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铜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历史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考古资料显示,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姜寨遗址发现了猪、羊、狗的遗骨与畜栏等养殖业遗存。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B.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C.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 D.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
2.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证明三皇五帝确实存在 B.是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
C.说明君权神授源远流长 D.是先民创造历史轨迹的反映
3.《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这说明( )
A.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夏书》具有史料价值
C.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 D.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
4.据商代甲骨卜辞记录,武丁时期诸多殷人雄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域,成为商王朝的重要藩屏。《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殷周时期( )
A.统治者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B.完成早期国家向成熟形态转变
C.已消除了天命神权对政治的影响 D.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5.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 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C 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
D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 分封制度消亡
A.A B.B C.C D.D
6.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符合这一时期的描述是( )
A.诸侯纷争,变法成为潮流 B.皇权加强,丞相权力削弱
C.崇文抑武,文官地位提高 D.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
7.“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这条驰道修建的目的是
A.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
B.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
C.开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9.下图是一幅古代政区示意图。图中地方行政制度是( )
A.秦朝君主专制制度 B.汉初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设节度使制度 D.西周时期分封制
10.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中朝”。这一机制的作用是( )
A.加强皇权 B.开拓疆域 C.监察地方 D.崇文抑武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做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
A. 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12.《晋阳秋》载:“中书令庾亮以元舅辅政,……绳(法律)御四海。”最终导致“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由此可知,庾亮的行为( )
A.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 B.违背了儒家思想的要义
C.严刑峻法导致人心尽丧 D.推动道德和法律的结合
13.孝文帝下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此举( )
A.导致了鲜卑民族文化的消失 B.强化了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完成了鲜卑民族的全面汉化 D.削弱了保守势力的改革阻力
14.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商业贸易繁荣 B.中外关系融洽 C.经济重心南移 D.农业技术先进
15.如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由此可知,唐代( )
A.对外交流的双向性和广泛性 B.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趋势明显
C.长安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D.统治者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6.如表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品级 京官职官 京官月俸 外官职官 外官月俸
从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
从四品 国子司业 30 别驾 55
从五品 郎中 25 长史 50
从六品 侍御史 25 县令 40
从七品 服中侍御史 20 录事参军 40
从八品 拾遗 12 博士 15
从九品 诸总监主簿 1.917 县尉 20
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材料四 有渰(yd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 小雅 大田》
材料五 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各国普遍出现贵族没有功劳和能力无法维持地位的局面;现在的长安君地位尊贵,拥有土地宝物,可是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有朝一日您不在了,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出现了一种什么新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相比较什么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孟、荀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思想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控制方面有何异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据《宋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问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整体,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姜寨遗址发现了养殖业遗存,这说明中国人类早期文明种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这是早期农业文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仅根据菜种遗存和养殖业遗存不足以说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和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排除BC项。
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可知,关于“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其说法不一,事迹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是在史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说明在远古时期,已经有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D项正确;三皇五帝是否确实存在,这一古史系统无法证明,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是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排除B项;说明君权神授源远流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可知,大量甲骨卜辞实物的出土,印证了商代的历史,但是夏朝缺乏相应的考古实物,这说明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D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判定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排除A项。《夏书》具有史料价值,但此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成熟的标志,但不能证明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这一说法还需要考古发现的印证,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武丁时期诸多殷人雄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域,成为商王朝的重要藩屏,西周时期延续这一政治传统,并形成稳定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同姓亲族占五十三人,体现出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D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者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完成早期国家向成熟形态转变,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天命神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可以得出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C项正确;“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体现的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A项;“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体现的是商朝时期有青铜农具的出现,但是不能用“广泛”形容,排除B项;依据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赵国、魏国、韩国、秦国、楚国、齐国、燕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战国形势图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纷争,变法成为潮流,A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崇文抑武,文官地位提高是宋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此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详解】
根据“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框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D正确;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A;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B;驰道修建是国内的事,不能扩展疆域,排除D。
8.【答案】B
【详解】材料“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说明秦朝利用郡县制实现了对于地方的控制,B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加强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并不是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郡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图片中的“东萊郡”、“北海郡”、“济南郡”、“高密国”、“胶东国”等行政区划可知,该地图反映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地方行政制度,B项正确;材料为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制度,秦朝君主专制制度,西周时期分封制均与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项;汉武帝并没有设置节度使制度,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汉武帝”“中朝”,并结合所学“中朝又称内朝,是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参与决策的机构”可知,A项正确;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等措施是为了开拓疆域,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的,排除C项;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生活状况。选择D:材料“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做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当时的地方豪强地主通过控制农民,发展经济与武装,势力坐大,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
【快解】豪强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
1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庾亮以元舅的身份辅政,大力推行法治,结果却丧失人心,而王导辅政,以宽和待人而获得众人的支持。由此可知,庾亮的行为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A项正确;庾亮的行为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并未体现其违背了儒家思想的要义,排除B项;材料表明庾亮大力推行法治,未体现“严刑峻法”,而且庾亮丧失人心是因为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排除C项;庾亮的行为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未涉及道德和法律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试图利用“五德终始说”来宣传王朝的正统性,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B项正确;孝文帝利用“五德终始说”来强化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并未涉及对鲜卑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导致了鲜卑民族文化的消失”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 推动了鲜卑民族的全面汉化,仅凭材料单一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削弱了保守势力的改革阻力,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14.【答案】A
【详解】由材料“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洗,蜀地锦织成。……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以看出唐代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主打商品,而长安城更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总体反映了唐山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关系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景教纹样属于外来文化,材料“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体现了外来宗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体现了唐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外来文化在唐朝的传播,未体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不符合“双向性”,排除A项;外来宗教中国化指外来宗教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但材料只体现了外来宗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外来宗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但仅凭这一点就说明“长安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材料证据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所涉及的时间点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即777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处于安史之乱之后,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外官”的月俸要比“京官”多,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之后,地方上的藩镇数量急剧增多,唐中央已经无力很好地控制地方,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B项正确;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这一时间点的“外官”的月俸,并没有述及之前月俸数量,无法进行对比,排除A项;月俸数量的对比说明中央控制地方力度的减弱,从而证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京官”俸禄与“外官”俸禄,既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也没有涉及对方行政体制,即题干表格内容与“调整行政体制”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
(1)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
(2)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详解】
(1)制度及核心: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根据材料“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可归纳出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
(2)新变化:根据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归纳出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变化:材料“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说明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18.【答案】(1)主张:仁政;爱民。(任答一点)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任答一点)
影响:①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
②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不同点:①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两者均属于思想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任答一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一“孔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孔子强调,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根据材料一“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孟子强调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好天下;根据材料一“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可知荀子强调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因此作为君王的人要平政爱民。根据材料一孔子、孟子、荀子所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的共性都强调要爱民和仁政。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得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根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董仲舒形成新儒学体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秦朝和汉朝(中国)。不同点:根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在思想控制上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均属于思想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19.【答案】(1)发展:作物种类的增多;稻作区的扩大;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劳动力的增加;农民的辛勤劳作。(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有助于江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发展: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有,作物种类的增多。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可知稻作区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根据材料一“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根据材料一“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可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有,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材料一“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可知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根据材料二“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可知劳动力的增加;农民的辛勤劳作。
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意义有,江南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江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20.【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相应的,经济剥削方式也由井田制下奴隶无偿为奴隶主劳作转变为地主收取实物地租。这些变化受到各诸侯国政府以变法的方式进行认可和推动。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转型。
示例二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闸述: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经历着转折。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转变、经济剥削方式的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商鞅变法的史实加以说明。最后总结升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还可以拟定论题为“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