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素养形成第一次能力训练
初三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约146.5米,基底每边长230多米,用石200多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这一工程的修建得益于( )
A. 统治者胡夫很富有 B. 建筑技术比较先进
C. 古埃及的辽阔疆域 D.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2.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 楔形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A. 扩展性 B. 发展性 C. 开放性 D. 多样性
3. 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的古代两河流域国家,先后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埃什鲁那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等法典。这些法典的颁布表明( )
A. 古代国家治理能力完善 B. 社会矛盾缓和了
C. 人类法制传统渊源流长 D. 惩罚力度加大了
4. “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底层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材料说明佛教的产生( )
A. 适应了社会需求 B. 肯定了种姓制度
C. 推翻了婆罗门教 D. 解放了底层群众
5. 下面是花花同学制作的读书卡,横线部分应该填写( )
特点1: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小 特点2: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特点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民族众多、农业先进 B. 军事强大、中央集权
C. 小国寡民、政治民主 D. 法治完备、注重扩张
6. 罗马国王最初拥有帝权,咨询委员会和民众大会对国王的约束力有限。后来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国王的帝权就转到了两名执政官手中,而平民们有权选择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据此可知罗马( )
A. 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 B. 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
C. 元老院掌握最终实权 D. 政治制度有一定的民主
7. 下图是分散在南欧、中亚和西亚不同地区的神庙遗址,很多都体现了希腊式建筑风格。与这种现象出现关系密切的事件应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罗马帝国扩张 C. 东西方的交流 D. 建筑学的进步
8.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关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儒略历是屋大维命令编制的新历法
B. 《掷铁饼者》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
C.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
D. 罗马共和国构建了完整的法学系统
9. 教皇于公元800年在罗马为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因此被称为“查理曼帝国”。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 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武装 B. 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 王权与教权实现了结合 D. 推动了权利与义务关系平衡
九年级(1)班同学绘制了西欧庄园平面图,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观察示意图,西欧庄园具有( )
A. 森严的等级制度 B. 复杂的人员构成 C. 完善的司法程序 D. 封闭的经济体系
11. 从庄园的布局看,维系整个庄园的精神纽带是( )
A. 宗教 B. 庄园法庭 C. 血缘 D. 政治制度
12. 10世纪时,西北欧的毛纺业城市和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都出现了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 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B. 摆脱束缚享有司法特权
C. 保障了城市居民利益 D. 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3. 《罗马民法大全》记载:“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讼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这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 )
A. 倡导公开公正 B. 关注人身安全 C. 重视物权保护 D. 推动社会改革
14. 行会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同行业者建立的一种组织。如图是当时部分行会的徽章。这些徽章可以佐证当时( )
A. 自治城市走向联合 B. 手工行业类别多样 C. 封君封臣等级森严 D. 封建势力急剧衰落
15.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即“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大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在我们的学习体系中,这一“黑暗时代”始于( )
A. 拜占庭帝国的崛起 B. 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C.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多元文明·熠熠生辉。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认识世界文明,探寻共生基因
【项目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挖掘古代文明特点,以文化人,以史育人。
【项目任务】聚焦主题,制作项目学习任务单,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
项目学习任务
《汉谟拉比法典》主要内容总结 《十二铜表法》主要内容总结
我的整理 序言:汉谟拉比自称是“巴比伦的太阳”,列举和颂扬了自己的功绩。 正文:涵盖民事、刑事等领域,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将司法程序、财产权、私犯、公法、宗教法等用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了明确的文字依据”;其次是对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还对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的职能权力作了一定程度的规范。
我的认识 问题1: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两个古代文明各自的特色。
我找到了 人物介绍 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一些处于困顿之中的人时,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艺术鉴赏 《掷铁饼者》 先贤智慧 “无知的善良只有善的外衣,却缺少良的内核。无知即无德,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苏格拉底 建筑展示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我学到了 重大贡献: 历史价值: 核心主张: 建筑风格:
问题2:请你依据材料,按要求填写上面空白处的内容。
17. 与民更始·制度鼎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政府运作表明了正式的政治原则,如透明与责任,现在这些政治原则已被承认是好政府的特征。雅典政府的运作还表明了不那么正式但却为人熟知的管理原则,包括对当地司法权的尊重、职务轮换、权威位置的轮流承担。这些标准的实践和原则,在雅典政府全系统的各个层面上都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美】约西亚·奥伯《民主与知识:古典雅典的创新与学习》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从国王至大小贵族、骑士,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依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层层分封。封君需保护、帮助、尊重封臣及其家人和财产。封臣要对封君效忠、服从,服兵役并缴纳“帮助金”,由此形成以领主附庸关系为主导的“封建制度”。若领主未尽保护之责或侵犯附庸权利,附庸原则上可拒绝履行义务甚至解除关系。附庸对隔层领主是独立的,且附庸可同时为多个领主的附庸,这种复杂分封使附庸在领主侵权时有向更强领主申诉的可能,领主与附庸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摘编自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
材料三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古代)雅典政府有哪些标准的实践和原则?
(2)依据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
18. 东征西讨·兼容并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现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代的返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恩格斯
材料三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观察材料一中地图,描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范围。
(2)依据材料二说明拜占庭帝国在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
(3)阅读材料三,分析唐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4)总结上述帝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
19. 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处于世界的不同角落的古代文明,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篇章。
【奠基·古文明】
【裂变·新因素】
交流·大历史】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开始东征
公元前2世纪 丝绸之路开辟
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公元7世纪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公元13世纪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
1405-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任选下图中三例古代文明写出其对人类社会的代表性贡献,并分析这些古代文明发端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2)依据图片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下图中两种“新文明”新在何处?
(3)请从下表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素养形成第一次能力训练
初三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11题答案】
【答案】10. D 11. 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题答案】
【答案】问题1:
古代两河流域:崇尚君权神授;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家庭奴隶制是一大特色;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古罗马:实行成文法;注重对政治权力的分割制衡;主张程序正义;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权益。
问题2:
重大贡献:创立了佛教;
历史价值:体现了古希腊崇尚运动、健康社会风尚;
核心主张:美德需要通过知识获得;
建筑风格:吸收了希腊建筑特点,并有所创新。
【17题答案】
【答案】(1)实践和原则:公职人员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每一名公民都应有参政的机会;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2)特点:以土地的分封为纽带;权利、义务明确;等级严明;有契约性;附庸对隔层领主是独立的;附庸可同时为多个领主的附庸;封君与封臣相互制约。
(3)理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使得统一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
【18题答案】
【答案】(1)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2)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创立并完善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给其他地区或国家提供了参考;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商人、学者和宗教使者,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元素,也将唐朝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多彩的文学艺术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素材。
(4)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地区文化。
【19题答案】
【答案】(1)贡献:
古埃及:太阳历、象形文字等;
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
古代印度:佛教、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古代中国:甲骨文、青铜器等。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种植。
(2)城市:有自治权;市民是自由人;政府鼓励发展私营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当地的经济中心;孕育了新生的资产阶级。
大学:享有免赋税特权;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自主设置课程内容。
(3)示例
论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论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起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公元前2世纪,汉朝郎官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朝时期,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往来,也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传播到亚非各国,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可见,不同文明交流、借鉴、融合,共同绘就人类历史的宏伟画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