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哪阳中学2025级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B
A
C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0
C
B
C
D
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辽宁阜新、河南濮阳、湖北黄梅三地出土的早期龙形象看,时间从距今8000
年至6000年,分布范围涵盖东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且各具特色,如查海龙时代最早、西水坡龙成
熟逼真、焦墩龙形象最成熟,这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已出现多个独立发展中心,但龙文化元素的普
遍存在又体现了共同的文化特征,符合教材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史实,故选D项;考古发现
的龙形象是堆塑或摆塑的艺术作品,属于文化符号,不能证明龙作为真实生物存在,龙更多是神话或图
腾象征,排除A项;材料中长江流域龙形象距今6000年,与黄河流域的6500一6300年相比时间接近,
且描述为“形象最成熟、形体最大”,显示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并无落后迹象,排除B项;材料
仅列举三个地区的龙形象,不能代表所有地区,史前中国各地文化多样,如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等各有
崇拜对象,龙崇拜未必是共同信仰,排除C项。
【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如周公于鲁、异姓功臣如姜尚于齐到关健地区,形成对
殷商故地及其联盟方国的战略包围、隔离与监视,并分解重组其势力,以巩固周朝统治,这突出体现了
其鲜明的战略意图,故选A项;商代内外服制度是商王直接控制王畿而外服方国相对独立,西周分封制
则系统分封诸侯建立血缘政治网络,并非继承商制,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世袭统治,周王权力受限,
未确立专制权力,春秋时期诸候争霸即证明周王权威衰落,排除C项;分封制是间接统治,诸候在封国
内自治,周王未直接控制地方,秦朝郡县制才实现直接管理,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两周之际,戎、狄、蛮、夷等族群向洛邑迁徙并参与会盟争霸,与周王室及诸侯国在
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加深,这促进了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原本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逐渐吸纳其他文化元
素,从而扩展了其内涵,故选A项;周王室在此时东迁后权威衰微,对边疆控制力减弱,材料中族群活
跃正反映其统治松弛,而非强化,排除B项;西周分裂主因是内部诸侯割据和分封制弊端,族群迁徙是
外部现象,并非直接导致分裂,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加剧,周王室权威下降,早期国家结
构更显松散,而非走向严密,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官学瓦解、私学兴起催生士人群体,他们针对社会制度各抒己见,这体现
出当时思想领域活跃,不同学派发表见解形成争鸣局面,所以可用于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选B
项;材料提到士人提供政治方案供统治者选择,但史实上国家政治改革多由君主主导,如商鞅变法由秦
孝公推动,士人作为献策者而非主导者,因此不能说明士人主导改革,排除A项;材料强调士人提出方
案,但未直接体现统治者改变治国策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虽采纳新思想,但材料焦点在士人活动而
非统治者主动调整,排除C项;材料提及文化下移和私学兴起,表明教育范围扩大,但史实上春秋战国
时期教育仍局限于少数阶层,如孔子弟子多为贵族或平民精英,并未实现全民普及,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秦始皇四次巡游关东六国故地,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华夏先王、立碑刻石,目的是通
过这些活动向关东地区民众宣扬秦朝的统一功业与自身圣德,强化其对秦朝统治秩序的认可,塑造对秦
朝的政治认同,故选A项;垂直管理指中央通过郡县制直接控制地方,而巡游是象征性活动,并非行政
措施,材料未涉及管理制度的实施,排除B项;消弭心理隔阆可能意图良好,但材料中谴贵六国无道反
而可能激化矛盾,且秦朝严刑峻法加剧了关东贵族的不满,巡游更多是展示权威而非调和,排除C项;
第1郧阳中学2025级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两页,二十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早期“龙”形象介绍,据此可知()
类型 年代 地位;
辽宁阜新查海砾石堆塑龙 距今约7600—8000年 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 距今约6500—6300年 迄今黄河流域发现时代最早、成熟逼真的龙的造型
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 距今约6000年 迄今长江流域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
A.龙的真实性得到考古证实 B.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落后
C.龙崇拜成为各地共同信仰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不仅是“封邦建国”,更是一种对殷商及其联盟方国势力的“包围、隔离、监视、分解与重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西周分封制 ()
A.具有鲜明的政治战略意图 B.继承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C.确立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3.据文献记载,两周之际多支部族陆续向中原腹地迁徙,洛邑附近出现了戎、狄、蛮、夷等族群。这些族群积极参与列国会盟与争霸,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密切。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华夏族内涵的扩大 B.反映出周王室对边疆统治的强化
C.直接导致了西周内部分裂 D.表明早期国家从松散走向了严密
4.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结果之一就是官学瓦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从而催生出一个士人群体。士人群体针对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各抒己见,呈献各种政治方案供统治者选择。材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
A.士人主导了国家政治改革 B.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统治者开始改变治国策略 D.文化教育实现了普及
5.秦朝建立后,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密集的巡游,其中五次大规模巡游中,有四次是巡游关东六国故地,在东巡过程中都会举行封禅大典,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并多次立碑刻石谴责六国无道,颂扬统一功业和始皇英名圣德。秦始皇此举旨在 ()
A.塑造关东地区对秦朝的政治认同 B.实现对关东地区垂直管理
C.消弭关东贵族对秦人的心理隔阂 D.推动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
6.《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富商大贾或蹀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政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此,汉武帝推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是()
A.有利于解决北方边患的军费问题 B.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C.开创了古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停止
7.《后汉书》记载,东汉中期以后,“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种现象长期蔓延,对东汉政治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A.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B.地方豪强势力坐大 C.官僚集团道德滑坡 D.政权统治基础动摇
8.东汉灭亡后,北部民族大举南移,充当兵员和劳动人口,如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
中有大量乌桓胡骑。晋文帝时期,归附的胡人高达八百七十万,以至于关中百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一半。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频繁的战争使汉族失去了北方领地 B.游牧民族大举南下造成了国家分裂
C. “北民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D.政局动荡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9.西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极为普遍。据《晋书·刘毅传》记载,中正官“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往往根据门第高低评定品级,导致“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九品中正制的异化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儒家伦理的影响
10.东晋时期,门阀专权,君主的附属品宦官、外戚、太后在政治舞台都偃旗息鼓。北魏时期,国家在地方推行均田制,授田于民,冯太后、胡太后和宦官权倾内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北魏()
A.统一了全国 B.门阀士族势力增强 C.强化了皇权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1.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祭祀主神混乱,鲜卑旧俗居于主导。以西晋继承者身份自居的孝文帝继位后改革先祖祭祀制度,效法中原王朝营建太庙,并凸显太庙祭祀的地位。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锐意进取精神 B.塑造王朝正统地位 C.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D.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12.585年,隋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596 年,隋文帝连续下诏,“幽、陇、泾、宁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据此可知()
A、基层治理的自主性降低 B.地方财政困难缓解
C.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庞大 D.政府调控能力增强
13.唐朝时期,回纥、靺鞨等族人士,或任都护府副都护协管边疆,或任秘书省官职参与国史编纂,或任国子监助教讲授本族历法与汉儒经典。朝廷还为内附蕃族设“羁縻乡”,允其保部落、与汉民共耕;在长安、洛阳设“蕃坊”,许蕃商自主管理、免部分赋税。这体现出唐朝()
A.边疆冲突引发统治危机 B.强制推行文化同化政策
C.开明政策推动多元共存 D.少数民族掌控核心政权
14.下表所示为关于唐朝某一历史事件的三则史料记载,据此能认定的史实是()
序号 史料内容 出处
① “九月,(郭子仪)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 《旧唐书·郭子仪传》
② “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至是,叶护欲如约,广平王俶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③ “回纥大掠东都三日,奸人导之,府库穷殚,广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新唐书·回鹘传》
A.回统军队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主导作用 B.回统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作战
C.唐朝为平定安史之乱付出沉重经济代价 D.广平王以贿赂阻止回统劫掠长安
15.唐太宗时,中书与门下常有争端,一司出命,一司封驳。唐太宗认为,倘使双方俱有成见,则论争之后,必由感情作用而成怨隙,有时论争往来,各逞意气。不久,唐太宗设政事堂以作以政机关,据此推知,政事堂的设置意在 ()
A.缓解君相矛盾 B.消弭朋党之争 C.提高决策效率 D.精简中枢机构
16.唐初,贤良方正科作为制举科目,选拔次数相对较少,录取人数也不多。安史之乱后,贤良方正科成为经常使用的科目,但录取者多出自藩镇幕府或世家大族 选拔标准渐趋门第化,为朝廷输送实用人才的作用显著减弱。这种变化主要缘于安史之乱后 ().
A.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B.人才选拔需求减少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中央集权体制弱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管仲将人民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定居在特定区域,实行世袭职业制。他主张根据土地质量征税,关注农业发展。对于商业,管仲鼓励发展国家间的贸易,使齐国的鱼盐之利流通各国。他还发展国营经济,将盐、铁、林泽收归国营;设置“轻重九府”以便利商品流通;铸造钱币,调节物价,为国家财政提供支撑。
材料二
商鞅推行“困末作而利本事”政策,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人剥削。他通过“利其田宅”吸引移民,分配住房和土地,免除三代赋役,促进垦荒。商鞅通过削弱贵族特权,剥离土地与贵族关系,使农民获得土地。他承认地主和自耕农土地私有,推动土地私有化。为保证赋税收入,商鞅还统一了度量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杰《史记>中经济改革家形象研究》
(1)根据材料,比较管仲与商鞅经济改革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管仲与商鞅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先秦至唐的主要人口迁移
① 周朝 周朝都城由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东迁到丰、镐(今西安西南),又迁到伊洛平原的成周(今河南洛阳),大批贵族、平民、奴隶随之移民
② 秦朝 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山脉,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建立郡县;将数十万人迁入河套地区,设置了40多个县
③ 西汉后期 华北平原已显得人满为患,而长江流域人口稀少,开发虽较困难但容易维持生计,人们自发向南移民
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永嘉之乱后,今河北、山东、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的移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哀帝时,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
⑤ 唐朝前期 唐朝政府将数以万计的归降少数民族首领和上层人物安置在首都长安一带,将上百万高丽人迁入内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类型。(8分)
(2)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阐述该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及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狓,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伳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治理边疆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官职任命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创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哪阳中学2025级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王丰
审题人:余立菊
本试卷共两页,二十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早期“龙”形象介绍,据此可知()
类型
年代
地位
辽宁阜新查海砾石堆塑龙
距今约7600一8000年
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
距今约6500一6300年
迄今黄河流域发现时代最早、成熟逼真的龙的造型
迄今长江流域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成熟、形体最
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
距今约6000年
大的龙形图案
A,龙的真实性得到考古证实
B,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落后
C.龙崇拜成为各地共同信仰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不仅是“封邦建国”,更是一种对殷商及其联盟方国势力的“包围、隔离、监视、
分解与重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西周分封制()
A,具有鲜明的政治战略意图
B.继承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C。确立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3.据文献记载,两周之际多支部族陆续向中原腹地迁徙,洛邑附近出现了戎、狄、蛮、夷等族群。这些族
群积极参与列国会盟与争霸,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密切。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华夏族内涵的扩大
B.反映出周王室对边疆统治的强化
C.直接导致了西周内部分裂
D.表明早期国家从松散走向了严密
4.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结果之一就是官学瓦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从而催生出一个士人群体。
士人群体针对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各抒己见,呈献各种政治方案供统治者选择。材
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
A.士人主导了国家政治改革
B,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统治者开始改变治国策略
D.文化教育实现了普及
5.秦朝建立后,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密集的巡游,其中五次大规模巡游中,有四次是巡游关东六国故
地,在东巡过程中都会举行封禅大典,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并多次立碑刻石谴责六国无道,
颂扬统一功业和始皇英名圣德。秦始皇此举旨在()
A.塑造关东地区对秦朝的政治认同
B,实现对关东地区垂直管理
C.消弭关东贵族对秦人的心理隔阂
D.推动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
6.《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富商大贾或蹀财役贫,转教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治铸
煮盐,财政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此,汉武帝推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这
些政策的长期影响是()
A,有利于解决北方边患的军费问题
B.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C.开创了古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停止
7.《后汉书》记载,东汉中期以后,“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蓍宿大贤多见废弃”。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种现象长期蔓延,对东汉政治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A,察举制度名存实亡B.地方豪强势力坐大C.官僚集团道德滑玻D.政权统治基础动摇
8。东汉灭亡后,北部民族大举南移,充当兵员和劳动人口,如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