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孟子认为君主要通过圣王之治使天下百姓受益,其落脚点全在于人本身。这反映了孟子
A.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B.鼓励发挥士人的主动性
C.主张君王实行“仁政” D.主张利用权势驾驭臣子
2.有学指评价某制度:它是统治者及时了解全国各郡、国的土地、人口、钱谷出入及社会治安等的重要手段……另一重大作用,在于它能够提供各级地方官吏政绩好坏的依据,从而它也成了考核官吏和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他评价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上计制度 C.文书制度 D.台谏制度
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B.加快各族人民的融合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缓和民族矛盾
4.唐太宗亲手拟定的《司门式》规定:“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让警卫护送上访者面见皇帝。唐代名臣颜真卿评价这一举措,“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此道”是指
A.主动听诉的制度设计 B.谏议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C.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 D.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5.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参加科举考试。因行文风格彼此熟悉,大家都觉得苏轼有把握从众考生中选出李廌的文章,但最终李廌却榜上无名。这使苏轼与同为考官的黄庭坚等人都感到非常遗憾。这体现了(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6.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时间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4年 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1905年 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数以百万计的童生士子拥进新式学堂去寻觅新的出路。
A.致使近代教育体制转型完成 B.体现“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C.促使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
7.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8.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各省主管征求意见,并定于8月7日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云南方面代表龙云于8月9日抵达南京,表示:“滇省军队早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大敌当前,必须举国上下一心,团结御侮”。龙云的这些言行表明( )
A.地方军阀无条件服从抗战大局 B.国民政府中央力量在西南强化
C.中国抗战局势已发生根本逆转 D.西南边疆与国家安全荣辱与共
9.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0.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
11.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爆发了为争取公民权的"同盟战争",起义者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公元前90年至前89年,罗马统治者相继颁发一系列法律,授予未参加暴动和限期退出起义的同盟者以公民权。这些法律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增强了罗马帝国内部凝聚力
C.表明罗马统治者丧失立法主导权 D.扩大了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12.“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 )
A.庄园经济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宗教文化制度
13.在英国,其内部纪律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如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也不得作为议员候选人或为议员候选人从事竞选活动,除非先辞去文官职务;不得参加政党,担任政党政治机构官员,或为政党从事政治活动。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热情
C.避免了官员的推诿扯皮 D.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
14.下图是法国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1872年创作的《新1872年》。漫画中象征法兰西民族的人物正将1871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该漫画表达了作者
《新年》
A.对之前民主探索努力的否定 B.对普法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
C.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 D.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深切怀念
15.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16.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三国都( )
A.扩大了社会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B.推动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C.放弃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性作用 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派别及典籍 观点
儒家——《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法家——《商君书·画策》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材料二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昌意+颛顼(舜、禹);二是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三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儒家和法家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内容摘编。
编号 改革内容(摘编)
①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劳保、公费医疗,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到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再到开启全面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新征程
② 部分企业和单位以医疗费用控制为核心推进自发改革,采取医疗费用定额包干的做法,“剩余归己,超支自理”。此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逐步介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索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和大病医疗统筹,开始要求个人自付一定比例
③ 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并用较少的卫生资源保障了国民健康。“赤脚医生”、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等经验是初级卫生保健理念的最佳实践
④ 对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不断加强政府卫生投入和全行业管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推断改革内容②③④的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做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20.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深度交互的过程,既有对其他文明之长的接收吸纳,也有对自身文明之美的传播分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而是多元因素的有机融合。以现代西方文明为例,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而古希腊文明则深受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影响……13世纪以后,随着蒙古汗国打通酸亚发陆的交通,大量欧洲人开始进入亚洲,足迹直抵遥远的中国。这些欧洲人不仅深入接触亚洲走明,而且将亚洲知识引入欧洲,丰富和扩大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遮蔽了冲突的本质》
材料二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和文明传播融合。古丝绸之路积淀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朱晓琦《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文明影响西方文明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丝路精神”的内涵,并简析其当代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分析】
【详解】
材料“其落脚点全在于人本身”体现的是孟子对人的重视,彰显的是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材料与发挥士人的主动性无关,排除B项;主张君王实行“仁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排除C项;主张利用权势驾驭臣子是法家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它能够提供各级地方官吏政绩好坏的依据,从而它也成了考核官吏和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上计制,B项正确;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排除A项;文书制度是官僚制度,排除C项;台谏制度是向皇帝进谏,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详解】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洛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加强统治是迁都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并非是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排除A项;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加快各族人民的融合,排除B项;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详解】
材料“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体现的是唐太宗规定建立的主动听诉的制度设计,A正确;B错在“日益完善”,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苏轼熟悉他的行文风格,却没能从众考生中选出李廌的文章,从而榜上无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公平公正,欧阳修说“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形容非常公平,B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的是九品中正制,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宋朝科举考试公平,没有体现录取难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婚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官制改革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科举制被废除并不意味着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且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详解】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项正确;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项错误。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各省主管征求意见,并定于8月7日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云南方面代表龙云于8月9日抵达南京;滇省军队早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大敌当前,必须举国上下一心,团结御侮”结合所学可知,龙云作为云南主政者,其表态既体现了地方势力对民族危机的清醒认识,也反映了边疆地区在抗战中的战略价值,最契合“荣辱与共”的表述,D项正确;“无条件服从”表述绝对化,龙云仍保持地方实力,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军队对于抗战的态度,未体现重要力量在地方的强化,排除B项;1937年抗战刚爆发,局势未逆转,排除C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可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各阶层广泛参与该会议,也是一次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该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即《共同纲领》,B项正确;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大代表会议,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通过1949年初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而材料体现的是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D项错误。
10.【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增加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党的领导和监督,D项正确;这些修订内容是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党管干部原则的确立是在2018年之前,排除B项;修订的内容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1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统治者授予没有参加为争取公民权战争或嫌弃退出起义的人公民权,扩大公民权的授予,使更多人拥有公民权,可以扩大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正确;材料信息显示授予未参加或退出活动的人公民权,并不涉及各个解决的利益与要求,故A错误;材料的做法克鱿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但是罗马社会内部的凝聚力无法判断,故B错误;材料与立法无关,故C排除。
1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可知,本题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材料“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体现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契约精神,封臣效忠封君,封君负责保护封臣,B项正确;庄园经济制度包括领主土地的自耕农土地,人员有领主、自耕农和农奴,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中世纪的西欧城市自治以各种方式获得,但基本以契约方式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如基督教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参加政党”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A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而非是为了提高官员的参政热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防止官员推诿扯皮的相关论述,无法凭材料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保障国家正常的运转,而非是为了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详解】材料中的漫画显示,象征法兰西民族的人物正将1871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这说明作者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普法战争的反思,B排除;材料未涉及第二帝国的相关信息,D排除。故选C。
15.【答案】D
【详解】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以“反共”为旗号,真正意图是欺骗英法等国,准备扩大战争,故选D,排除A;B、C不符合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主要目的,排除。
16.【答案】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后半期(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初期英国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即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美国政府……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知,三国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福利政策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对低收入阶层群体的帮助,与材料中强调的国有化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排除B项;材料中三国实行国有化,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排除C项。
17.【答案】
(1)相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有道明君。
不同:在治国理念上:孔子认为黄帝注重仁爱和礼制,商鞅认为黄帝注重礼法结合;在治国举措上:孔子认为黄帝注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治理国家,商鞅认为黄帝对内制定制度,协调人际关系,约束百姓行为,对外主张征战。(从理念和举措任选一个角度,对比阐述即可)
原因:相同:黄帝是华夏始祖;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家、法家等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他们比附黄帝阐述自己派别的治国理念。
(2)特点:记载明确,谱系清晰;涉及范围广泛,囊括周边民族;以血缘姓氏追忆为纽带,形成文化内聚;上升为国家意志。
(3)同:都是四言古体祭文;都赞扬了黄帝的丰功伟绩。
异:国民党的祭文限于追述轩辕功业,乞求黄帝保佑,一句未提抗日救国之事;共产党的祭文则是一篇团结抗日的宣言书和出师表。作用: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为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提升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维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详解】
(1)第一小问异同:相同:由材料“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可得出黄帝是上古时期的有道明君。不同:由材料“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可得出在治国理念上:孔子认为黄帝注重仁爱和礼制,商鞅认为黄帝注重礼法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在治国举措方面,孔子认为黄帝注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治理国家,商鞅认为黄帝对内制定制度,协调人际关系,约束百姓行为,对外主张征战。第二小问原因:相同:由材料“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可得出黄帝是华夏始祖;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不同:由材料“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及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家、法家等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他们比附黄帝阐述自己派别的治国理念。
(2)特点:由材料“《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昌意+颛顼(舜、禹);二是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尧、商、周)。”可得出记载明确,谱系清晰;由材料“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可得出涉及范围广泛,囊括周边民族;由材料“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可得出以血缘姓氏追忆为纽带,形成文化内聚;由材料“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及所学可得出上升为国家意志。
(3)第一小问异同:同:由材料“维我黄帝,受命于天”“懿维我祖,命世之英”可得出都是四言古体祭文;由材料“开国建极,临治黎元。”“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可得出都赞扬了黄帝的丰功伟绩。异:由材料“……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可得出国民党的祭文限于追述轩辕功业,乞求黄帝保佑,一句未提抗日救国之事;由材料“……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可得出产党的祭文则是一篇团结抗日的宣言书和出师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及所学可得出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为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维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8.【答案】(1)顺序:③②④;理由: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处于医疗保障初步探索阶段;②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和地方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改革。
(2)主要特点:阶段性;渐进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详解】(1)排序和理由:排序为:③②④;由材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并用较少的卫生资源保障了国民健康”可得出,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处于医疗保障初步探索阶段;由材料“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逐步介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索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和大病医疗统筹,开始要求个人自付一定比例”可得出,②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和地方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由材料“对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不断加强政府卫生投入和全行业管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及所学可得出,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改革。
(2)特点:由材料“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劳保、公费医疗,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可得出,阶段性;由材料“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逐步介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索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和大病医疗统筹,开始要求个人自付一定比例”可得出,渐进性;由材料“对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不断加强政府卫生投入和全行业管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及所学可得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由材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并用较少的卫生资源保障了国民健康”可得出,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19.【答案】(1)特点:政治中立;考试录用;依政绩晋升;文官常任;依法确立文官制度。(任意3点即)
(2)评价:最大限度地为资产阶级网络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随着文官人数的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正反两方面答出3点即6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点:据材料“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中立;据材料“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可知,考试录用,依政绩晋升;据材料“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可知,文官常任;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知,依法确立文官制度。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评价:据材料“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资产阶级网络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据材料“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文官不随政党政治而更替,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据材料“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官人数的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0.【答案】(1)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其特点有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特点,对现代西方文明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有深远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尤其是自然法的精神,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是近代法律的先驱。
(2)内涵: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打造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从民主政治角度分析史实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其特点有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特点,对现代西方文明有深远的影响;从科技角度分析史实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有深远影响;从法律角度分析史实是古代罗马的法律,尤其是自然法的精神,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是近代法律的先驱。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和文明传播融合”可知内涵是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意义是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从创新角度分析意义是打造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从负责人大国角度分析意义是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