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  )
A. 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 B. 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C. 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D. 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
2.19世纪中叶以来,闽江上游的茶叶生产使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是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当时( )
A. 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 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
C. 国人积极加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D.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
3.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4.对成都金沙文化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学者们有不同解读。有的认为图案透露古蜀人的宗教信仰状态,有的认为图案显示了古蜀人的时间观念,有的认为图案显示了古原始质朴的带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还有的强调金饰图案独特的形式美。这反映出(  )
A. 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B. 古蜀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史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研究视角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5.《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的甲骨320片,甲骨文中的“疒”,左边是“爿”,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病人出虚汗。胡厚宣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由此可知()
A. 中国古文字研究历史悠久 B. 研究视角影响史料价值
C. 传统医学起源于殷商时代 D. 疾病发生促成文字产生
6.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 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 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 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7.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 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
A. 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 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9.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
A. 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 B. 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 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 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10.如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  )
人物 言论
商鞅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
A. 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 B.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 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11.《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
A. 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 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 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 不断改进完善民生问题 B. 结束了封建帝制
C. 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 D. 践行了主权在民
13.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 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4.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5.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
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16.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认为,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 丰富文化旅游资源 B. 推动“九二共识”形成
C. 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 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18.(12分)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名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从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马可·波罗就是沿着陆路东来的,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既沿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又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边界的突破,将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转化成为主动的倡议与战略,使得边疆成为重要的节点与中心,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边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面临边疆自身的许多变化,但是无疑这也是中国边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朱金春《“一带一路”与中国边疆的重塑》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倡议“重塑”中国边疆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19.(12分)材料 吕振羽,在李达同志影响下,于30年代初,投身历史研究,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尚未建立。陶希圣等人断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共同规律可言,鼓吹中国历史特殊论,以反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吕振羽则先后出版两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史和奴隶社会史、封建社会史的著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学者宣扬中国社会历史是“静止”、“循环”和“退化”的,只有靠日本的武力征服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吕振羽发文回击,指出封建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是由国家政权、地理环境和人口增长以及战乱、民族迁徙等特殊条件所造成的,中国封建社会是螺旋式地前进。抗战胜利以后,为了回击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反动宣传,还中国境内各民族历史的本来面貌,合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团结,在付出大量精力进行民族问题调查和研究后,他出版了《中国民族简史》。
——摘编自卢钟锋《战士兼学者的光辉一生——纪念吕振羽同志百年诞辰》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吕振羽历史研究的价值。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振羽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原因。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1) 材料中荀悦认为“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3) 材料中,历代王朝都在吸取前朝教训,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2.D3.D4.D5.B6.B7.D8.A9.B10.B11.A12.C13.B14.A15.D16.D
17.(1)特点:隔离措施、方法、观念等比较落后;隔离观念起源早;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具有官民协同并进的特点;影响深远。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深入灾区救灾治病;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
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3)进步之处:防疫体系化、制度化;防控更加迅速、高效、精准化、科学化;民众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发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体系;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并严格落实“依法防疫治疫”不动摇。
18.(1)措施:唐朝统一西域:安西都护府府治移设龟兹(龟兹成为西域军政中心);安定的社会环境:设置专门机构保障贸易:推行屯戍政策。
(2)影响:两宋时期,西北各民族政权的长期并立,陆路缺乏安全保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蒙古西征和直接统治西北、中亚、西亚,陆路一度复兴。
地位: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内涵:边疆成为节点与中心;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19.(1)价值:坚持唯物史论对于中国历史的适用性,促进唯物史观的传播;批判“中国历史特殊论”和“中国历史停滞论”“大汉族主义”,有利于中国革命发展;发表的史学著作文章,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2)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时代需要;个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参考一:符合史实。说明:汉武帝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荀悦是东汉人,东汉未实行分封制。
参考二:符合史实。说明:秦汉以后,历朝均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偶有分封,但也和西周分封制有本质的不同。
参考三:不符合史实。说明: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酿成“八王之乱”;明初统治者封建藩王,导致“靖难之役”的叛乱。
(2)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看法:①在历史进程中,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值得后人吸取;②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④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