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店头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店头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店头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词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请完成下面小题。
1.蓝田人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经考古发掘,在其遗址文化层中出土了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等多种石器,这些石器均为打制而成。据此可知,蓝田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拥有爱美意识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从事原始农业
2.某校到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开展“探秘半坡文化,追溯先民智慧”主题研学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半坡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
A. B. C. D.
3.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
A.学会用火 B.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C.埋葬死者 D.与其他原始人群交往
4.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手制为主,后发展为手工捏制与轮制结合;后继者龙山文化则形成稳定高速的快轮制陶技术,代表性文物为蛋壳黑陶杯。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
A.陶器制作成本降低 B.烧窑技术不断革新
C.人工被工具所取代 D.制陶技术获得发展
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收集了“牛河梁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等相关资料。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A.史前社会的发展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6.远古传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所示传说共同体现了( )
A.远古部落的生产生活 B.中华优秀品质形成
C.华夏早期的凝聚内核 D.先民抗洪斗争历史
7.商汤的臣子仲虺(huǐ)说:“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假借天命,虐待万民,所以军队倾覆、国家灭亡。”据此可知,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入侵 B.夏王穷兵黩武 C.军事力量薄弱 D.夏王实行暴政
8.小秦同学参观博物馆,看到以下展板(如下图)。该展板可用于研究( )
A.夏朝的文明 B.商朝的刑法 C.西周的制度 D.春秋的经济
9.“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公元前8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9世纪30年代
C.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8世纪30年代
10.公元前707年,周王室与郑国在繻葛兵戎相见,周桓王中箭,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封制彻底瓦解 B.郑国国君成为春秋霸主
C.周王室地位下降 D.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
1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材料叙述了诸侯争霸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结果
12.下图中的剑和矛分别镌刻有“鸠浅”(勾践)和“夫差”等字样,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手工业高超的铸造工艺 B.山林和耕地得到开发
C.金属货币得到广泛使用 D.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类 信息
图A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体貌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生产生活:过群体生活,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图B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
远古先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时空定位 距今约7000年;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 距今约6000年; 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自然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冬冷夏热
生产生活 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使用磨制石器;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整理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图A示意的古人类是 ;图B古人类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 技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
(3)历史文化可感可触。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设计一个活动。
三、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大量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时间轴,指出奴隶制王朝的更替顺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盘庚迁殷对商朝历史发展的影响。
(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观点:①政治制度的演变要适应不同时代的统治需求 ②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我选择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史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
15.寻文明源流,探华夏根基。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寻踪远古足迹】
材料一
图A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和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1)指出材料一图A中①处元谋人的历史地位。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
【洞察农耕演进】
材料二
图B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春秋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较大进步,其主要表现为青铜器和铁器等金属农具代替了石、骨、蚌等原始农具。牛代替人力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出现,春秋各国加强了对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的兴修,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由于荒地不断开辟,私田不断扩大,以私田为基础的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摘编自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指出材料二图B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
【追溯古制遗风】
材料三
由远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成后来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的世袭制,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另外,“为王不贤”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而“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摘编自聂万恒《中国文化常识速读》 图C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
(3)依据材料三,概括王位世袭制的优缺点。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是哪一事件?依据材料三,从图C中①②处任选一个,写出其对应的贵族等级。
【见证争霸风云】
材料四
中国春秋时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尚存在奴隶制度一度巩固的余地,因而形成了诸侯争霸的严重局面。诸侯争霸的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掠夺人口的战争。这种掠夺性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其结果,与霸主们维护奴隶制度的愿望相反,加深了奴隶社会的危机,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摘编自周鼎初《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异议》 图D 春秋争霸形势图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依据图D及所学知识,指出最先称霸的诸侯王。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店头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C B D B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A
1.A 2.B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的典型标志是打制石器。材料中蓝田人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等均为打制而成,符合旧石器时代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爱美相关的文物(如饰品),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标志,材料中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原始农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且材料未提及农业生产痕迹,排除D项。故选A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以农耕、狩猎为生,会制作骨器(如骨箭头用于狩猎),B项正确;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文物,与半坡文化无关,排除A项;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是河姆渡文化的文物,排除C项;青铜爵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尚未进入青铜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火的使用能取暖、照明、驱赶野兽、烤制食物,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促进了脑的发育和社会的形成,A项正确;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但并非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演化节点”,排除B项;埋葬死者体现了早期人类的精神意识,但影响力不及用火,排除C项;与其他原始人群交往属于社会行为范畴,并非演化的核心里程碑,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文化早期以手制陶器为主,后发展为手工与轮修结合,而龙山文化进一步采用快轮技术,生产出蛋壳黑陶杯。这一过程直接体现制陶工艺的逐步提升:从纯手工到工具辅助(轮制),再到高效率、高精度的快轮技术,说明制陶技术获得发展,D项正确;“成本降低”指的是制造的成本减少,在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烧窑技术革新”偏离题干重点(制陶方法而非烧制),排除B项;“人工被取代”错误,工具仅辅助而非完全取代人工,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寺古城遗址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史前遗址,它们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城市、礼仪、社会分化等特征,C项正确;牛河梁遗址、陶寺古城遗址所处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迹象,并非单纯的史前社会发展阶段能完全涵盖,排除A项;这些遗址属于史前文明,早于奴隶制王朝(如夏商周),排除B项;“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范围较宽泛,主要侧重于早期人类的生存、生产等活动,而牛河梁、陶寺遗址体现的是更具文明特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舜的故事:孝感动天”体现的是孝道,“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体现为公共利益奉献的精神,二者均属于中华传统优秀品质,故两个传说共同体现了中华优秀品质形成,B项正确;“远古部落的生产生活”侧重农业、工具等物质层面,题干未涉及生产生活内容,排除A项;“华夏早期的凝聚内核”通常指民族认同、共同祖先等,题干未体现民族认同,排除C项;“先民抗洪斗争历史”仅符合大禹治水,与舜的“孝感动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仲虺指出夏王假借天命虐待百姓,导致军队倾覆、国家灭亡。材料中“虐待万民”直接体现了夏王对百姓的残暴统治,属于暴政的表现,D项正确;“少数民族入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穷兵黩武”侧重滥用武力,但材料强调暴政而非战争频繁,排除B项;“军事力量薄弱”与“军队倾覆”的因果关系不符,战败源于统治失道而非军力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立国之初“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体现出商朝建立时制定刑法,盘庚时期“正法度”表明盘庚时期进一步规范当时的法律,帝辛(商纣王)时期“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反映出帝辛时期实行残酷的刑罚,配图“殷墟出土的佩戴刑具的陶俑”体现出在商朝都城遗址殷墟出土了佩戴刑具的陶俑;以上信息均围绕商朝不同时期的刑法制度展开,故可用于研究商朝的刑法,B项正确;展板未涉及夏朝相关内容,不能用于研究夏朝文明,排除A项;西周主要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等未在展板中体现,展板主要涉及的是商朝刑法的内容,排除C项;展板内容为刑法而非经济,且时间为商朝而非春秋,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纪计算方法为公元前年份的世纪数为年份除以100后取整加1。841÷100=8.41,取整为8,加1得公元前9世纪。年代计算方法为年份十位数为4,对应40年代(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41-50年属40年代),C项正确;A项和D的世纪错误(应为公元前9世纪),排除AD项;B项的年代错误(41属40年代),排除B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07年,郑国与周王室发生战争(繻葛之战),周桓王中箭,却只能忍气吞声。这反映了周王室权威衰落,无法再有效控制诸侯国,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过于绝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逐渐崩溃,排除A项;春秋霸主的典型是齐桓公、晋文公等,郑国未成为霸主,排除B项;材料是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冲突,并非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小诸侯国覆灭,强大诸侯国疆域扩展”是诸侯争霸行为带来的最终状况,D项正确;背景是争霸发生的前提条件(如周王室衰微),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目的是诸侯争霸的动机(如争夺霸权、土地),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过程是争霸的具体经过(如战争的具体环节),材料未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题干中“剑和矛”为手工业产品,“精美的菱形花纹”体现了铸造工艺的高超,结合所学知识,图中的剑和矛反映出春秋时期手工业高超的铸造工艺,A项正确;“山林和耕地得到开发”属于农业范畴,与兵器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的剑和矛属于兵器领域的铸造工艺,与“金属货币”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以兵器为主的手工业铸造,“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与手工业产品工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1) 北京人 钻孔
(2)共同之处:都从事原始农业种植;都饲养家畜;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过定居生活。原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3)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前展;开展原始农具或房屋手工制作活动;模拟原始居民生产生活场景活动等。
【详解】(1)①: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还保留着猿的一些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②: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制作骨针和装饰品。
(2)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二“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种植粟、黍”可知都从事原始农业种植;根据材料二“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可知都饲养家畜;根据材料二“使用磨制石器;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都使用磨制石器;根据材料二“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可知都过定居生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干燥,因此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水,所以居住干栏式建筑,二者房屋类型不同是由所处自然环境差异决定的。
(3)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动围绕“感受原始居民生活”展开,先通过博物馆前置研学,结合任务单让学生直观观察半坡彩陶、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模型等,建立初步认知;再以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仿制原始农具、房屋模型,深化对器物用途的理解;最后通过场景模拟,还原农耕、居住场景。整体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原始生活的影响,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14.(1)特点:多元起源(多区域并发);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2)更替顺序:夏朝→商朝→西周。
影响:使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为商朝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①
选择史事:实行禅让制;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
阐述或说明:相传在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部落之间相对平等的情况。西周时期,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对周王承担一定义务。这种制度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疆域扩大的统治需求。所以说,政治制度的演变要适应不同时代的统治需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②
选择史事: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
阐述或说明:五六千年前,炎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打破了部落间的隔阂,推动了部落间的融合,催生了“炎黄子孙”这一文化认同符号,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这种持续的交往既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更强化了各族群对“华夏”的身份认同,使分散的族群逐渐凝聚成有机的文化共同体,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为多元起源(多区域并发);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重要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更替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因此,奴隶制王朝的更替顺序为夏朝→商朝→西周。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为商朝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①
选择史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西周时期,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因此,符合观点①的史事为实行禅让制和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
阐述或说明:根据所学知识禅让制和分封制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部落之间相对平等的情况。西周时期,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对周王承担一定义务。这种制度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疆域扩大的统治需求。所以说,政治制度的演变要适应不同时代的统治需求。
【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②
选择史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打破了部落间的隔阂,推动了部落间的融合。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这种持续的交往既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符合观点②的史事为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
阐述或说明:根据所学知识炎黄联盟和民族交融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打破了部落间的隔阂,推动了部落间的融合,催生了“炎黄子孙”这一文化认同符号,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这种持续的交往既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更强化了各族群对“华夏”的身份认同,使分散的族群逐渐凝聚成有机的文化共同体,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15.(1)历史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证据: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布局展示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大型水利工程修筑表明当时进入了文明时代;随葬品的差别反映出当时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有发达的手工业。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变化:金属农具出现;牛力代替人力。
结果: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3)优点:解决了王位的继承问题;避免了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缺点: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意志,从而导致亡国。
事件:启继承禹的王位。贵族等级:选择①,贵族等级:卿大夫。选择②,贵族等级:士。(任选其一即可)
(4)历史作用:破坏社会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诸侯王:齐桓公。
主题名称:华夏文明溯源;古中国的成长路;文明曙光与变迁;探寻华夏文明脉络等。(任选其一即可)
【详解】(1)历史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生活在约170万年前,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标志着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端,是研究中国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证据。
证据:结合材料信息“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布局展示出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知,大型水利工程修筑表明当时进入了文明时代;依据材料信息“城内外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和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可知,随葬品的差别反映出当时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有发达的手工业;综上上述信息表明,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
(2)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图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颗粒是实际存在的、考古发掘发现的,属于实物史料。
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较大进步,其主要表现为青铜器和铁器等金属农具代替了石、骨、蚌等原始农具。牛代替人力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包括:金属农具出现;牛力代替人力。
结果: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私田不断开辟和扩大,瓦解了井田制,各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私田不断扩大,以私田为基础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促进了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优点:依据材料信息“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及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的优点是解决了王位的继承问题,避免了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
缺点:结合材料信息““为王不贤”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而“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可知,王位世袭制的缺点是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意志,从而导致亡国。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大禹传位给其子启,终结了禅让制,开始了世袭制,史称“家天下”,故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是启继承禹的王位。
等级: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五个等级,图中①的贵族等级为卿大夫,②的贵族等级为士。(任选一个贵族等级作答即可)
(4)历史作用:消极作用方面,根据材料信息“诸侯争霸的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掠夺人口的战争。这种掠夺性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破坏社会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阶级矛盾;积极作用方面,结合材料信息“与霸主们维护奴隶制度的愿望相反,加深了奴隶社会的危机,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诸侯王: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 任用管仲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通过葵丘会盟确立霸权,成为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诸侯王。
主题名称:结合四则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材料主要涉及良渚古城遗址及春秋时期的农业、政治制度、春秋争霸的相关信息,涵盖文明起源、农耕演进、制度变革和争霸风云等主题,突出华夏根基的探索,故主题可以拟定为:华夏文明溯源,古中国的成长路,文明曙光与变迁,探寻华夏文明脉络等(任选其一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