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历史证据由“历史的”与“证据”这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其核心概念是“证据”。下列证据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
A.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B.女娲造人传说 C.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D.秦朝长城遗址
2.《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3.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问卜,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猎。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
C.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D.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4.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5.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D.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6.司马迁曰:《春秋》一书所记,二百数十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这一记述,反映了春秋后期( )
A.称霸一方的地方诸侯越来越多 B.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遭到破坏
C.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加强 D.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建立
7.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为;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下图为西周到西汉初期山东地区政区变化图,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B.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
C.立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D.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10.《汉书》记载,霍光对车千秋说:“始与君侯俱受先帝(汉武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车千秋)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请问“光治内,君侯治外”反映了汉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 B.郡国并行制 C.内外朝制度 D.察举制
1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12.东晋建立之初,琅玡王氏当权。皇帝司马睿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据此判断,“王氏”属于( )
A.皇族 B.士族 C.宦官 D.庶族
13.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4.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A.农业经济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土地制度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
15.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学者井真成的墓志:“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与之媲美)矣。……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该墓志可以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井真成推崇并学习中华文化 ②井真成可能是作为遣唐使出使长安
③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井真成可能在玄宗时不幸英年早逝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杜甫的《石壕吏》描绘了战乱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武则天废唐称帝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愚意自夏禹家天下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四千年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四千年社会两大转型”中,其中“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无论西北或东北的民族还是中原民族,长城所在地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首先成为农耕民族守疆保土的底线,然后成为农牧双方交锋的战场。南下突破这条界线,鲜卑、匈奴、氐、羯、羌、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均在农耕区建立过政权,固然中原王朝曾时断时续将权杖伸向草原,但作为农耕民族的代表,最终越过400毫米等降雨量线,将田园与草原统为一体的却是来自东北森林草原地带的满人。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长城与运河共同构成的“人”字,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国家基业……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量,贯穿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有助于隋唐政权的巩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毋庸看今天的论说,唐人即已有了中肯的评论。唐人李敬芳的《汴河直进船》有云:“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唐王朝是隋代运河的直接受益者,南北两大经济区的沟通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且成为北方政治中心所需物资的重要供给地,有力地支撑着政权地运行。
——摘编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长城作为“界线”的内涵。结合所学,阐述满人将“田园与草原统为一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运河的地位,并概述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西汉时期的江南农业虽然与北方相比还很落后,但有进步。《氾胜之书》等农书对稻作农业经验也作了一些总结。以张仲景、华佗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家,精研医术,使江南的流行病、传染病等得到了抑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上升。汉族人民与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打破区域界限,相互融合,共同劳动,开发江南。地方官员到任后,教化百姓,改进当地生产条件。汉和帝永元中,南郡太守王宠在襄阳附近修沟渠,“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北顾而辞”,越淮渡江,涌向江南。据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约有90万。南迁的世家大族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京口、广陵、吴郡、会稽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出土的两枚元谋人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C项正确;甲骨文是汉字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能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排除A项;神话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引用,排除B项;秦朝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物质文化遗产,其与人类起源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详解】从材料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和《世本》上所述的“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证,B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必然有争议”;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来源”。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选择D:材料“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大意是王兼做巫所做的事,所以王也是巫,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说明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排除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说法正确,但非材料主旨。排除B:王问卜不能说明“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排除C:王问卜不能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
【知识拓展】商朝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1、商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
2、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3、通过占卜制度和祭祀制度加强商王的权力,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4.【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项排除;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项排除。
5.【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B项排除;劳动者身份的变化是铁犁牛耕使用的影响,C项排除;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在秦朝,时间不符合,D项排除。
6.【答案】B
【详解】题干材料记述的是春秋后期诸侯国内部“臣弑君,子弑父”的历史状况,说明当时各诸侯国内的宗法制度,即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遭到破坏,B项正确;A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实际是越来越少),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传统的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D项。
7.【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的调度,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①正确;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权力,②错误;从秦国到秦朝都是用虎符调兵,体现了调兵方式的延续,③正确;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④与题意无关。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为”的说法,因此D正确;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推行的,A排除;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B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西周到西汉初年,山东地区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变化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与缓和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排除C项;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而秦朝实施郡县制吸取的是西周分封制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详解】
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内朝由皇帝身边侍卫担任,负责事务的决策,外朝是原先三公九卿,故C正确;A属于外朝;B是地方制度;D是选官制度。
11.【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包括繁荣开放,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并未“停滞”,B项错误;中外交流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特征,D项错误。
1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南迁,琅玡王氏凭借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成为支撑司马氏政权的支柱。士族门阀的崛起削弱了皇权,形成“共天下”的局面,B项正确;皇族指皇帝家族(司马氏)。王氏是外姓家族,与司马氏无血缘关系,排除A项;宦官是宫廷内侍,无家族势力背景。王导、王敦是朝廷重臣和军事统帅,身份公开且家族显赫,与宦官无关,排除C项;庶族指平民或低级寒门,缺乏政治特权。琅玡王氏是顶级门阀,拥有世袭特权和经济基础,排除D项。
13.【答案】B
【详解】题干材料中的“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万物之元”等都是为了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迁都洛阳加强了北魏对于中原的统治,排除A项;改拓跋氏为元氏,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排除C项;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答案】A
【详解】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隋唐五代全国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说过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材料并没有指出水利工程兴修的区域,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叶以后,排除D。
1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国号日本……蹈礼乐,袭衣冠”可知,井真成可能是作为遣唐使出使长安,并且其推崇并学习中华文化,①②正确,A项正确;根据材料“开元”并结合所学可知,井真成可能在玄宗时不幸英年早逝,④正确;井真成并非中国的民族,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民族政策,③说法错误;排除BCD项。
1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杜甫的《石壕吏》描绘了战乱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八年之久,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描绘的战乱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正是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写照,C项正确;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隋朝)开凿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排除A项;武则天是在唐朝时期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时间上晚于杜甫生活的时代,排除D项。
17.【答案】(1)封建:分封制。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君主专制)。民治:民主共和制。
(2)意义:结束清朝统治,推翻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详解】试题分析:
(1)材料关键信息“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可知,封建在秦之前是分封制,帝制出现于秦皇汉武之时。联系所学可知秦建立专制主义;民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可联系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
(2)“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可以联系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从“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角度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古代中国政治·秦朝政治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答案】(1)内涵: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如答“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亦可);军事防卫线;经济文化汇聚线;民族交融线。(任答3点)
措施:在中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在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掌治理。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答“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亦可)。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如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亦可)
(2)地位:国家的经济命脉。
作用:支撑政权运行(答“巩固隋唐政权”亦可);沟通南北经济区;获取江南所需物资;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内涵:根据材料“长城所在地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首先成为农耕民族守疆保土的底线,然后成为农牧双方交锋的战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军事防卫线;经济文化汇聚线;民族交融线。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将“田园与草原统为一体”的统治措施主要有在中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在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掌治理。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地位:根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国家基业……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得出国家的经济命脉。作用:根据材料“有助于隋唐政权的巩固”可得出支撑政权运行;根据材料“南北两大经济区的沟通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且成为北方政治中心所需物资的重要供给地,有力地支撑着政权地运行”可得出沟通南北经济区;获取江南所需物资;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19.【答案】(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上升;修沟渠,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2)原因:北民南迁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世家大族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意义:提高了江南农业发展水平;南方人口迅速膨胀,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当地手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南方商业城市出现并逐渐繁荣;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为后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以张仲景、华佗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家,精研医术,使江南的流行病、传染病等得到了抑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上升。”可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上升;根据材料“地方官员到任后,教化百姓,改进当地生产条件。汉和帝永元中,南郡太守王宠在襄阳附近修沟渠”可知,生产条件改善;根据材料“秦、西汉时期的江南农业虽然与北方相比还很落后,但有进步。《氾胜之书》等农书对稻作农业经验也作了一些总结”可知,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2)原因:根据材料“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约有90万”“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传入”等信息可知,北民南迁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根据材料“南迁的世家大族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可知,世家大族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意义:根据材料“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可知,提高了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根据材料“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京口、广陵、吴郡、会稽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可知,南方商业城市出现并逐渐繁荣;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促进南方人口迅速膨胀、促进民族融合、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0.【答案】示例一 观点: 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论证: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结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及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
示例二 观点:符合社会趋势的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证: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结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三 观点: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证: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将腐朽的封建思想嫁接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
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结论: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四 观点: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且同等给分。
【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基本观点,即“思想解放是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价值观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等;然后按照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最好是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中外历史中2到3个史实,对所选择的观点进行评析。注意开始时首先明确观点,评析中史论结合。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