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八校教联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八校教联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0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2025年10月29日15: 45--17: 00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地区势力集团持续崛起;夏、商和西周王朝时期,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逐步完善,冶金术等手工业工艺技术提高,中原地区逐渐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知()
A.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 B.中华文明呈现中原核心格局
C.各地区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D.中原地区积极吸纳其他文明
2、下图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与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300—4600年)出土的彩陶图饰,两者的图案风格与寓意极为相似。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手工业技术先进 B.远古先民审美观念形成
C.跨区域文化交流互鉴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3、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
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4、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5、《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为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族已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6、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力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
C.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 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到:“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他是在肯定秦朝()
A.实行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B.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进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
8、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9、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两汉的很多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建立了廉政文化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有利于社会教化
10、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集中表现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西汉中后期 B.东汉中后期 C.唐朝中后期 D.明朝中后期
11、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B.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C.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D.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12、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
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3、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 B.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 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
14、《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炀帝……名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由此可见,隋朝()
A.长途贸易开始逐渐兴起 B.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贸易发展
C.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D.交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交流
15、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后江淮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一起置酒庆贺。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到南方 B.安史之乱阻隔南北交通
C.国家对南方财赋较为依赖 D.奢靡之风致使唐朝衰亡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 (部分)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故城 铁2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6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西平乐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秦以牛田,水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
“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
————《管子·乘马》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评析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政府组织移民徙于敦煌,早于敦煌郡的设置。早在浑邪王降汉次年,西汉政府就已派遣刑徒屯田戍边于敦煌界渥洼池附近。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移民河西并进行开发活动。元鼎六年(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此后移民徙边敦煌郡成为西汉政府的持续性政策。
————摘编自魏迎春、郑炳林《西汉敦煌郡移民问题再探————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材料二 唐朝对西域屯田采取“军民兼顾”的政策措施,当时唐军屯驻的大基地主要为安西四镇和北庭三军,其驻军皆为由内地进入西域之汉兵,他们是唐朝统治西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力量。在军屯取得重大成就时,民屯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大量官员携属官、家眷赴西域上任,推动了西域的发展建设。此外,内地的汉族民众以和亲、文人出塞、僧人求法等不同形式移民西域。
————摘编自杨严争、王宗磊《唐代内地移民对西域社会及文化的积极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政府组织移民敦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移民敦煌相比,唐朝移民西域的不同之处。(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
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徙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9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秦汉历史被后人当作一个整体;具体体现在对于秦朝的典章制度,汉朝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汉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是因为汉朝的社会和文化能融合前朝遗产,兼容并包的同时,随着新问题不断涌现,汉朝政策不断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建立了显赫功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以“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为题,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论证,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0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中华文明起源如‘满天星斗’,后中原地区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中心格局(“满天星斗”),但中原地区通过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核心,体现出以中原为中心的文明发展格局,B项正确;题干强调中华文明起源多源,并未单独突出长江流域的核心作用,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各地区文化认同的形成信息,重点在制度和技术的区域领先,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中原地区主动吸纳其他文明的主动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处于不同区域,两者出土的彩陶图案风格与寓意极为相似,这很可能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C项正确;技术先进与否更多体现在制作工艺、工具使用等方面,而题干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A项;虽然彩陶图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远古先民的审美观念,但两者图案风格与寓意极为相似更强调的是不同区域间文化的联系,排除B项;经济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方面,彩陶图案风格相似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 C项。
3、答案: B,解析:据材料“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有血缘关系”“诸侯……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可知,西周时期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着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样更有利于中央政令与文化的传递与覆盖,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故选B项;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地缘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与西周时期不符,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 C项。
5、答案:C,由材料“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故选C项。华夏族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逐渐形成,“开始”说法欠妥,排除A项;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与阶级关系无关,排除D项。
6、答案:D,据材料“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促进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加强了秦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皆由皇帝来任命,不能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公天下是指实行郡县制,并非皇帝制度,排除A项;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进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公天下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 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后,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人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楚怀王之孙先后被立为王。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势力仍然影响巨大,故选A项。
9、答案:D,解析:D项正确:据材料“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可知察举制所提倡的孝顺廉洁,对当时社会教化起到一定的影响。A项与史实不符:据所学,察举制后期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的选人权,“打破了门第限制”不符合史实。B项过于绝对:察举制对廉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达到在全社会建立廉政文化的程度。C项逻辑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缓和社会矛盾。
10、答案:B,解析:据本题现象可知:该时期皇帝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依靠宦官铲除外戚,造成宦官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循环出现,比较集中出现在东汉中后期,B项符合题意。西汉中后期出现外戚王莽夺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出现,排除A项;唐朝后期主要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现象,排除C项;明朝后期仅出现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而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C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A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D项。故选 C项。
12、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侨郡、左郡的设置是为了招抚流民,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中的流民并不是少数民族,排除B项;侨郡、左郡的设置是在南方,排除C项;材料中的侨郡、左郡的设置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拥有大量土地,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他们经营的田庄招徕并隐瞒了大量南迁农户,因而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数增加甚少,这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所致,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户口增加甚少而不是基层治理,也没有体现“效率不足”,排除A项;东晋、南朝时社会相对安定,而且,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空前浩劫”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沉重的赋役,更没有涉及人民流亡,排除D项。故选
B项。
14、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通济渠的开通,隋代有了发展公家漕运、私人商旅的船只往来不断,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等活动,D项正确;长途贸易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并非隋朝开始逐渐兴起,排除A项;题干中只是提及了公家运漕和私行商旅的情况,不能得出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贸易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济渠修建后对运输和贸易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出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排除C项。故选 D项。
15、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吾父子得生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漕运和粮食对长安君臣的重要性,说明国家对南方财赋较为依赖,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763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结束,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材料未体现奢靡之风致使唐朝衰亡,排除D项。故选 C项。
16. (14分)
(1)表现: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铁范和冶铁遗址,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8分)
(2)史料价值: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6分)
17.(14分)
(1)特点:起步早;与军事胜利同步;规模大;具有持续性;以政府组织为主。(6分,任答三点)
原因:边疆局势稳定;巩固河西走廊统治的需要;开发边疆;增强国防实力。(4分,任答两点)
(2)不同之处:移民主体更多元(军民兼顾,包含官员、和亲人员、僧人等);移民目的除开发外,更注重巩固对西域的直接统治;移民与文化交流结合更紧密。(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15分)
(1)特点:强调君主权威;渗透儒家伦理;犯罪惩戒与制度引导结合;继承前朝并有所发展;加大盗劫官财的惩处力度。(6分,任答三点)
(2)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北魏初期吏治腐败,掠夺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适应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前朝立法奠定了基础;统治者积极推动,支持改革。(9分,一点两分,任答四点得满分)
19.【答案】
题目: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2分)
汉朝在政治上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典章制度。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汉朝初期基本沿用。三公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事和监察等事务,这种制度的沿用体现了汉朝对秦朝中央官制的继承。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朝在地方上也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这是对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继承,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内朝。内朝由皇帝亲信组成,他们参与决策,而原来的三公九卿等官员构成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这种内外朝制度的设立,是对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创新发展,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汉朝在地方上还实行了封国制,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国。虽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七国之乱,但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汉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探索。(4分)
汉朝在文化上继承了秦朝的一些成果。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汉朝在文字上继续发展,隶书逐渐流行起来。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种文字的传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文化领域,汉朝有很多创新之处。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这是汉朝在文化政策上的重大创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外,汉朝的文化艺术也有创新发展,如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史学体例上是一种创新,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分)
综上所述,汉朝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既能善于继承秦朝的成果,又能勇于创新,从而建立了显赫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朝代。(2分)
【解析】面对小论文类型的题目,要分为题目、论证、总结升华三个部分来写。确定题目时要仔细审题,看是设问中给出明确题目还是让自拟题目;论证部分按照“史实一论证”的格式,先写史实再写自己的论证,如此写四组到五组;最后的总结升华,在回归题目的同时上升到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