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甘井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甘井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甘井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我国境内发现了众多古人类遗址,可以证明“百万年的人类史”的古人类遗址是( )
①云南元谋人遗址 ②陕西蓝田人遗址 ③湖北郧县人遗址 ④台湾左镇人遗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透过文物,看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符合山顶洞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
C. D.
3.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该学者认为的“生产经济”是指( )
A.采集果实 B.打制石器 C.原始农业 D.狩猎动物
4.智慧的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图的干栏式民居适应了( )
A.南方气候湿热 B.北方气候干燥 C.西部炎热干燥 D.东部气候多样
5.如图为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这反映了当时( )
A.新石器异常精美 B.制陶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C.纺织技术的进步 D.大汶口文化得到了传承
6.每年清明节在陕西省延安市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的公祭活动。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最早知道人工取火 B.治水有功,深受民众的爱戴
C.最先懂得使用天然漆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于( )
A.约公元21世纪70年代 B.约公元20世纪70年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8.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与“安阳”成为商朝都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平王东迁
9.如图所示是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其中③人物对应的身份是( )
A.士 B.诸侯 C.卿大夫 D.天子
10.根据下表判断,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并大兴土木,百姓难以忍受,最终夏朝为商汤所灭。
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商朝被周武王所灭。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失信于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A.统治者残暴统治 B.赋税沉重
C.自然灾害频发 D.刑罚残酷
11.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两个诸侯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这“两个诸侯国”是( )
①秦国 ②楚国 ③吴国 ④越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
A.各国君民能和睦相处 B.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C.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图A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 —20万年,该人类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其已经会使用火;图B文物出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年,该远古居民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共同点。并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古成果对认识和发展中华文明有什么作用
三、材料题
14.我国古代经历了政治的变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他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禹传位启虽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关,但却引起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史记》中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有扈氏终于被“剿灭”。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传子制度得以确立,这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诸侯国 第一代诸侯
鲁国 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燕国 周武王弟召公奭
晋国 周成王弟叔虞
齐国 功臣姜尚
宋国 商纣王庶兄微子启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一选举首领的制度
(2)材料二中的“传子制度”是指哪一制度 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中表格信息,指出可受“封”者有哪几类。依据文字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
15.春秋时期,社会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某校七年级(1)班以“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为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变化】
材料一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社会变化】
材料二 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交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经济变化】
材料三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1)依据材料一,分析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诸侯名字。并简述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推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示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甘井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B D C B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D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②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③湖北郧县人约100万年,均符合百万年标准;选择①②③,A项正确;④台湾左镇人仅约3万年,远不足百万年,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制作简单的装饰品,A项正确;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文物,排除B项;能够吹奏出七声音阶的骨笛是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排除C项;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与山顶洞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由题干“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攫取经济”指依赖采集、狩猎等直接获取自然资源的生存方式,而“生产经济”则指通过主动生产(如种植、养殖)获取资源。“原始农业”符合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实现从被动攫取到主动生产的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采集果实和狩猎动物属于攫取经济,排除AD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仍服务于攫取经济,排除B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图的干栏式民居”和所学知识可知,干栏式民居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A项正确;半坡人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排除B项;我国的远古人类在西部没有分布,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由题干中“蛋壳黑陶杯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可知,体现了陶器制作的精细程度,直接反映制陶工艺达到较高水平,B项正确;“新石器异常精美”表述错误,“新石器”是时代名称,并非具体物品,排除A项;“纺织技术”与题干陶器无关,排除C项;仅从蛋壳黑陶杯本身,无法直接得出大汶口文化得到了传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由题干材料“每年清明节在陕西省延安市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的公祭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推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成为华夏族共同的祖先,D项正确;人工取火对应燧人氏,排除A项;治水对应大禹,排除B项;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与炎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跟公元后的世纪与年代算法是基本一样的,由公元纪年法的计算方法可知, 世纪: 100年一个世纪,百位前面数值加1,公元前则倒推即可,因此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C项正确;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的计算方法可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而不是公元后,排除A项;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的计算方法可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而不是约公元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的计算方法可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而不是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安阳),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B项正确;涿鹿之战是炎黄战蚩尤,排除A项;牧野之战是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天子(最高统治者)、诸侯(天子分封的诸侯)、卿大夫(诸侯分封的下属)、士(最低等级贵族)。示意图为金字塔结构,顶端①人数最少,为天子;②次之,为诸侯;③人数更多,为卿大夫;④人数最多,为士。因此③对应的身份是卿大夫,C项正确;A项士为④,B项诸侯为②,D项天子为①,均不符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由题干表格可知,题干中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纣王“荒淫无道”、周厉王“与民争利”等描述均指向统治者的暴政或失德行为,“统治者残暴统治”全面概括了三朝灭亡的核心原因,A项正确;“赋税沉重”仅部分涉及夏桀大兴土木,但未明确提及商、西周,排除B项;“自然灾害”题干未涉及,比如洪涝灾害、旱灾、地震灾害等,排除C项;“刑罚残酷”仅符合夏桀部分行为,无法涵盖其他案例,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由题干“东南地区的两个诸侯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并结合所学可知,③吴国和④越国位于东南(今江苏、浙江),春秋末期先后强盛,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相继争霸,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秦国位于西北(今陕西),与东南无关;②楚国虽为南方大国,但主要崛起于春秋中期(如楚庄王),且地理位置偏中部(今湖北),非东南。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由题干“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使用增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这些都是商业活动活跃的表现,D项正确;“君民和睦”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业规模扩大”和“手工业分工细致”虽涉及经济领域,但题干未直接提及农业或手工业的具体发展,而是聚焦商业活动(市场与货币),排除BC项。故选D项。
13.(1) 70万 6000
(2)共同点:都有古城(城址);都存在阶级分化(或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都有体现权力的物品(如良渚的玉器、陶寺的玉钺等);都反映出早期文明的发展。
特点:多元一体
(3)作用:考古成果为认识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证据,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详解】(1)①据材料一“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
②据材料一“半坡”并结合所学可知,图B文物出自于半坡遗址。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年前。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很多小墓没有任何随葬品”概括可知,随葬品差异巨大,体现了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体现了两个古城都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因此良渚和陶寺都有古城建筑,都有象征权力的器物,都处于早期文明阶段,故二者共同点是都有古城(城址),都有体现权力的物品(如良渚的玉器、陶寺的玉钺等),都反映出早期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诞生于长江流域,陶寺遗址诞生于黄河流域,但是二者文化中有相似的文化要素,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
(3)作用:根据材料一的北京人、半坡居民考古遗存,材料二的良渚、陶寺古城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实物遗迹、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证明中华文明起源早、发展脉络清晰,展现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色与共性,让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促进文明传承。因此考古成果对认识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作用为考古成果为认识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证据,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14.(1)制度:禅让制
(2)制度:世袭制。
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对象:宗室、功臣、旧贵族。
作用: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统治。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被称为“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2)制度:据材料二“禹传位启”“传子制度得以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被称为“世袭制”。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影响:根据材料二“这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概括可知,世袭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形成。
(3)对象:读图表信息“周公旦之子伯禽”“功臣姜尚”“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等可知,鲁国、燕国、晋国都分封给了周天子的弟弟或者侄子,这些属于宗室;齐国分封给功臣姜尚,这批属于功臣;宋国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庶兄,这些属于旧贵族。因此分封的对象是宗室、功臣和旧贵族。
作用: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概括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统治的作用。
15.(1)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增强。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2)诸侯:齐桓公。
影响:打破了各民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密切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导致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3)作用: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历史信息: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高超,也说明当时使用牛作为耕地动力之一。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可知,周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增强。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2)诸侯:根据材料二“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国实力大增,齐桓公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
影响:根据材料二“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可知是打破了各民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根据材料二“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可知是密切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春秋争霸战争还导致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3)作用:根据“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和所学知识可知,青铜牺尊造型精美,反映出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比较发达;同时牛尊鼻子上拴有鼻环,说明当时牛作为劳动动力来源之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