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 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 宗法制度遭受破坏C. 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 集权制度成为潮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的局面,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且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发生于秦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集权制度出现雏形,而且材料主要涉及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使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 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C. 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在行省制之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其行政长官的权力“大而不专”,再结合所学(行省制度)可知,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选B项;据题干可知,在行省制之下,地方分割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其权力是“大而不专”,而不是“削弱”地方政府权力,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行省制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与“分权制衡”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3.古代中国某位改革家提出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推行“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举措,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位改革家是( )A. 商鞅 B. 北魏孝文帝C. 范仲淹 D. 王安石【答案】D【解析】据材料“兵农合一”、“青苗法”和“均输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他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们的守旧心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意就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要效法,人们的议论不需要担心,这表明了他的变法决心,故选D项;战国时期的商鞅推行了变法,但与材料“兵农合一”、“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不符合,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改革,但与材料“兵农合一”、“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不符合,排除B项;北宋范仲淹推行变革,称“庆历新政”,但与材料“兵农合一”、“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不符合,排除C项。4.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隋炀帝时期,地方政府开仓放粮要经过朝廷的批准。隋朝这些举措( )A. 减轻了百姓负担 B. 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C. 强化了地方治理 D. 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隋炀帝时期,地方政府开仓放粮要经过朝廷的批准”可知,隋朝在西北地区,将民间的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隋炀帝时期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开仓放粮实行管理,这些措施强化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不涉及百姓的赋税问题,排除A项;按户等定额征税反映隋朝中央加强对地方百姓的控制,其他措施也具有相同的效果,B项只针对赋税征收,排除B项;题干涉及地方的社会治理,而不是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5.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 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吾常厚之……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故选A项;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请助国供灵州军粮”强调积极助唐平乱,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排除C项;安史之乱起于河北,主战场在今日河南、山东黄河以南部分和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动摇少数民族统治”说法错误,排除D项。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材料信息中未体现A、B、D的相关内容。7.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A. 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 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C.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 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东晋、刘宋时期在南方设置南徐州、南豫州等州郡,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南方统治者采取政策安置移民,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D项正确;士族门阀势力是源于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B、C项。故选D项。8.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官员多带着皇帝家臣的属性,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而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其职能也明确向国家公共权力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日益规范化,故B项正确。9.元朝皇帝忽必烈与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建立友好关系,将西藏地区纳入元朝版图。八思巴以帝师身份参与社会活动,配合中央发挥稳定地方的作用。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 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向C. 保障了当地的长期稳定 D. 开创了改土归流的治理模式【答案】A【解析】据题干“八思巴以帝师身份参与社会活动,配合中央发挥稳定地方的作用”可知,元朝在治理西藏时,尊重并任用宗教领袖配合中央政府,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特色,A项正确;元朝在全国分设10个行省,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保障了”过于绝对,说法错误,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地区,与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方式无关,排除D项。10.《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 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 B. 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C.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答案】A【解析】由“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的子弟把持着高官职位,因而它已经沦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故选A项;由“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可知,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把门第作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重视品德和才能,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选官权并未在中央,所以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且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11.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B项。12.《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A. 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 方镇不断扩大地盘C. 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D. 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以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地方藩镇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故选C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失去控制的状况,而非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中“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描述的是当时藩镇控制区域的现状,而不是动态的扩张过程,且材料的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藩镇势力的控制力下降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描述的藩镇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唐朝的内地,而非边疆,且题干所描述的问题也与少数民族叛乱无关,排除D项。13.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新罗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A. 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 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C. 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 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受唐朝文化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这是两国政府文化友好往来的见证,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册封的信息,排除D项。14.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不包括(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北方人口的南迁C.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D. 棉纺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的是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的发展,其推动因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的南迁、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等,但棉纺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在元明时期,不是推动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符合设问,D项正确;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因素,排除A项;北方人口的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因素,排除B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客观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5.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做法( )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朝廷赐朱熹谥曰: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赐给朱熹谥号和从祀孔庙的做法说明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等于孔孟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应该指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故选A。16.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加强了民族交融C.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学习汉族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B项正确;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统治地区为黄河流域,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18.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二(1)根据材料回答,为管理辽阔疆域,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2)对吐蕃地区,元朝政府是如何管理的?有何意义?【答案】(1)制度:行省制度。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明清沿用,直至今日,对后世影响深远。(2)管理: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意义:有利于中央直接对吐蕃地区的管理;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民族团结;从元朝开始,吐蕃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19.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 、贵“贤”,则主尊下安; 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 、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历史研究小组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时,拟定的三个研究主题。序号 主题1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孕育2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与良渚早期国家形态研究3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从龙山到二里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任一主题,试阐述研究小组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主题:中华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孕育阐述:新石器时代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孕育奠定了重要基础。首先,从农业发展来看,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农业生产。例如,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人们开始种植粟、稻等农作物。农业的产生使得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口增长和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这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其次,在手工业方面,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仰韶文化的彩陶,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同时,玉器制作也开始出现,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还可能具有宗教或权力象征的意义。再者,社会组织逐渐复杂。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墓葬,表明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例如,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和质量有明显差异,体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在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孕育了条件,如同曙光初现,照亮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华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孕育”这一主题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和历史意义。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 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 宗法制度遭受破坏C. 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 集权制度成为潮流2.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使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 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C. 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3.古代中国某位改革家提出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推行“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举措,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位改革家是( )A. 商鞅 B. 北魏孝文帝C. 范仲淹 D. 王安石4.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隋炀帝时期,地方政府开仓放粮要经过朝廷的批准。隋朝这些举措( )A. 减轻了百姓负担 B. 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C. 强化了地方治理 D. 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5.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 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7.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A. 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 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C.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 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8.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9.元朝皇帝忽必烈与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建立友好关系,将西藏地区纳入元朝版图。八思巴以帝师身份参与社会活动,配合中央发挥稳定地方的作用。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 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向C. 保障了当地的长期稳定 D. 开创了改土归流的治理模式10.《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 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 B. 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C.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11.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12.《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A. 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 方镇不断扩大地盘C. 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D. 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13.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新罗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A. 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 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C. 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 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14.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不包括(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北方人口的南迁C.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D. 棉纺技术的进步15.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做法( )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16.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加强了民族交融C.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巩固了国家统一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8.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二(1)根据材料回答,为管理辽阔疆域,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2)对吐蕃地区,元朝政府是如何管理的?有何意义?19.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历史研究小组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时,拟定的三个研究主题。序号 主题1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孕育2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与良渚早期国家形态研究3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从龙山到二里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任一主题,试阐述研究小组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docx 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