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B C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B C C D A
【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对星象观测的地理意义。根据“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活动当日为7月15日,属于北半球夏季,因此黄昏时段观测到的北斗七星斗柄应指向正南。故选C。
2.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对星象观测的地理意义。日落后1.5小时的傍晚时段,天空亮度适宜,既能避免残余天光对星光的干扰,又能让观测者清晰识别北斗七星的斗柄,从而满足核心观测需求。故选A。
3.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对星象观测的地理意义。从黄昏到子夜(间隔约5~6小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动态变化,核心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故选A。
4.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12:00,与109°E的经度差为11°,即可计算出109°E的地方时为11:16。满足其所在区间的为午时二刻(约11:15~11:30)。故选B。
5.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特点。北极星看似“不动”的核心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时,观测者随地球绕地轴转动,而北极星的位置与地轴指向几乎重合,因此其视位置在天空中几乎不变。故选B。
6.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周髀算经》中“太阳往返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的记载,可判断内衡和外衡对应回归线;再结合北极璇玑即为北极星的定位,可知外衡为南回归线、四衡为赤道、内衡为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知90° 87.5°=2.5°,26° 2.5°=23.5°。故选C。
7.本题考查太阳周日视运动。晷针指向北极星,晷盘与赤道平面平行。9月 8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26.5°N)的太阳方位轨迹为:东北日出→东南→正南(正午)→西南→西北日落。若观测时影子位于东北方向,说明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根据地方时可知最接近的是16:00。故选D。
8.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月8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逐渐向南移,日落方位由西北落逐渐变为正西落,再变为西南落。因此日落方位逐渐南移。故选C。
9.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根据材料,组成三清山山体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在地下缓慢冷却结晶形成。故选D。
10.本题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根据材料,三清山在岩浆冷凝形成花岗岩体后,随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花岗岩体出露地表,流水等外力作用在岩体裂隙发育基础上进一步侵蚀“雕琢”,形成千姿百态的微地貌。地震灾害多发会破坏巨蟒峰等微地貌景观。故选B。
11.本题考查世界板块分布及运动。根据材料,本次地震出现在太平洋西岸的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的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故选D。
12.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根据材料,堪察加半岛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的岛屿,与之相伴的宏观地形是海沟,而此次地震发生在勘察加半岛东岸的远海地带,板块俯冲形成海沟。故选B。
13.本题考查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可知,地震后两小时内海啸就会到达日本群岛北部,且海啸产生的浪高较高需要重点防范。故选C。
14.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根据图文材料,结合岩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鹅家坳组粉砂岩分布在岩层的最下方,沉积年代最老,随后依次为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故选C。
15.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地磷块岩沉积于白云岩体中,说明沉积环境为海洋环境;磷块岩厚度较厚,说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故选D。
16.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结合图文材料,①岩层部分出露地表,会遭受外力侵蚀。②岩层位于①岩层下方,说明②沉积早于①。③岩层为粘土岩,为碎屑岩类,属于陆相沉积。据图,②岩层下部形态与④处背斜起伏一致,上部则较为平缓,且其上覆的白云岩仍为海相沉积,说明②处磷块岩的沉积空间受④处背斜制约。④处先经挤压隆起形成背斜,之后②岩层才沉积于背斜之上。故选A。
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
17.(18分)
(1)(6分)变化特点:3月至夏至日(6月22 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11月,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每点2分)
(2)(6分)南极地区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利于太阳能发电;12月至次年2月(南极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秦岭站正午太阳高度较冬季更大,太阳辐射更强;此时段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发电时间长。(每点2分)
(3)(6分)纬度较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小,卫星发射需消耗更多燃料,增加发射成本;气候寒冷,多狂风,极端天气频繁,不利于发射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火箭发射;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不利于大型发射设备的运输和补给;紫外线辐射较强,会加速设备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增加防护成本与难度。(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8分)
(1)(6分)中更新世晚期,黄河切穿三门峡入海后,其冲积扇堆积物主要为黄河搬运的黄土高原泥沙,以黄色为主且颜色较均一;粒径较细;分选性较好。(每点2分)
(2)(6分)差异:黄河北岸冲积扇等厚度线更密集,南岸更稀疏。(2分)
原因:北岸受山地束缚,冲积物堆积在山前等厚度线更密集;(2分)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黄河主流向右偏转(朝南岸摆动),南岸以侵蚀为主、北岸以堆积为主;南岸地形相对平坦,河流流速减慢后泥沙更易扩散堆积,因此冲积扇在南岸扩展范围更大,等厚度线更稀疏。(2分)
(3)(6分)地势平坦,利于聚落的建设;(2分)冲积扇扇缘处,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分)河流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分)
19.(16分)
(1)(4分)泛大洋包围泛大陆;泛大陆地跨南北半球;泛大洋分布面积广;当时的特提斯洋位于泛大陆以东、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以西。(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6分)特提斯洋北部分布有东西走向的弧形俯冲带;(2分)特提斯洋的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劳亚大陆板块及华北陆块之下;(2分)带动特提斯洋中诸多陆块向北移动。(2分)
(3)(6分)古生代晚期,贵州所在的扬子陆块位于赤道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原始森林繁茂,成煤的物质来源丰富;(2分)扬子陆块受海洋包围,滨海沼泽地势低平,植物残体的沉积环境优越;(2分)古生代晚期,扬子陆块向北移动,板块运动频繁,地壳沉降或沉积环境变化利于将植物残体快速掩埋至地下,抑制有机物分解。(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