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 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 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2.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3.《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历史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B. 南方战乱频繁局势不稳C. 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4.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就汉武帝时期一系列经济政策进行讨论。桑弘羊说“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用度不足定,故兴盐铁。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有益于国,无害人”。桑弘羊在称赞汉武帝实行( )A. 均输平准 B. 盐铁官营C. 重农抑商 D. 改革币制5.北魏孝文帝制定鲜卑“族、姓”,把鲜卑贵族纳入门阀序列,形成士族门第,将鲜卑门阀士族享受政治特权制度化。孝文帝此举( )A. 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B.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度C. 加速了鲜卑汉化进程 D. 促进了鲜卑阶层流动6.(2023秋·辽宁葫芦岛·高一校考期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A. 瓦解了士族阶层 B. 促进了经济发展C. 推动了民族交融 D. 激化了阶级矛盾7.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 )A.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 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 说明儒学成为正统8.下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9.金朝将东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谋克大批迁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据推算,迁居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大约有200万人左右,迁往内蒙古地区的大约有40万人左右。这一做法( )A. 使中央权力下移 B. 促进了民族交融C. 催生了南北面官 D. 消除了华夷差别10.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A.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 彰显秦王朝正统性11.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下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12.(2023·浙江宁波九校高一上期末·17)“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③②④① B. ②①③④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13.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14.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 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 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 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 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15.北宋时期,随着北方民族兴盛,形成多政权并立局面。其中,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元16.《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 )A. 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 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 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 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9.(2023秋·天津西青·高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1)材料一所述“公田”是指哪一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使广大荒野、森林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扩大,超过了公田。“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概括材料二中“私田”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不得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材料四: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20.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使旧有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不适用,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宋仁宗)天圣五年十一月诏: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私自迁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阻挠),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拦)占,许经县论详。——《宋会要辑稿·食货》(1)根据材料一,说明“租庸调制已不适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及其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天圣五年后宋朝政府关于租佃关系的新规定。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社会关系出现的新变化。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 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 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2.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陆贾指出秦朝灭亡的教训是统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并且刑罚过重,引发暴政,因此汉初采取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开始奉行儒学,设中朝,排除A、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吸取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教训,排除D项。3.《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历史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B. 南方战乱频繁局势不稳C. 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表明了当时社会相对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百姓生活安宁富足,人口增加,粮食充足到甚至存于田间,家门夜晚不用上锁,这体现了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才完成,排除A项;“南方战乱频繁局势不稳”的说法与材料中的“兵车勿用”、“户不夜扃”等描述相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丰饶及社会治安良好,并未具体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就汉武帝时期一系列经济政策进行讨论。桑弘羊说“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用度不足定,故兴盐铁。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有益于国,无害人”。桑弘羊在称赞汉武帝实行( )A. 均输平准 B. 盐铁官营C. 重农抑商 D. 改革币制【答案】B【解析】桑弘羊在陈述中提到“故兴盐铁。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有益于国,无害人”,这表明他在称赞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指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以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军事和国家开支,B项正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农业的重视,而是国家垄断盐铁生产和销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主要体现在铸造五铢钱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北魏孝文帝制定鲜卑“族、姓”,把鲜卑贵族纳入门阀序列,形成士族门第,将鲜卑门阀士族享受政治特权制度化。孝文帝此举( )A. 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B.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度C. 加速了鲜卑汉化进程 D. 促进了鲜卑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制定鲜卑‘族、姓’,把鲜卑贵族纳入门阀序列,形成士族门第”可知,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模仿汉族制定了鲜卑“族、姓”,把鲜卑贵族纳入门阀序列,形成士族门第,这些举措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C项正确;孝文帝此举加速了鲜卑汉化进程,未体现对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排除A项;曹魏时期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B项;孝文帝此举加速了鲜卑汉化进程,并不能促进鲜卑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秋·辽宁葫芦岛·高一校考期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A. 瓦解了士族阶层 B. 促进了经济发展C. 推动了民族交融 D. 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孝文帝推广汉语和汉字,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C项;文化层面的措施与瓦解士族阶层无关,排除A项;说汉语并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说汉语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7.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 )A.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 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 说明儒学成为正统【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石勒和苻坚都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首脑,儒学思想属于中原华夏族,后来的汉族文化,两位少数民族首脑重视儒学,属于汉化表现,因此材料中的举措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中,苻坚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石勒的汉化措施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汉化措施,这些措施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与强化中央集权不相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措施,材料信息不涉及儒学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思想里面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的相关信息,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C、D三项。9.金朝将东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谋克大批迁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据推算,迁居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大约有200万人左右,迁往内蒙古地区的大约有40万人左右。这一做法( )A. 使中央权力下移 B. 促进了民族交融C. 催生了南北面官 D. 消除了华夷差别【答案】B【解析】据材料“金朝将东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谋克大批迁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及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将女真人迁移到汉族为主的地区,这推动了女真人与汉人的交往、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少数民族迁徙问题,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排除C项;将大量女真人迁往黄河流域有利于缩小华夷差别,“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10.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A.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 彰显秦王朝正统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全国的交通干线,主要针对的是抵抗匈奴,控制岭南,征服西南夷,反映了其修建道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道路的修建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A项是客观上产生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A项;修建道路是为了将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非推动边疆经济发展,排除C项;修建道路与彰显王朝正统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下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答案】B12.(2023·浙江宁波九校高一上期末·17)“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③②④① B. ②①③④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答案】D【解析】紧扣图④中的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域都护府”等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图④处于西汉时期,故④排在首位;紧扣图③中俄“河西节度使”“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图③处于唐朝时期,故③排在第二;紧扣图①的“甘肃行省”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图①处于元朝时期,故①排在第三;紧扣图②的“新疆”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图②处于清朝时期,故②排在最后;选择D项符合题意。13.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C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D项错误。14.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 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 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 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 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答案】B【解析】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15.北宋时期,随着北方民族兴盛,形成多政权并立局面。其中,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北方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金是女真人建立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故答案为A项。16.《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 )A. 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 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 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 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导人们向善。(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第(1)题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的是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第(2)题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主要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等均可。第(3)题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让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始于唐朝。权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史实: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革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怠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解析】(1)一问据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官吏任免、财政、军事管理进行回答;三问结合所学从安史之乱的发生进行阐述。(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用人的措施等方面归纳回答。(3)启示结合所学从用人的得与失两方面影响进行回答即可。19.(2023秋·天津西青·高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1)材料一所述“公田”是指哪一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使广大荒野、森林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扩大,超过了公田。“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概括材料二中“私田”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不得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材料四: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1)土地制度:井田制。政治制度:分封制。(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3)事件:商鞅变法。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4)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解析】(1)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中所述的公田指的是西周的井田制。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2)根据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材料二“‘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可知,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3)事件:根据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根据材料三“坏井田,开阡陌”可知,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三“急耕战之赏”可知,奖励耕战。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倾邻国而雄诸侯。(4)根据材料四“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可知,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根据材料四“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20.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使旧有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不适用,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宋仁宗)天圣五年十一月诏: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私自迁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阻挠),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拦)占,许经县论详。——《宋会要辑稿·食货》(1)根据材料一,说明“租庸调制已不适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及其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天圣五年后宋朝政府关于租佃关系的新规定。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社会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答案】(1)原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或均田制被破坏),户籍破坏,编户锐减。名称:两税法。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新规定:佃户迁移不需见证;佃户完成劳作和交租之后可以自由迁移。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并结合所学唐朝赋税制度相关史实可知,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或均田制被破坏),据材料一“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可知,户籍破坏,编户锐减。第二小问名称及内容,结合所学唐朝中期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可知,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为,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第一小问新规定,据材料二“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佃户迁移不需见证;据材料二“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可知,佃户完成劳作和交租之后可以自由迁移。第二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二“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栏占,许经县论详”可知,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的变化可知,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docx 高一历史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