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
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历史。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竹书纪年》载:舜“囚尧于平阳”,迫其退位;禹“流放舜至苍梧”,致其“客死”。《史记》则称“尧以德禅舜,舜以功禅禹”。这表明
A.史料记载一般皆真实可信 B.历史记载受主观因素影响
C.远古史实已无法准确考证 D.越早的记载越接近于真相
2.据《周礼》载,西周设“司市”掌管市场的政令和刑罚,以“质人”监管度量契约,分时段设市且禁售不合格商品,在灾年免“市税”。这反映出西周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态度是
A.规范管理促进有序发展 B.严格抑制商业扩张
C.部分放松工商食官制度 D.鼓励商业自由发展
3.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克解释王朝更替的必然性,为政权更迭提供天命依据;主张顺天应时,强调顺应天道以维持秩序。据此可知,邹衍
A.否定了传统天命观的合理性 B.主张以法治强化君主权威
C.试图阐释自然与社会的联系 D.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4.秦朝建立后,迁内地民众至北方边境戍边垦荒,徙六国豪强、富商至关中后进行监管,将罪犯发配至岭南地区服劳役。这些举措
A.催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B.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旨在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5.公元前92年,汉武帝下密令诛杀丞相公孙贺父子,并决定所有奏章不再经丞相府,而是直接送交宫中,由一个名为“尚书”的机构处理。这一事件
A.标志尚书台正式成为中枢机构
B.表明武帝坚持废除丞相制度
C.体现内朝逐步取代外朝的趋势
D.扩大了国家行政中枢的权力
6.《十六国春秋》《晋书》《魏书》《周书》等文献记载了十六国、北朝君主自诩炎黄苗裔之事。其中,慕容氏号称“帝轩辕氏苗裔”,宇文氏号称“炎帝神农氏之后”。这些做法
A.意在借助华夏正统强化统治 B.旨在加强本族群内部团结
C.表明血缘认同取代文化认同 D.反映民族交融趋势的出现
7.唐代在南北朝丝路的基础上,“疏通中断路段”,“新辟天山北路”,并于漠北增设“参天可汗道”。经南北向线路扩展,最终构建起陆上丝绸之路的北、中、南三大干线,进一步完善了跨区域交通网络。此举
A.以落实“华夷一体”为目的 B.旨在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C.强化中央对西域全面管控 D.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8.图1所示为宋代北方与南方诗人占比。据此可知,宋代
A.北方文学创作已式微 B.南方科举取士人数更多
C.文化与经济重心重合 D.地域环境影响文学发展
9.窝阔台即位后,蒙古政权广置驿站以通四方。忽必烈时期,颁布《立站赤条例》,设通政院统一管理驿务,又于江南增置水站。至是,驿路网络绵延伸展,覆盖中书省及各行省,形成陆驿与水站相济的驿传体系。驿传体系的完善
A.主要服务于边疆军事防御 B.有助于强化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有效保障元朝的长治久安 D.标志着行政管理制度业已成熟
10.作为印刷中心,苏州的技术水准反映了当时全国最高水平。清代,苏州彩色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饭版技术(即分色雕刻)与多色套印结合,使画面更为精细。这说明
A.印刷技术进步依赖官方扶持 B.苏州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C.工场手工业生产实现专业化 D.区域手工业优势助推技术提升
11.公元前280年左右,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立世界首个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它包含天文学院、医学院等多种学院及图书馆、动植物园,运作至5世纪,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吸引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学者。这体现了
A.托勒密王朝重视学术文化发展 B.古代学术呈现多领域整合特征
C.埃及引领地中海区域文化发展 D.学者群体促进了文化中心形成
12.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老兵维克托尔退役后从事武装生意致富。他在去世前捐献8000塞斯退斯,用来建造元首纪念碑。这一行为
A.体现老兵对元首权威的认同 B.反映退役老兵经商较普遍
C.说明罗马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D.缘于元首对老兵特殊优待
13.图2所示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大致分布,形成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室权威增强 B.教会影响削弱
C.城市经济发展 D.科学革命兴起
14.16世纪德国作家希罗尼穆斯·沃尔夫将东罗马帝国命名为拜占庭帝国。但拜占庭人在思想、语言及文字上,均自认是正宗罗马人。这种差异
A.体现了罗马文化的延续性 B.反映历史认知受视角和立场的影响
C.说明命名基于文化归属感 D.充分凸显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正统性
15.1557年,法国“昂赞煤矿公司”开设,该公司共有四千多工人。此时,著名的勒克勒佐工厂和阿尔萨斯炼铁厂已初步采用了机械化的生产方法。这些公司或工厂
A.完全采用手工的劳动方式 B.展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C.推动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 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的限制
16.18世纪的白奴贸易中,白人奴隶多出自波兰、乌克兰、俄国等地,贩卖白奴者多为阿拉伯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欧洲殖民扩张引发人口贩卖 B.阿拉伯奴隶制传统根深蒂固
C.东欧局势动荡而且贸易活跃 D.东欧经济落后导致人口外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约公元前1200年,阿兹特克人自北方迁徙至墨西哥谷地,以“鹰立仙人掌”为神圣图腾,构建部落聚落。他们培育高产玉米品种,发明“太阳历”指导农时,祭祀雨神、玉米神等自然神灵,认为部落存续依赖神灵庇佑。部落内部以氏族为单位,共同耕作土地。
————摘编自[美]约翰·史密斯《阿兹特克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材料二 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联合周边城邦形成军事联盟。社会划分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等阶层,贵族垄断军政权力。阿兹特克青铜铸造与羽毛镶嵌工艺精湛,太阳金字塔等神庙建筑群规模宏大,祭司依据“阿兹特克历法”主持祭祀与教育,城邦贸易以可可豆为货币。
————摘编自[美]芭芭拉·A.萨默维尔《阿兹特克帝国》
材料三 1519年,科尔蒂斯率西班牙殖民者抵达,阿兹特克君主蒙特祖玛二世起初以“白神”相待。1521年,殖民者攻陷特诺奇蒂特兰,焚毁神庙与象形文字典籍,强制推行天主教。但阿兹特克的玉米种植技术传入欧洲,部分民俗如亡灵节习俗经文化融合后留存至今。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伯丹《“世界”之战: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往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古时期阿兹特克社会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阿兹特克文明发展的表现。(8分)
(3)结合三则材料,以“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衰与传承”为主题,自拟标题,撰写一段解说词。(9分)(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联系材料,逻辑严谨,字数在250字左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所示是某高中历史教辅资料中明清部分的目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66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96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01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07
图3
————摘编自张文英主编《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材解读及教学案例》
根据材料,对目录进行修改、完善。请增加一个条目,或者减少一个条目,或调整一个条目,或移动一个条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增加、减少、调整或移动的主要依据。(要求:条目主题清晰,说明部分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战国末期,李冰任蜀郡守时,主持营筑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进水口、飞沙堰溢洪道组成,借助地形而达到“水旱从人”的效果,灌溉成都平原万亩农田,使蜀地号为“天府之国”,其“因势利导”之治水理念为后世遵循。
————摘编自《史记·河渠书》、谭徐明《都江堰史》等
材料二 两汉时期,政府多次组织修缮都江堰。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东汉明帝时期,任用官员整治河道,工程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技术原则,逐渐形成了“岁修”的制度,以保障灌溉区持续扩展。唐宋时期,都江堰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唐代设“堰官”专司维护,制定“均水法”保障用水公平;宋代将“岁修”物料纳入官办,采用石砌堤岸加固工程,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并兼顾漕运与城市供水。
————摘编自《汉书·地理志》《新唐书·食货志》《宋史·河渠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战国、两汉和唐宋时期都江堰的创建及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江堰工程的贡献。(9分)
四川省 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联合测评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竹书纪年》与《史记》对尧、舜、禹权力传承的记载存在明显差异。《史记》受儒家“禅让”史观影响,体现道德传承;《竹书纪年》的记载体现政治斗争中权谋与人性的影响,这反映出历史记载会受作者立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影响,B项正确;史料记载未必都真实可信,排除A项;“无法考证”表述绝对,材料未否定考证的可能性,排除C项;史料真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记载时代的早晚,对此须综合判断,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史料明确显示西周通过设立司市、质人等职,从交易规范、质量监管、时段划分到灾年免税政策等,构建了系统的市场管理制度,体现西周政府规范管理商品经济以促使其有序发展的态度,A项正确;史料未体现抑制商业,反而显示了保障交易规范的措施,排除B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核心制度,为官府服务,材料未涉及对这一制度的放松,排除C项;西周政府对商品经济有诸多管理和限制,商业由官府垄断,并未被鼓励自由发展,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提及邹衍以阴阳五行阐释宇宙规律,体现出其试图构建自然与社会的关联,C项正确;邹衍为政权更迭“提供天命依据”,并未否定传统天命观,排除A项;“以法治强化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与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不符,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邹衍思想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且“五德终始说”服务于政权更迭,而不仅仅维护某一阶层,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秦朝“迁民戍边”可巩固边防、开发边疆,“徙豪强、富商至关中”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控制,“发配罪犯至岭南”可拓展统治范围,这些举措均围绕国家治理与政权巩固展开,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分化,排除B项;该政策旨在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丞相府代表外朝,尚书属内朝(即皇帝近臣)。奏章绕开外朝,转交内朝处理,意味着内朝权力上升、外朝职权被侵蚀,体现内朝逐步取代外朝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尚书台正式成为中枢机构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制度成果,汉武帝时期尚书仅是皇帝身边处理文书的近臣机构,尚未形成“台”制,更未正式确立中枢地位,排除A项;汉武帝仅通过转移奏章处理权来削弱相权,并未“废除丞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发展,当时国家行政中枢的权力并没有扩大,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少数民族君主自诩炎黄苗裔,本质是借助华夏文明的历史正统性,消解汉人对“异族统治”的抵触,争取政治认同以强化统治合法性,A项正确;“炎黄苗裔”的称号指向“华夏族群”,其目的是拉拢华夏士民,而非“加强本族群内部团结”,排除B项;材料中君主借用华夏血缘符号,本质是通过攀附炎黄彰显与华夏文明的渊源,从而强化统治,而非以血缘认同取代文化认同,排除C项;民族交融趋势在十六国之前就已出现,材料中的做法是民族交融深化的表现,而非这一趋势出现的表现,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功能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唐代通过疏通、新辟、增设线路完善丝路网络,为中
外商品贸易、文化传播提供更便利的条件,D项符合丝路发展的历史逻辑,是该举措的主要作用,故选D项;材料与唐朝实施的“华夷一体”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交通网络扩展而非军事防御,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交通线路的完善,未提及管控机制的强化,C项属于偷换概念,排除。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已逐渐完成南移,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人阶层向南方聚集,推动诗坛重心南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代北方文学创作已式微,排除A项;科举取士人数与诗人的地域占比有一定关联,但二者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宋代南北诗人占比悬殊的主因,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元代驿路网络覆盖各行省,有助于强化中央与地方的联系,B项正确;题中材料未提及驿传体系“主要服务于边疆军事防御”,且驿路覆盖“中书省及各行省”,并不以边疆军事为核心指向,排除A项;C项“有效保障”夸大了驿站的作用,排除;元代行政制度还包括行省、选官、财税等多方面,D项表述不合理,排除。
10.【答案】D
【解析】苏州作为印刷中心,具备区域手工业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为饾版技术与多色套印的结合及精细化发展提供了支撑,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官方扶持”,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苏州是全国文化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工场的生产,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托勒密王朝作为政权主体,建立了涵盖各种学院、图书馆等完善设施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使其成为地中海文化中心并吸引顶尖学者,这体现了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视,A项正确;B项未体现材料的主旨,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仅体现了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学术发展,并不能体现埃及引领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侧重体现博物馆的优质资源吸引学者,而非学者促进文化中心形成,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是罗马老兵维克托尔退役后通过经商致富,并主动捐献财物修建元首纪念碑,这一行为体现老兵对元首权威的认同,A项正确;B项“经商较普遍”仅以维克托尔个人的案例为依据,信度不足,排除;材料未提及罗马政府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元首对老兵特殊优待,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意大利作为拜占庭文化、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化的交汇点,古典文化积淀深厚,且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商业繁荣为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人才需求,故选C项;当时意大利多城市共和国,王权薄弱,而部分王权较为强势的地区大学反而较少,排除A项;教会对大学的支持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科学革命兴起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B项既对应了德国作家基于外部的政治、地理视角和立场将东罗马与古典罗马割裂,以首都“拜占庭”命名,也对应了东罗马人(内部)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罗马的继承,因此,B项正确;A项无法解释“拜占庭”这一外部命名,排除;命名者为德国作家,其认知恰好淡化了对罗马文化的归属感,排除C项;沃尔夫以“拜占庭”命名东罗马帝国,削弱了其与罗马正统的关联,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当中,“四千多工人”体现雇佣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要素,“初步机械化生产”则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对技术的改进,二者共同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明确提到工厂“初步采用了机械化的生产方法”,排除A项;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排除C项;“摆脱”表述绝对,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东欧局势动荡解释了当地人口易被掳掠为奴的背景,贸易活跃则是开展跨区域奴隶贸易的条件,C项正确;A项中欧洲殖民扩张与材料“贩卖白奴者多为阿拉伯人”不符,排除;“阿拉伯奴隶制传统”只能解释贩卖行为的潜在动机,无法说明为何奴隶多来自东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状况与这种贸易的关联,排除D项。
17.【答案】(1)特征:①以图腾凝聚部落;②信奉多种自然神;③处于氏族部落阶段;④以定居农业为生。(每点2分,共8分)
(2)表现:①建立城邦军事联盟;②形成等级社会结构;③手工业技艺发达;④宗教与历法、教育相结合/祭司阶层垄断祭祀和教育;⑤城市建筑宏伟;⑥出现商业货币。(每点2分,共8分,任答四点即可)
(3)示例一(9分)
解说词:
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衰及启示
阿兹特克文明是美洲原生文明的代表。上古迁徙时期,图腾信仰与农耕历法奠定其文明基石。中世纪城邦时代,联盟政治和精湛工艺等因素将其推向鼎盛。新航路开辟后,殖民冲击使阿兹特克的神庙、典籍遭到毁坏,信仰体系受到压制,但其玉米种植技术跨越山海、影响世界,其民俗传统在文化融合中得到延续。
阿兹特克文化见证了美洲原生文明的独立发展,也体现了其在文明碰撞中传承的韧性,更见证了西欧殖民者的血腥残暴,可以给后人警醒与启示。
示例二(9分)
解说词:
阿兹特克文明之殇
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衰,是美洲原生文明的一曲悲怆挽歌。公元前1200年左右,阿兹特克人以图腾凝聚族群,培育出自己的农业、宗教、社会文明,在氏族共耕的基础上筑牢文明根基,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14世纪初,该文明步入鼎盛,城邦联盟掌控一方,等级社会与青铜、羽毛等方面的精湛工艺相得益彰,太阳金字塔与完善历法更是彰显了其精神与科技的高度。
然而,随着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这份辉煌被打破。从误认殖民者为“白神”到1521 年都城沦陷,神庙被毁、典籍付之一炬、殖民者强制推行天主教,盛极一时的文明遭遇重创。
所幸,玉米种植与亡灵节等民俗依靠民族的坚韧与顽强而留存下来,成为这场“文明之殇”中不灭的文化符号和印记。期待未来的某一天,阿兹特克文明的面貌得到更多的展示。
示例三(9分)
解说词:
阿兹特克文明毁灭带来的警示
阿兹特克文明曾是美洲大陆的璀璨明珠。约公元前1200年,其先民以“鹰立仙人掌”为图腾扎根墨西哥谷地,培育玉米、创制“太阳历”,奠定农耕文明根基;14世纪初,特诺奇蒂特兰城崛起,城邦联盟、精湛工艺与宏伟神庙昭示着文明的鼎盛。然而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到来,蒙特祖玛二世的误判为灾难埋下伏笔,1521年都城陷落,神庙被毁、典籍付之一炬,天主教强制推行,千年文明遭遇重创。
这场毁灭留下了深刻教训:第一,文明的封闭性易造成脆弱性,阿兹特克与旧大陆长期隔绝,面对殖民扩张缺乏应对能力;第二,殖民扩张的掠夺性是对文明存续的巨大威胁,文化霸权对原生文明的破坏尤为致命;第三,文明的韧性在于核心基因的传承————玉米种植技术外传、亡灵节习俗留存,证明优秀的文化元素终将得到延续。
阿兹特克文明的毁灭警示后世:唯有开放包容且坚守核心价值,方能抵御冲击、生生不息。
【评分说明】
评分等级 主题 论证
第一等 (6~9分) 主题清晰,解说词围绕主题展开,2分 解说词能够结合阿兹特克文明的多个角度展开,史实充分,论据有力,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行文流畅且能够画龙点晴,7分
第二等 (3~5分) 主题基本清晰,解说词基本围绕主题展开,略有跑题的,1分 解说词基本能够结合阿兹特克文明的部分角度展开,史实较充分,论据较有力,逻辑较严密,层次较清楚,行文较流畅,有个别史实错误,4分
第三等 (0~2分) 主题不清晰,解说词不能围绕主题展开,0分 解说词不能够结合阿兹特克文明展开,角度单一,论据不充分,逻辑不严密,层次不清楚,行文不流畅,有多处史实错误,2分
18.【答案】示例一
修改:增加“明朝的社会经济”一目。(2分)
说明:明朝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其经济发展承前启后,既延续了宋元以来的经济形态,又有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增设此目可填补教材中古代经济史的关键环节,帮助学生感受从先秦到明清的完整经济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演变逻辑。(2分)
明朝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深度关联。如郑和下西洋依托官方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影响民间商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市民文化兴起。(2分)
这一部分的知识,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政治史为主”的单一视角,学会从经济层面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唯物史观思维方式。(2分)
明朝的经济问题如农业商品化、区域经济差异、对外贸易政策与当代经济议题存在隐性关联。学习这些内容可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看待现实,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提升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2分)
总之,增加“明朝的社会经济”一目,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鉴往知来,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2分)
示例二
修改:增加“明朝的民族关系”一目。(2分)
说明:明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民族互动涵盖蒙古族、女真族、藏族等多个族群,既有军事对峙,如明朝与北方蒙古政权的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如茶马互市、册封藏族和蒙古族首领。增设此目可衔接宋元、承接清代,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完整历史,避免民族史认知的碎片化。(3分)
明朝的民族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其既包含防御性的长城修筑,也有包容性的土司制度,这些实践反映了“民族关系受时代背景、国家治理需求影响”的历史规律。分析这些案例,能引导学生摒弃单一的“冲突叙事”,认识到“和平交往是主流、共同发展是趋势”,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分)
明朝民族交往中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如“改土归流”中肯定土司制度对边疆稳定的作用、“文明互鉴的实践”如各民族工艺和习俗的交融,与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存在联系。学习此目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民族政策的历史根基,增强对国家民族治理的认同感。(2分)
总之,以上做法可以补全古代民族关系史脉络,弘扬唯物史观与正确民族观,亦可衔接历史与现实,意义丰富。(2分)
示例三
修改: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目调整到本单元的最后。(2分)
说明:由于此前的教材内容如明朝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多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聚焦某一阶段的政治实践、经济活动或民族互动。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民族交往、国家治理实践的总结性主题,将其置于最后,可依托前文具体史实,帮助学生从零散案例中提炼共性规律,形成对国家发展脉络的宏观认知,避免“先有结论再找依据”的逻辑颠倒。(3分)
而且,前面分述的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民族政策等,是构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要素。将总结性主题放在最后,能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各历史阶段对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构建起“要素——关联——整体”的完整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的碎片化。(3分)
全书最后聚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可集中升华历史意义。让学生在梳理完各朝代实践后,明确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统一”的历史渊源,强化对国家治理逻辑的理解,使历史学习从“了解过去”自然过渡到“认同当下”,提升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2分)
综上,以上调整契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递进,有利于强化知识体系的整合性,突出历史学习的现实指向,意义深远。(2分)
【评分说明】
评分等级 主题 论证 总结
第一等 (9~12分) 条目主题清晰,说明围绕主题展开,2分 能够结合明清时期之前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结合明清时期各个领域的史实,对主题进行分析概括,逻辑严谨,论据准确有力,8分 有紧扣主题的总结,深度上有提升,照应主题,前后一贯,首尾一致,2分
第二等 (4~8分) 条目主题大致清晰,说明基本围绕主题展开,1分 基本能够结合明清时期之前的历史知识,基本能够结合明清时期各个领域的史实,基本能对主题进行分析概括,逻辑较严谨,论据较有力,6分 总结仅仅是重复标题,缺乏深度提升,与主题不太契合的,1分
第三等 (0~3分) 条目主题不清晰,说明脱离主题展开,0分 不能结合明清时期之前的历史知识,不能结合明清时期的各个领域的史实,没有对主题进行分析概括,逻辑不严谨,论据无力,3分 无总结也无升华,或者总结升华部分与题意无关,0分
19.【答案】(1)创建及发展状况:①战国:初创系统工程,凸显因势利导理念;②两汉:强化政府主导的修缮,形成岁修制度和技术标准,扩大灌溉区域;③唐宋:健全管理机构与法规,工程加固升级,功能多元化。(每点2分,共6分)
(2)贡献:①推动蜀地农业发展,奠定“天府之国”基础;②保障区域水旱无忧,维护社会稳定;③兼具灌溉、漕运等多重功能,支撑区域民生与交通;④形成系统治水经验,为后世水利工程提供借鉴;⑤促进秦汉至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⑥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享誉世界。(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