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关键信息“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可以判断,该关键信息描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丁村人 C.郧县人 D.蓝田人
2.下图所示的早期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下列关于该早期人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体有贫富贵贱之差 B.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是最早会保存火种的 D.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3.某同学在暑假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他参观的这处历史遗址是( )
A.东胡林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牛河梁遗址
4.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根据对文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出半坡人( )
A.已学会纺织 B.会制作乐器 C.从事渔猎生活 D.种植粟
5.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诸如河道、灌水孔、排水槽等规划有致的大规模水利系统,同时还存在着蔓延近8万平方米的众多宽大田埂。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以稻谷种植为主 B.统治者具备强大组织能力
C.洪涝灾害频发 D.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
6.关于“禅让”,《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治水功绩 B.德能兼备 C.部落势力 D.征战功绩
7.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4000年,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一制度在我国开始于( )
A.夏桀 B.周文王 C.禹 D.启
8.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这说明( )
A.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
C.商朝的刑罚比较严酷
D.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9.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是某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盘庚迁殷
10.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向我们宣告一段历史的结束和另一段历史的开始。东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犬戎攻陷镐京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洛邑
11.按照以前周朝的礼制,(卿大夫)季氏家只能用四横四纵的乐舞规模,他却调来鲁国公室的舞队,使用了周天子八横八纵的乐舞规格。这表明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诸侯竞相参与争霸
C.祭祀的流程日益复杂 D.周王室失去共主地位
12.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经济发展 B.社会变革 C.民族交融 D.“尊王攘夷”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于是,农作物、家畜、陶器与纺织品出现,人类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材料一 图A生产工具为 ,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图B 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农业产生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半坡人主要居住的房屋类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业产生和发展的认识。
三、材料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禹以治水为契机,联络黄河泛滥地区的所有部落,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强化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指挥治水需要分层管理,分工协作。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丰富了管理经验,刺激了国家管理结构的形成。由于治水取得了成功,人民终于可以安居,大禹在各部落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摘编自江林昌、叶欣怡《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材料二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就要“大罚殛(诛,杀死)汝(你,你们)”。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夏后氏的宗庙)”,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三
克罍(léi) 克罍铭文拓片 克罍铭文拓片译文:周王说:太保(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治理黄河对于早期国家的建立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禹建立的奴隶制王朝。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汤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西周推行的哪一政治制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下诸侯的义务。
四、综合题
15.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二
古城概况古城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内外两重城墙,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高等级建筑。 墓葬随葬品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稀有,如 玉器、鼍(tuó)鼓、铜器、彩陶等。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小型墓葬数量众多,但均没有随葬品。 墓葬玉器墓葬内有的玉器来源于长江中游的肖家屋脊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的玉器来源于西北的齐家文化、北方的石峁文化。
材料三 《史记》记载,传说远古时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黄两个部落先发生军事 冲突,后结成包含众多从属部落的联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 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 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
——摘编自《中国历史 · 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的重大意义。材料一图片反映出山顶洞人掌握了什么技术
(2)材料二中的“古城”是指哪一遗址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古城”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共同尊称为什么 根据材料三,指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4)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凝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B B D D C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A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170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A项正确;丁村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前,排除B项;郧县人距今年代约为100万年,排除C项;蓝田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为160万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山顶洞人复原头像”“懂得人工取火”可知,早期人类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人脑容量约1400毫升,山顶洞人脑容量虽与现代人接近,但仍略小于现代人,B项正确;早期人类(如山顶洞人)处于原始群居阶段,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无贫富贵贱之分,排除A项;“最早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取火,非保存火种,排除C项;山顶洞人模样“基本和现代人相同”,并非完全“相同”,仍保留少量原始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由题干材料“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可知,“稻米为主食”表明该遗址位于水稻种植区(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适应潮湿环境,常见于南方;“天然漆”的使用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器文物(如木胎漆碗)相符,C项正确;东胡林遗址属北方早期新石器文化,以粟为主食,排除A项;大汶口遗址位于黄河下游,以粟作农业为主,建筑形式与干栏式不符,排除B项;牛河梁属红山文化,以玉器、祭祀闻名,无稻作和干栏式房屋记载,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由题干关键文物“陶纺轮”并结合所学可知,纺轮是古代纺织工具,用于纺纱捻线,因此陶纺轮的出土直接表明半坡人已学会纺织,A项正确;“制作乐器”与纺轮功能无关,乐器如骨笛等与纺轮无关联,排除B项;“从事渔猎生活”需通过渔猎工具(如鱼钩、鱼叉)推断,纺轮不涉及渔猎,排除C项;“种植粟”是半坡人的农业活动,证据为粟的遗存或农具,纺轮无法体现种植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良渚古城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和田埂,说明当时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规划建设,这体现出当时的统治者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协调资源开展大型工程,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大规模水利系统和大田地,未涉及具体的农作物种类,无法得出该地区以稻谷种植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虽然水利系统有排水功能,但仅据此不能推断该地区洪涝灾害频发,题干信息未提及灾害发生的频率,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对比信息,“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缺乏直接证据支撑,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题干“尧舜禅让”“舜禹禅让”和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制度,推选的主要标准是被推选者品德高尚且有才能,即德能兼备,B项正确;治水功绩只是禹的突出贡献,不能作为禅让的普遍主要标准,排除A项;部落势力和征战功绩不符合禅让制注重品德与才能的核心内涵,排除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据题干“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4000年,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和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以家族血缘继承取代禅让制,其确立标志是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终结禅让,开启“家天下”模式,D项正确;夏桀为夏朝末代君主,排除A项;周文王建立西周,时间晚于夏朝,与世袭制开始无关,排除B项;禹为禅让制最后一位首领,其子启才是世袭制开端,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可知,这是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D项正确;“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题干主要说明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商朝的刑罚比较严酷”对题干的理解过于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图示信息可知,年代尺中③处对应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于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西周,C项正确;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A项;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B项;盘庚迁殷是商朝中期事件,约公元前1300年,与③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据材料“东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可知,东周开始的标志是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D项正确;武王伐纣是西周建立的标志,与东周无关,排除A项;犬戎攻陷镐京直接导致西周灭亡,但东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周平王迁都洛邑,排除B项;“国人暴动”是西周中期的内乱,与朝代更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据题干“按照以前周朝的礼制,(卿大夫)季氏家只能用四横四纵的乐舞规模,他却调来鲁国公室的舞队,使用了周天子八横八纵的乐舞规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礼制规定卿大夫乐舞规模为四横四纵,而季氏却使用周天子八横八纵的乐舞规格,这违背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表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原本严格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A项正确;“诸侯争霸”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涉及诸侯间的战争或争霸,排除B项;“祭祀流程复杂”偏离主题,题干讨论的是乐舞规格,而非祭祀,排除C项;“周王室失去共主地位”表述不准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虽衰微,但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彻底失去地位发生在战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据题干“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可知,题干中晋国与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体现了通过和平方式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属于“民族交融”的范畴,C项正确;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变革主要指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的变化,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尊王攘夷”强调武力抵御外族,与“和戎”政策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13.(1) 骨耜 铁
(2)历史意义: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人类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人们的生活和食物有了保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现象: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3)类型:半地穴式。
认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
【详解】(1)①根据材料一“图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的生产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的生产工具是骨耜。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当时得到广泛应用。
②根据材料“图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得到使用。铁制农具比之前的石器、木器等更加坚固耐用,牛耕的运用也节省了人力,它们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于是,农作物、家畜、陶器与纺织品出现,人类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可知,农业产生让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不再单纯依靠采集获取食物;促进人类进入生产经济阶段,生产活动更加主动和系统;也让人们的生活和食物有了更稳定的保障。
现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获取食物;家畜饲养,体现人类对动物的驯化和利用,为生活提供更多资源;因为农业生产需要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照料农作物,所以促使人们从游牧或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加精细,适合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操作;陶器可以用来储存粮食、水等,方便农业生产和生活。所以,以下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3)类型:根据题干“半坡人主要居住的房屋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主要居住的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这种结构适合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认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原始社会的骨耜,到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人们生活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业工具的革新,像骨耜到铁制农具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4.(1)作用:强化部落联盟凝聚力;促进国家管理结构的形成;树立领袖权威,为早期国家奠定基础 奴隶制王朝:夏朝。
(2)统治措施:严格吏治,奖惩分明;对夏朝遗民采取宽容政策;宽厚治民,缓和矛盾。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3)政治制度:分封制。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诸侯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强化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可知,强化部落联盟凝聚力;“丰富了管理经验,刺激了国家管理结构的形成”可知,促进国家管理结构的形成;“大禹在各部落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可知,树立领袖权威,为早期国家奠定基础。
奴隶制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措施:根据材料“‘有功于民,勤力乃事(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就要‘大罚殛(诛,杀死)汝(你,你们)’”可知,严格吏治,奖惩分明;“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夏后氏的宗庙)”,并封其后人”可知,对夏朝遗民采取宽容政策;宽厚治民,缓和矛盾。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所以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3)政治制度和义务:根据材料“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君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这种政治制度叫做分封制。义务是向周王进献贡赋;诸侯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15.(1)重大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 的里程碑。技术:磨光和钻孔技术。
(2)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特点:城市规模大;社会的阶级分化明显;各地文化因素汇聚陶寺古城(中原);体现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出现早期国家的特征。
(3)尊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人文初祖)。因素:部落战争促进融合;政治联盟推动文化认同。
(4)主题名称: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等。
【详解】(1)重大意义:从材料一“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用火在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标志。
技术:观察材料一图片“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骨针细长且制作精细,旁还有圆形等形状的装饰品,能制作这样的物品需要磨光和钻孔技术,所以反映出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遗址:根据材料二“古城概况”中“古城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是陶寺古城遗址。
特点:从材料二表格信息分析,城市规模大体现在有内外两重城墙且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社会阶级分化明显从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丰富稀有且有殉葬现象,而小型墓葬数量多但无随葬品可以看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是因为墓葬内玉器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也是基于玉器来源的多元性;出现早期国家特征从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和高等级建筑可以推断。
(3)尊称:根据材料三“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及所学知识,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共同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因素:从材料三“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可知,部落战争促进了不同部落的融合,政治联盟推动了文化认同,进而促使华夏族形成。
主题名称:综合三则材料,分别涉及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用火、技术情况,早期古城(陶寺古城遗址)文明特征,以及华夏族形成等中华文明起源相关内容,所以主题名称可以围绕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等方面拟定,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凝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