成“以藩屏周”的格局,从而巩固辽阔疆土。
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以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为依据,宗室子弟因血缘近亲获封大国,功臣因辅佐有功亦得封地,确保亲疏有别、奖功酬功。
受封对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封者主要是周王室宗亲、开国功臣以及前朝贵族,他们领受土地、人民和礼器,承担朝贡、戍边、勤王义务,成为周王朝地方统治支柱。
等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形成严密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层层纳贡,构成自上而下的政治与礼乐秩序。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广大地区的有效控制,稳定全国政局;诸侯国向外拓展疆域,扩大统治范围和周文化影响;但诸侯权力过大,也为春秋战国割据局面埋下伏笔。分封制的影响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7.(1)类型:实物史料。
信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养蚕。
(2)标志: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出现王权、国家。(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出现)(任意3点)
(3)遗址名称:A为河姆渡遗址,B为半坡遗址;
共同点:会种植农作物;会制造陶器;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等。(任答两条)
(4)判断:是
理由:①石峁遗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核心区域,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说明人口聚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也反映出当时建筑等方面的生产发展。②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表明当时有了社会分工;③同时墓葬分四类,规模和随葬品不同,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差异。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说明当时出现了王权的象征,可推断出石峁古城已出现国家的雏形。
【详解】(1)史料类型:据所学知识可知,石雕蚕蛹是考古发掘出的实物,属于实物史料。
印证信息:据材料一“(嫘祖)始教民养蚕”可知,石雕蚕蛹以及师村遗址中发现的桑科花粉,可印证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养蚕这一历史信息。
(2)标志:根据材料二“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可知,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这是文明产生的经济基础;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进而出现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体现;出现王权、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意味着有了统一的管理和统治秩序。
(3)遗址名称:据所学知识可知,A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有大量稻谷遗存、干栏式建筑等,符合河姆渡遗址的特点,故A为河姆渡遗址;B遗址位于陕西西安,有半地穴式房屋、贮存菜籽的陶罐等,符合半坡遗址的特点,故B为半坡遗址。
共同点:从材料三“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可知,都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农作物的种植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都会制造陶器,陶器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储存、烹饪等,体现了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技艺水平。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房屋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安稳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4)判断: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文明社会,一般从以下几个核心依据出发,城市与人口集聚、社会分工、社会阶层分化、王权与国家雏形。石峁古城进入了文明社会。理由:生产与城市发展:石峁遗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有石砌的内城、外城和核心区域,具备早期 “宫城” 性质。这表明人口大量聚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建筑等生产领域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符合材料二中“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这一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社会分工: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玉器、壁画体现了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铸铜、制骨等属于手工业生产,说明当时社会分工不断加剧,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生产或文化创造工作。贫富与社会阶层分化及王权、国家雏形: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有多有少,这体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此外,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象征的意义,说明当时出现了王权的象征,结合这些情况,可推断出石峁古城已出现国家的雏形,符合材料二中“出现王权、国家”这一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38.(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主要措施:①奖励耕战(耕织);②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任答一条)
(3)联系:①因果联系;②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材料二诸侯国的变法。(任答一条即可)
(4)表态:不同意;原因:a.判断改革是否成功,标准是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潮流。目的是否达到;b.商鞅虽死,但变法继续,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的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
主要措施:据“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奖励耕战。
(3)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因果联系;正是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材料二诸侯国的变法。
(4)表态及原因:据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导致了商鞅的悲惨结局;我不同意商鞅死了变法也就失败了的看法,因为判断改革是否成功,标准是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潮流,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变法继续,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其实是成功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