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智慧课堂新教案)课程标准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教材分析 本课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一课。第五单元展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的过程,第13课主要介绍的是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进而推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以“经济变化—社会变化”为双主线,先阐述农村垦殖、租地农场兴起与城市手工工场发展的经济现象,再分析新生产方式催生的新社会阶层(富裕农民、市民阶层),逻辑上呈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逻辑,为学生理解近代欧洲转型奠定经济认知基础。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概念以及经济学概念较复杂且多,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习本课,可以让同学们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期发展过程,初步认识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概念。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西欧庄园”的基本概念,但对“租地农场与庄园的本质区别”“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特征”等抽象经济概念理解较难。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擅长通过可视化工具(如动态图、对比表)理解复杂关系,但易将“资本主义萌芽”与“成熟资本主义”混淆,需通过具体史料区分“雇佣关系”的核心特征;同时,学生对“经济变化如何影响社会阶层”的逻辑链条缺乏认知,需借助互动活动搭建理解桥梁。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庄园瓦解、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兴起的背景,认识生产力发展(如垦殖运动、技术改进)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作用,理解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基础演变规律。 2.时空观念:借助智慧课堂“动态时间轴”工具,标记11世纪—16世纪西欧经济关键事件(垦殖运动、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发展),明确其在中古欧洲向近代转型中的时间定位与区域分布(如西欧农村、城市的不同变化)。 3.史料实证:利用电子史料包(含庄园账簿片段、租地农场契约、手工工场劳作图),提取关键信息,论证“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性质”。 4.历史解释:通过线上小组讨论,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两个角度解读西欧经济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形成对“近代化开端”的多元理解。 5.家国情怀:对比同一时期西欧经济转型与中国明清经济发展(如商品经济、雇佣关系),增强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的认同,树立“立足国情看发展”的历史视角。教学重点 了解西欧租地农场的兴起与手工工场的发展及其特点;西欧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富裕农民、市民阶层)。教学难点 理解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西欧经济社会变化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铺垫作用。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动画短片《庄园的“危机”》(截取庄园劳动力流失、农民开垦新土地、城市手工工场忙碌场景)。 2.发起“问题投票”:“短片中西欧农村和城市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A. 土地增多 B. 生产方式变了 C. 人口减少”,实时展示投票结果,结合高票选项“生产方式变了”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捕捉西欧农村与城市的变化细节。 2.参与投票,查看班级同学的认知倾向,快速聚焦“生产方式变革”的核心主题。 通过动画降低历史场景理解难度,投票互动精准定位学生初始认知,让导入紧扣本课核心,体现智慧课堂的互动性与针对性。新课讲授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推送“垦殖运动与庄园对比”电子素材(含垦殖区域地图、庄园与租地农场经营方式表格),引导学生完成线上“找不同”任务:“从‘土地归属’‘劳动者关系’‘产品用途’三个角度,找出租地农场与庄园的区别”,教师实时查看学生提交结果,对典型错误(如混淆“农奴”与“雇佣农民”)进行线上批注。2.展示《租地农场主与农民的契约》节选(含“雇佣期限”“工资支付”条款),组织“史料解读小竞赛”:“从契约中找出能证明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后在平台提交答案,教师评选“最佳解读小组”。 3.提问:“租地农场的兴起对农村社会阶层有什么影响?”邀请学生连麦分享,教师总结“富裕农民成为农村新阶层”的结论。 1.阅读素材完成“找不同”任务,订正错误认知。 2.小组合作解读契约,提取“雇佣”“工资”等关键词,参与竞赛。 3.连麦分享对农村阶层变化的理解,补充其他同学的观点。 通过“找不同”任务直观区分新旧生产方式,史料竞赛强化“资本主义性质”的核心特征,连麦分享落实知识迁移,突破“农村经济变化”的重点。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打开智慧课堂“手工工场发展动态图”(展示从家庭手工业到集中手工工场的演变过程,标注“分工协作”“雇佣工人”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后完成线上“填空”:“集中手工工场的特点是_____分工、劳动、产品面向”,教师实时统计正确率,对薄弱点进行讲解。 2.推送“新社会阶层”素材包(含富裕农民购置土地的记录、市民阶层参与城市管理的案例),发起“角色代入”讨论:“如果你是15世纪的西欧富裕农民/市民,你会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学生在平台留言分享“角色计划”,教师筛选典型留言进行点评。 3.提问:“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对西欧未来发展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进行“30秒快答”,在平台快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为近代资产阶级形成奠定基础”的结论。 1.观察动态图完成填空,明确手工工场特点。 2.代入历史角色,撰写“社会地位提升计划”并留言。 3.参与“30秒快答”,快速提炼新阶层的历史意义。 动态图直观呈现手工工场演变,“角色代入”增强学习趣味性,“30秒快答”培养快速概括能力,突破“社会阶层变化”与“近代化铺垫”的难点。课堂小结 1.展示“西欧经济社会变化思维导图”(空白版,含“农村变化—城市变化—社会变化”三大模块),引导学生在平台补充细节(如在“农村变化”模块添加“租地农场、富裕农民”)。 2.发起“逻辑链梳理”活动:“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化—社会阶层变化’的关系”,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教师选择完整逻辑链进行展示。 1.线上补充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2.撰写“因为…所以…”逻辑链(如“因为垦殖运动提供更多土地,所以租地农场兴起,所以富裕农民成为新阶层”),浏览并完善其他同学的逻辑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逻辑链梳理”强化历史因果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核心逻辑,落实“唯物史观”素养。课堂检测 1.在平台发布“即时检测卷”(10道选择+1道材料分析题,如“租地农场中,农场主与农民的关系是?”“结合材料分析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特征”),设置10分钟答题倒计时。 2.答题结束后,平台自动生成个人错题报告与班级错题统计,教师针对高频错题(如“手工工场特点”“新阶层构成”)进行集中讲解,学生查看个人错题并标注错误原因。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完成“西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巩固习题”(侧重识记类知识点,如垦殖运动时间、手工工场特点),提交后查看答案解析,撰写50字错题反思,总结易错点。 2.拓展作业:选择“租地农场”或“手工工场”任一主题,绘制一幅“历史场景漫画”(需体现生产方式、人物关系),在漫画旁标注3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解读文字,上传至班级云相册。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绘制“历史场景漫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动态图”“找不同任务”有效突破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抽象难点,“角色代入”“逻辑链梳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其理解“经济—社会”的因果关系,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落实效果较好。 2.不足:部分学生在“对比短评”作业中存在“对比维度不清晰”的问题,需在课堂中增加“对比方法”的微指导;“史料解读竞赛”环节部分小组依赖网络搜索,需加强史料解读的独立性引导。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可在课后推送“历史对比技巧”微视频,明确对比维度(如生产关系、产品用途);优化史料竞赛规则,限定“仅用课堂提供史料”解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同时增加线上“小组互评”环节,让学生通过互评完善作业,提升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