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混盐”是指一种金属阳离子(或铵根)与多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氯化硝酸钙Ca(NO3)Cl就是一种混盐。“复盐”是指含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和一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如KAl(SO4)2·12H2O。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混盐的是( )
A.CaOCl2 B.(NH4)2Fe(SO4)2 C.Na3AlF6 D.Cu2(OH)2CO3
2.在目前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是依据Arrhenius的酸碱电离理论对酸、碱、盐进行分类与界定。丹麦化学家J.N.Br nsted和英国化学家T.M.Lowry在对Arrhenius的酸碱电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于1923年各自独立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按照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碱(NaOH)和纯碱(Na2CO3)均属于碱
B.HF是酸,F-是碱
C.HCO3-、H2O均属于两性物质
D.已知:N2H5+ + NH3 = NH4+ + N2H4 能发生,则可推知酸性:N2H5+ < NH4+
3.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环境中大量共存的是( )
A.在加入铝粉能放出大量H2的溶液中:
B.(NH4)2Fe(SO4)2·6H2O晶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
C.含大量的透明溶液中:
D.pH=10的溶液中:
4.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5.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后制得的一种碘化银溶胶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化银胶体粒子能吸附阳离子,从而使碘化银胶体带正电
B.用渗析的方法可以除去碘化银胶体中的硝酸钾溶液
C.碘化银溶胶中,胶体粒子的半径为
D.碘化银固体与水混合形成的分散系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6.下列解释事实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将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试纸变蓝:
B.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
C.氧化铝溶于溶液中:
D.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
7.将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酸、碱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生铁、二氧化硫、纯碱 B.冰、硫酸、氢氧化钠
C.干冰、浓盐酸、生石灰 D.冰水混合物、臭氧、醋酸
8.在以下各种情形下,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熔融状态下的电离:
B.水溶液中的电离:
C.水溶液中的H2SO4电离:H2SO4 =2H+ + SO
D.水溶液中的电离:
9.类推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列类推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类推
A 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碳酸钙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钙的小 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碳酸钠的溶解度也比碳酸氢钠的小
B 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金属钠也能从硫酸铁溶液中置换出铁
C 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 氧化钠也是碱性氧化物
D 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钠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钠
A.A B.B C.C D.D
10.下列物质的应用中,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小苏打用作食品膨松剂 B.用明矾处理污水
C.用盐酸去除铁锈(主要成分 D.用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杀灭细菌
11.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SO3→H2SO4 B.Cu→Cu(NO3)2
C.CuO→Cu D.CO→CO2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已知硝酸铵在400℃以上时,剧烈分解发生爆炸:4NH4NO3=3N2↑+2NO2↑+8H2O,其中被氧化的氮原子和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之比为1:1
B.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个数之比为5:2
C.3I2+6KOH5KI+KIO3+3H2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碘原子个数之比为1:5
D.2FeS+6H2SO4(浓)Fe2(SO4)3+3SO2↑+2S↓+6H2O中,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和发生还原反应的硫原子个数之比为2:3
13.下列各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HNO3溶液和石灰石反应,HNO3溶液和纯碱反应
B.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Ba(OH)2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C.H2S溶液和KOH溶液反应,稀硫酸和KOH溶液反应
D.足量HNO3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足量HCl溶液和Ca(HCO3)2溶液反应
14.常温下,向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中分别加入Ba(OH)2溶液和CuSO4固体,随着二者的加入,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曲线L1表示加入CuSO4固体,曲线L2表示加入Ba(OH)2溶液
B.M点前溶液质量逐渐增大,M点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
C.M点前为不饱和溶液,M点后变为CuSO4的饱和溶液
D.N点时CuSO4和Ba(OH)2恰好1∶1反应,方程式为CuSO4+Ba(OH)2===BaSO4↓+Cu(OH)2↓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氢氧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Fe(OH)2+2HCl=Fe2++2Cl-+2H2O
B.用醋酸除去水显水垢(CaCO3):CaCO3+2CH3COOH=CO2↑+Ca2++2CH3COO-+H2O
C.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D.碳酸氢钠与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2HCO+Ca2++2OH-=CO+CaCO3↓+2H2O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6.已知A为淡黄色固体,T、R为两种用途广泛的常见金属单质,D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C是无色无味的气体,H是白色沉淀, Q为两性氧化物。
根据如图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N ,W 。
(2)B与E混合得到H并在潮湿空气中变成M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H在潮湿空气中变成M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能较长时间观察到H的是 (填序号)。
(3)按要求写方程式:
i.B与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ii.D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iii.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甲基丙烯酸甲酯[CH2=C(CH3)COOCH3]是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某小组拟在实验室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三颈瓶中依次加入甲醇、浓硫酸、甲基丙烯酸。加热,充分反应:CH2=C(CH3)COOH+CH3OHCH2=C(CH3)COOCH3+H2O,装置如图(加热、搅拌装置均已省略)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几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表所示。
物质 CH2=C(CH3)COOH CH3OH CH2=C(CH3)COOCH3
沸点/℃ 163 64.8 100
密度/(g·cm-3). 1.05 0.791 0.943
水溶性 溶于水 与水互溶 微溶
(1)H2O的结构式为 。
(2)油水分离器中上层是___(填“水层”或“有机层”)。
(3)提纯油水分离器中的产品的流程如图:
粗产品有机层纯产品
已知:分液指的是将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操作方法。
①从各物质的水溶性角度出发,分析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填标号)。
a.吸收甲醇
b.除去甲基丙烯酸
c.促进CH2=C(CH3)COOCH3溶解
②选择图装置完成操作X,操作X的名称为 。
(4)验证甲基丙烯酸甲酯含碳碳双键。
取少量产品于试管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振荡,若 (填现象),则说明产品中含有碳碳双键。
(5)探究产品(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反应速率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序号 样品体积/mL 加入试剂 加入试剂的 体积/mL 温度/℃ 油层消失所用时间/min
I 2 0.1mol·L-1NaOH溶液 5 30 t1
II 2 蒸馏水 5 30 t2
III 2 0.1mol·L-1稀硫酸 5 30 t3
IV 2 0.1mol·L-1NaOH溶液 5 45 t4
实验测得t118.已知某无色溶液含有下表中的两种阴离子和三种阳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取适量该溶液加入到足量的盐酸中,无明显变化,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Ⅱ:取适量实验Ⅰ后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做实验Ⅰ和实验Ⅱ条件下就可以确定没有的两种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
(2)由实验Ⅰ可以确定一定有的阴离子为 ,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实验Ⅱ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由此 (填“可以”或“不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含阴离子 理由是 。
(4)由上述信息可确定该溶液含有的三种阳离子是 ,一定没有的阴离子是 。
19.A、B、C、D四种可溶性盐,其阳离子分别是Na+、Ba2+、Cu2+、Ag+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是Cl-、、、中的某一种。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四种盐各取少量,分别溶于盛有5 mL蒸馏水的4支试管中,只有B盐溶液呈蓝色。②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发现A盐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盐溶液中有较多气泡产生,而D盐溶液无明显现象。
(1)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推断这四种盐的化学式分别为:
A: ;B: ;C: ;D: 。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A+D→: 。
②B+D→: 。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A. CaOCl2的化学式可以写成Ca(ClO)Cl,所以该物质是由一种金属阳离子和两种酸根离子构成的,因此属于混盐,故A正确;
B. (NH4)2Fe(SO4)2含有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阴离子,不是混盐,属于“复盐”,故B错误;
C. Na3A1F6只有一种酸根离子,不符合混盐的定义,不属于混盐,故C错误;
D. Cu2(OH)2CO3 含有一种阳离子、一种酸根阴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盐,属于碱式盐,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3.【答案】C
【详解】A.加入铝粉能放出大量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在碱性溶液中含有大量OH-,OH-与会反应产生弱电解质NH3·H2O,不能大量共存;与Fe3+会反应产生Fe(OH)3沉淀,也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NH4)2Fe(SO4)2·6H2O晶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大量Fe2+,Fe2+与H+、ClO-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3+、H2O,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与选项离子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pH=10的溶液显碱性,有大量OH-,OH-与选项中Mg2+会反应产生Mg(OH)2,不能大量共存;与Cu2+会反应产生Cu(OH)2沉淀,也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4.【答案】D
【详解】
A.失电子的是氧元素,得电子的是锰元素,正确的单线桥如图,A错误;
B.S失电子转化成中的硫元素,正确的双线桥如图,B错误;
C.这个反应应该转移5个电子,正确的双线桥如图,C错误;
D.电子转移方向(失电子指向氧化产物NaOH,得电子指向还原产物)和数目均正确,D正确;
故答案选D。
5.【答案】B
【详解】碘化银胶粒能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但胶体不带电,错误;碘化银胶体中的胶粒直径为,不能通过半透膜,而硝酸钾溶液中的粒子能通过半透膜,即能用渗析的方法除去碘化银胶体中的硝酸钾溶液,正确;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为,错误;难溶于水,碘化银固体与水混合后得到的分散系应为浊液,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错误。
6.【答案】B
【详解】A.将FeCl3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将碘化钾氧化生成碘单质,试纸变蓝:2Fe3++2I-=2Fe2++I2,A正确;
B.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B错误;
C.氧化铝溶于溶液中离子方程式:,C正确;
D.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B。
7.【答案】B
【详解】A. 生铁、二氧化硫、纯碱分别属于合金、酸性氧化物、盐,故A不符;
B. 冰、硫酸、氢氧化钠分别属于氧化物、酸、碱,故B符合;
C. 干冰、浓盐酸、生石灰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混合物、碱性氧化物,故C不符;
D. 冰水混合物、臭氧、醋酸分别属于氧化物、单质、酸,故D不符;
故选B。
8.【答案】C
【详解】A.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故A错误;
B.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故B错误;
C.水溶液中的H2SO4电离方程式为H2SO4 =2H+ + SO,故C正确;
D.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答案选:C。
9.【答案】C
【详解】A.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碳酸钠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钠的大,故A错误;
B.钠的性质非常活泼,与硫酸铁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不能置换出铁,故B错误;
C.氧化钙和氧化钠都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碱性氧化物,故C正确;
D.钠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详解】A.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可以用作食品膨松剂,和氧化还原无关,A错误;
B.明矾处理污水是利用了铝离子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铝胶体,Al3++3H2O Al(OH)3(胶体)+3H+,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盐酸除去铁锈时,发生反应Fe2O3·xH2O+6HCl=2FeCl3+(3+x)H2O,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NaClO具有强氧化性,杀灭细菌时会将蛋白质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详解】A.SO3→H2SO4,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不需要还原剂,A错误;
B.Cu→Cu(NO3)2,铜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需要氧化剂,B错误;
C.CuO→Cu,铜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需要还原剂,C正确;
D.CO→CO2,碳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需要氧化剂,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详解】A.反应4NH4NO3=3N2↑+2NO2↑+8H2O中,中的N原子被氧化,中的N原子被还原,则被氧化的氮原子和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之比为4:4=1:1,A正确;
B.反应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中,氧化剂是生成的HNO3,N原子价态不变的HNO3仅表现出酸性,Zn是还原剂,则氧化剂和还原剂个数之比为1:4,B错误;
C.反应3I2+6KOH5KI+KIO3+3H2O中,被氧化的碘转化为KIO3,被还原的碘转化为KI,则被氧化的碘原子和被还原的碘原子个数之比为1:5,C正确;
D.反应2FeS+6H2SO4(浓)Fe2(SO4)3+3SO2↑+2S↓+6H2O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硫原子个数为2(FeS中的S),发生还原反应的硫原子个数为3(SO2中的S),则发生氧化反应和发生还原反应的硫原子个数之比为2:3,D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详解】A.HNO3和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aCO3=Ca2++CO2↑+H2O,HCl和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2↑+H2O,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A不符合题意;
B.BaCl2和Cu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BaSO4↓,Ba(OH)2和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Ba2++2H++=BaSO4↓+2H2O,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B不符合题意;
C.H2S和K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2OH-=S2-+2H2O,稀硫酸和K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C不符合题意;
D.足量HNO3和NaHCO3反应,足量HCl溶液和Ca(HCO3)2溶液反应,两个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为H++=CO2↑+H2O,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B
【分析】某浓度的CuSO4溶液中加入CuSO4固体,开始逐渐溶解,继续加入形成其饱和溶液,再加入CuSO4不溶解,由于CuSO4+5H2O===CuSO4 5H2O,导致水减少,析出CuSO4 5H2O,但仍为饱和溶液;加入Ba(OH)2溶液,则Ba(OH)2+CuSO4===BaSO4↓+Cu(OH)2↓,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接近0,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L1表示加入CuSO4固体,曲线L2表示加入Ba(OH)2溶液,正确;
B.由分析可知,M点前溶液质量逐渐增大,M点后为饱和溶液,再加入CuSO4不溶解,由于CuSO4+5H2O===CuSO4 5H2O,导致水减少,析出CuSO4 5H2O,仍为饱和溶液,但溶液质量减少,错误;
C.由B项分析可知,M点前为不饱和溶液,M点后变为CuSO4的饱和溶液,正确;
D.由分析可知,N点时CuSO4和Ba(OH)2恰好1∶1反应,方程式为CuSO4+Ba(OH)2===BaSO4↓+Cu(OH)2↓,正确。
15.【答案】B
【详解】A.HCl是强酸,离子方程式书写时要改成离子形式,则氢氧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H)2+2H+=Fe2++2H2O,A错误;
B.用醋酸除去水显水垢(CaCO3)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O2↑+Ca2++2CH3COO-+H2O,B正确;
C.HClO是弱酸,离子方程式书写时不能改成离子形式,即氯气溶于水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C错误;
D.碳酸氢钠与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氢氧化钠,则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Ca2++OH-=CaCO3↓+H2O,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Na2O2;Na[Al(OH)]4;FeCl3
(2)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4Fe(OH)2+O2+2H2O=4Fe(OH)3;①②④
(3)2Al+2OH-+6H2O = 2Al(OH)+3H2↑;Fe3O4 + 8H+= Fe2+ + 2Fe3++ 4H2O;2Na2O2+2H2O=4NaOH+O2↑
【分析】A为淡黄色固体,A能与水反应,A是Na2O2;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T、R为两种用途广泛的常见金属单质,C是无色无味的气体,T在C中燃烧生成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D,C是O2、B是NaOH、T是Fe、D是Fe3O4;Fe3O4与足量盐酸反应后加入足量铁生成氯化亚铁,E是FeCl2,Fe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H,H是Fe(OH)2;Fe(OH)2在潮湿空气中被氧化为M,M是Fe(OH)3,Fe(OH)3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W是FeCl3。金属R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R是Al,N是、Q是Al2O3,据此分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A是,N是,W是FeCl3;
(2)NaOH与FeCl2混合得到Fe(OH)2并在潮湿空气中变成Fe(OH)3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Fe(OH)2在潮湿空气中被氧气氧化变成Fe(OH)3,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①中铁和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氢气排出试管内空气后再滴入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能隔绝空气,防止氧化;
②装置先打开a,试管A中生成的氢气把B中的空气排出,再关闭a,A中生成的硫酸亚铁被压入B中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能隔绝空气,防止氧化;
③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与空气接触,迅速被氧化为氢氧化铁;
④中苯起到油封的作用,能隔绝空气,防止氧化;
所以能较长时间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是①②④;
(3)i.氢氧化钠与Al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i.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iii.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答案】(1)H—O—H;
(2)有机层;
(3);ab;蒸馏
(4)溶液颜色变浅甚至褪色;
(5) 大于 IV
【详解】
【分析】
本实验是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物的制备实验,实验原理为,往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甲醇、浓硫酸、甲基丙烯酸,加热,充分反应。由于反应物CH3OH的沸点只有64.8℃,利用球形冷凝管进行冷凝回流,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产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离提纯参照课本经典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有3个,一是中和剩余的酸,二是溶解过量的醇,三是降低产物的溶解度,利于分层。最后利用沸点的差异,采取蒸馏操作进行分离提纯,得到产物,以此分析来解题。
(1)
H2O为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则H2O的结构式为H—O—H,故答案为H—O—H;
(2)
由题目中第一表格的数据可知,反应物CH2=C(CH3)COOH和CH3OH均溶于水,但产物CH2=C(CH3)COOCH3微溶,会与水分层,而产物的密度为0.943g·cm-3,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在上层,故答案为有机层;
(3)
①参照课本经典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来作答,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有3个,一是中和剩余的酸,二是溶解过量的醇,三是降低产物的溶解度,利于分层,故答案为ab;②选择如图装置完成操作X,操作X的名称为蒸馏,故答案为蒸馏;
(4)
要验证甲基丙烯酸甲酯含碳碳双键,可以利用烯烃的经典性质,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从而使其褪色,故答案为溶液颜色变浅甚至褪色;
(5)
酯发生水解反应时,会得到对应的羧酸和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可以消耗水解产物羧酸,从而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而水解反应时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故答案为大于、IV;
18.【答案】(1)Fe 、
(2) Ba += BaSO4↓
(3)Ag + Cl = AgCl↓ 不可以 实验 Ⅰ 中加入了盐酸,引入了 Cl ,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4)Na 、K 、Ba OH 、
【分析】已知溶液无色,可以排除Fe3+,如果溶液中有,与其生成沉淀的阳离子Ba2+和Mg2+肯定不存在,此时溶液中只有K+和Na+,不符题意溶液中有三种阳离子,溶液中肯定没有Fe3+和,再结合实验I与实验II的现象继续排除剩下的离子。
【详解】(1)由分析得,溶液中肯定没有Fe3+和。
(2)实验I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NO3)2的生成了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BaSO4,所以溶液中一定有,因为先加入盐酸时溶液无明显变化,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Ba2+;②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实验II在盐酸酸化后的溶液,加入AgNO3,生成了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AgCl:;盐酸中也含,白色沉淀中的可能来源于盐酸,所以不可以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
(4)由上述分析知溶液中一定没有Fe3+、Ba2+,所以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为Na+、K+、Mg2+;一定没有的阴离子是,由于溶液中含有Mg2+,与其会生成沉淀的阴离子也一定不存在。
19.【答案】AgNO3;CuSO4;Na2CO3;BaCl2;Ag++Cl-=AgCl↓;Ba2++=BaSO4↓
【分析】
B盐的溶液呈蓝色,说明B盐中含有Cu2+,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发现A盐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盐中含有Ag+;C盐溶液中有较多气泡产生,说明C盐中含有;又A、B、C、D四种盐均为可溶性盐,故A盐为AgNO3;C盐为Na2CO3,B盐为CuSO4;D盐为BaCl2,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为AgNO3;B 为CuSO4;C为Na2CO3;D为BaCl2;
(2) ①A为AgNO3;D为BaCl2,二者在溶液中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和Ba(N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②B 为CuSO4;D为BaCl2,二者在溶液中反应产生BaSO4白色沉淀和Cu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BaSO4↓。
【点睛】
本题考查了溶液成分的判断。掌握好相互离子之间的反应和现象及常见的有色离子的颜色是本题解答的关键。中学阶段常见的有色离子有:①Cu2+:蓝色;②Fe2+:浅绿色;③Fe3+:棕黄色;④:紫红色;另外,在解题过程中,需注意审清题意,如此题中“A、B、C、D四种可溶性盐”,若没有这个条件,则有多种不同的结论。因此,审清题意非常关键。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