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铜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历史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系国内首次发现。这一时期( )
A.农业产生发展     B.开始饲养家畜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2.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3.唐宋时期,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B.表明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了政治文化中心逐步南移     D.弱化了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4.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B.复兴儒学传统,明确仁义道德
C.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D.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
5.清代雍正年间,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广州工匠使用景德镇窑厂生产的白瓷素胎,与当地的烧青艺术相结合,根据欧洲市场的来样定制加以釉上彩绘,成为早期的广彩瓷器。广彩瓷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外销市场的需求 B.广州成为唯一通商口岸
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彩绘瓷器移至广州生产
6.下图所示为1908年3月刊登在《申报》上的一则漫画。对漫画的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众对预备立宪的敌视 B.革命派与立宪派斗争激烈
C.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艰辛 D.皇族内阁引发社会的不满
7.1921年,李大钊指出,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中国虽没有欧美日本那样发达的产业经济,但中国“一般平民间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压迫,较各国直接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尤其痛苦”,而“中国人民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已立在这劳动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在此,李大钊( )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B.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方向 D.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8.苏联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崔可夫元帅认为中国抗战
A.化解了苏联东方作战压力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
9.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位于大别山腹地的舒城、霍山等县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包括从合肥等地迁移而来),这些工厂多集中于深山之中,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甚至不同的车间也相距“甚远”。这些工厂的创办( )
A.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B.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所需
C.意在推动皖西革命老区发展 D.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10.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这一论断
A.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 B.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有利于推进国内的经济建设 D.否定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11.(通过拱门建筑考查人类文明交往的影响)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
亚述宫殿门 安息宫殿门 罗马凯旋门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2.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地方的需求主要由地方自主解决,地方经常建立许多临时机构来应对社会问题。而后,特别是在传染病等公共健康领域,中央政府逐渐注重任命地方官员进行专项管理,不再坚守地方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集权是福利国家运行保障 B.源于英国宪政体制的建立
C.反映出政府职能的近代化转变 D.促进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
13.下表所示为1907年德国柏林居民出生地的分布和占比情况。这表明德国( )
人数(千人) 占比(%)
居民总数 2004.9 100
出生地 柏林 812.1 40.5
德国东部 551.6 27.5
勃兰登堡 361.4 18.0
德国西北部 45.5 2.3
德国中部 131.7 6.6
黑森 10.7 0.5
德国西部 26.4 1.3
德国南部 18.2 0.9
外国 47.3 2.4
A.社会劳动力过剩的形势异常严峻
B.工业化促进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
C.城市化缩小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D.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水平
14.苏俄曾发布指令规定:“农业合作社……有权在国内出售和交换自己生产的以及本社社员生产的农产品,拥有必需的农具和材料,开办加工和销售农产品的作坊、工厂以及其他经济企业。”据此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 )
A.农业集体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15.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墙上的武器”。如下图所示,美国政府以“This man is your FRIEND.He fights for FREEDOM”为主题发行了系列海报,宣传海报“This is the Enemy”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 )
A.旨在巩固霸权
B.注重舆论引导
C.进行经济渗透
D.谋划战后秩序
16.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史学代表人海登·怀特曾说:“我们所面对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即使在那些最朴素的推论性散文和文本中,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可以表明,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这段话旨在说明( )
A.历史只需关乎历史事实的正确观察陈述
B.一切关于历史的解释和理论都是多余的
C.历史描述应以还原本来面目为最高原则
D.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7.【地方监察与制度变革】
材料一 明初以承宣布政使司取代行中书省,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和监察,合称“三司”,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均直属中央。《明史·职官志四》记载,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又设监察区“道”,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抚民、巡海、驿传、水利等,各专事置。宣德以后中央又往往派遣亲信重臣带衔出巡,谓之巡抚,建文帝后,又因军务所需,增设总督,形成督抚制度,地方监察渐成纵横交错网络体系。
——摘编自陈晨《流殇之网:明朝地方监察体系的重叠与变异》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是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工具,其对地方官吏及其他政治势力进行监督、考核和纠弹,以保证权力执行不越法定之限,实现统治集团内部自我调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夏商周草创到秦汉逐渐定型,再到清代形成相对统一、完善的行政监察体制,其间不断变革但基本未有间断。然而就中央和地方的监察而言,监察使者的权责问题往往成为核心矛盾,权轻则无以制地方,失去其制度效力,权重则容易取代地方,侵吞地方军政权责,甚至割据一方。这既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运转之问题所在,也是推动地方监察制度体系不断变革完善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袁柏顺《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运转与变迁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地方监察的方式及其相应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两则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地方监察而进行制度变革的史实,并简述其影响。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1小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麦金德在题为“历史的地理轴心”的讲演中把地缘政治分析的范围扩大到囊括整个地球。根据麦金德的说法,世界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在内的“世界岛”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大陆块,第二部分是环绕在世界岛周围的几个大岛群——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和大不列颠岛。世界岛的中心地区——即从伏尔加河到长江、从喜马拉雅山到北极圈——被麦金德称为是“世界的心脏地区”。这一片区域,北有千年浮冰阻隔,南有险山荒漠守卫,使得海权国家无法侵入,唯有西边连接欧洲和俄国的一条狭长低地容易受到外国入侵。在过去很多次,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单一大国对该地区有效的政治统治是不可能的:“由于不能保证持续的人员和物资供应,历史上对该地区的周期入侵——不管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的骑兵掠夺,还是从匈奴王阿提拉的凶残劫掠到波拿巴远行俄国的悲剧命运——都无法长久地控制这一通往心脏地区的欧洲通道。”麦金德断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材料二 世纪之交的几场战争使得这种技术性的“地球缩小”变得十分明显。铁路和轮船能够运输更大规模的军队,并且比之前更为机动。以前战士们那种在到达战场之前就已经大量消耗战斗力的长途跋涉和危险的海上航行的情况现在已经消失了。在1899—1902年期间,英国在海上投射了空前的军事力量,在6000英里之外的非洲南端维持了25万的攻打布尔共和国的军队。俄国也通过铁路运送了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横跨四千英里长的西伯利亚荒地到满洲里与日本军队作战。这一技术上的重大飞跃打破了传统上隔绝大陆联系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在20世纪之初,通过铁路、轮船和电报等交通和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的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略和对经济互动的单一舞台。
——以上材料选自科勒的《20世纪的世界》
【问题】
(1)概括材料一麦金德有着“历史的地理轴心”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世界大国入侵和控制心脏地带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2)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为控制“心脏地带”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型关战役胜利之后,聂荣臻率领的第一一五师一部留驻五台山地区,并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7日,以阜平、五台(县)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同年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人。1941—1942年,为克服根据地的严重困难,晋察冀边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站稳了脚跟。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同年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展开了大反攻,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摘编自王菲菲《“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记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创建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短20世纪”(注:作者指从一战爆发到苏联解体止)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起,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例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上望去,“短20世纪”仿佛是由一个时代前往另一个时代,途中短暂地穿过一段黄金时期,最后进入一个问题重重、不可知的将来——但是未来不见得就是世界末日。……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摘编自 [英]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阅读材料,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农业产生发展,排除A项;远古时期人们就已开始饲养家畜,排除B项;“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D项。
2.【答案】A
【详解】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可知,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国家重视对南方地区的教化,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A项正确。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为正统思想,向基层渗透也早在汉代就开始了,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政治文化重心逐步南移,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教化南方并不会弱化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排除D项。
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材料中韩愈提倡的“仁”、“义”等皆为儒家主张,可见韩愈主张复兴儒学,明确仁义道德,B项正确; A项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A项; 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符合根本目的,排除C项; 道统思想宋朝时期才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后,广州工匠根据欧洲市场的来样定制加以釉上彩绘,这表明广彩瓷器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求,A项正确;雍正年间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在这些海关辖区内存在一定的对外贸易活动,直到乾隆年间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所以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了广彩瓷器适应了欧洲市场的需要,但并未提到其需求量大小,也未与其他出口商品进行比较,没法据此得出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排除C项;彩绘瓷器移至广州生产只是广彩瓷器出现的地域条件,而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
6.【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漫画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清政府对人民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求置若罔闻,甚至百般阻挠,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艰辛,C项正确;漫画中体现了当时清政府对人民要求速开国会的阻挠,体现出民众对于预备立宪是敌视态度,排除A项;漫画中体现了当时清政府对人民要求速开国会的阻挠,未涉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斗争,排除B项;皇族内阁出现于1911年,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中国‘一般平民间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压迫,较各国直接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尤其痛苦’”“中国人民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已立在这劳动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等信息可知,李大钊看到了劳动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为中国变革指明了方向,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A项;李大钊认为在中国不能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不等于李大钊“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排除B项;到1927年,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才开辟,排除D项。
8.【答案】D
【详解】
材料“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使日军无力进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被德日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故D正确;“化解苏联东方作战压力”的原因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故A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出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错误;“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对苏联的影响,故C错误。故选D。
9.【答案】A
【详解】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紧张,中国开展“三线建设”,将一些工厂迁往山区等战略大后方,材料中舒城、霍山等县深山里的工厂创办,符合这一背景,可见这些工厂的创办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指1960年代初“八字方针”的实施,与60年代中后期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备战而非区域发展,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并非核心目标,排除C项;三线建设选址主要考虑战略安全而非资源因素,材料未提及自然资源的作用,排除D项。
10.【答案】C
【详解】
由材料“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可知,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国内的经济建设,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个体工商业的出现就已经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才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认清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未体现否定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往的特点。选择A:图片显示出罗马拱门的设计借鉴了亚述帝国的宫殿门以及安息王朝的宫殿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拱门形制,说明人类文明交往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排除B:“区域文化的统一”夸大了人类文明交往的作用,且说法绝对化。排除C:图片强调的是文化艺术的融合,是相互借鉴、吸收,不是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D:材料主旨是文化艺术的融合,并不是重塑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核。
1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前地方自主解决问题,之后中央政府在公共健康等领域加强管理,这体现了政府在应对社会问题方面职能的调整和变化,反映出政府职能朝着近代化方向转变,C项正确;集权管理的目的是应对公共健康问题,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其正式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英国宪政体制的建立早在17世纪就已完成,而19世纪30年代的变化是公共服务近代化的结果,与“宪政体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变化主要是中央政府对公共健康领域的干预,而非市场与国家干预的结合,排除D项。
13.【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化引发国内人口流动,对城市的迅速扩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迁徙中,吸引流动人口迁入的主要是大城市而非中小城市,著名大城市通常是人们迁徙的首选目标。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工业区,成为一个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的聚集中心,且柏林居民的出生来源地主要来自东部和北部的农业区。因此,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加速德国城市化的同时,也对德国城乡人口结构和人口的地区分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口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德国社会劳动力是否过剩及其严重程度,排除A项;城市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且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德国城市基础设施是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14.【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苏俄时期。材料中提到的规定赋予农业合作社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包括出售和交换农产品,开办加工和销售农产品的作坊、工厂等,这些特点符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在1929-1933年间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时间不符,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经典题型:图像史料类—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战时海报中宣传中国、苏联均是为自由而战的朋友,而德国则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美国海报宣传注重对民众的舆论引导。排除A:当时美国的主要目标是打击法西斯敌人,而不是巩固霸权,且美国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霸权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在思想领域通过舆论宣传进行战斗,并非经济领域。排除D:二战期间的海报宣传主要是为了打击法西斯,赢得战争,并未涉及谋划战后秩序。
16.【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等信息表明,海登·怀特旨在说明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D项正确;这段话旨在说明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AB项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B项;C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排除C项。
17.【答案】(1)方式1:地方设置按察使司;特征:监察权独立,直属中央。方式2:划分监察区道;特征:监察内容多样且专职化。方式3:中央派出巡抚总督监察;特征:监察体系纵横交错。
(2)史实:汉代以州为单位设刺史监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唐代划分监察区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宋代划分监察区路,设四监司监督州郡各级机构;明朝设按察使司,划分监察区道,形成督抚制度。影响: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对地方各项事务专项监察,提升地方治理的水平;强化了中央集权;但监察权力过大,易导致地方专权形成分裂割据。
【详解】(1)特征:由材料“明初以承宣布政使司取代行中书省,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和监察”可得出,方式1:地方设置按察使司;特征:监察权独立,直属中央;由材料“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又设监察区‘道’,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抚民、巡海、驿传、水利等”可得出,方式2:划分监察区道;特征:监察内容多样且专职化;由材料“宣德以后中央又往往派遣亲信重臣带衔出巡,谓之巡抚,建文帝后,又因军务所需,增设总督,形成督抚制度,地方监察渐成纵横交错网络体系”及所学可得出,方式3:中央派出巡抚总督监察;特征:监察体系纵横交错。
(2)史实:由材料“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是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工具,其对地方官吏及其他政治势力进行监督、考核和纠弹”可得出,汉代以州为单位设刺史监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由材料“以保证权力执行不越法定之限,实现统治集团内部自我调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夏商周草创到秦汉逐渐定型”可得出,唐代划分监察区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由材料“形成相对统(一)完善的行政监察体制,其间不断变革但基本未有间断。然而就中央和地方的监察而言,监察使者的权责问题往往成为核心矛盾”及所学可得出,宋代划分监察区路,设四监司监督州郡各级机构;由材料“权重则容易取代地方,侵吞地方军政权责,甚至割据一方。这既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运转之问题所在,也是推动地方监察制度体系不断变革完善的重要动力”可得出,明朝设按察使司,划分监察区道,形成督抚制度;影响:由材料“谓之巡抚,建文帝后,又因军务所需,增设总督,形成督抚制度,地方监察渐成纵横交错网络体系”可得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由材料“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是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工具,其对地方官吏及其他政治势力进行监督、考核和纠弹”及所学可得出,对地方各项事务专项监察,提升地方治理的水平;由材料“然而就中央和地方的监察而言,监察使者的权责问题往往成为核心矛盾”可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从消极作用角度分析,但监察权力过大,易导致地方专权形成分裂割据。
18.【答案】(1)①观点:世界分为世界岛和环世界岛两大部分;欧亚大陆是“世界的心脏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海权国家无法入侵“世界的心脏地带”;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任何单一大国无法长久控制通往心脏地区的欧洲通道;控制东欧是控制世界的关键。
②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交通、通讯技术进步。
(2)苏联:建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社会主义中国结盟。
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东方扶植蒋介石政权
【详解】(1)①观点:根据“世界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世界岛的中心地区——即从伏尔加河到长江、从喜马拉雅山到北极圈——被麦金德称为是‘世界的心脏地区’。这一片区域,北有千年浮冰阻隔,南有险山荒漠守卫,使得海权国家无法侵入,唯有西边连接欧洲和俄国的一条狭长低地容易受到外国入侵。在过去很多次,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单一大国对该地区有效的政治统治是不可能的”、“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可知麦金德认为世界分为世界岛和环世界岛两大部分;欧亚大陆是“世界的心脏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海权国家无法入侵“世界的心脏地带”;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任何单一大国无法长久控制通往心脏地区的欧洲通道;控制东欧是控制世界的关键。②根据“这一技术上的重大飞跃打破了传统上隔绝大陆联系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在20世纪之初,通过铁路、轮船和电报等交通和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的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略和对经济互动的单一舞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世界大国入侵和控制心脏地带的困难得到解决。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心脏地带”指的是欧亚大陆,因此为了控制心脏地带,苏联建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社会主义中国结盟。美国则颁布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东方扶植蒋介石政权。
19.【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据地政治制度的创新;正确的军事策略和斗争方针;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壮大了抗日力量,扩大了解放区,削弱了日寇的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的原因根据“ 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得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据“ 为克服根据地的严重困难,晋察冀边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站稳了脚跟”得出根据地政治制度的创新;正确的军事策略和斗争方针;根据“ ,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展开了大反攻,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得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本题是影响类才来哦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创建的意义根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人”、“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展开了大反攻,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得出壮大了抗日力量,扩大了解放区,削弱了日寇的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0.【答案】
观点:二十世纪的历史,灾难与繁荣并存。
从1914年至二战结束,世界有诸多灾难。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危机四伏。两极格局时期,冷战与热战并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20世纪的世界也是繁荣的世界。一战结束后至经济大危机前的十年,世界和平发展,苏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二战结束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的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推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载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史册,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
总而言之,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灾难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和繁荣。
【详解】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据材料“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与“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其论题是二十世纪的历史,灾难与繁荣并存。
其次,据材料结合20世纪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从灾难的角度看,据材料“从1914年起,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从1914年至二战结束,世界有诸多灾难。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危机四伏;据材料“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时期,冷战与热战并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从繁荣角度看,据材料“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至经济大危机前的十年,世界和平发展,苏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据材料“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的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推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据材料“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载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史册,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总而言之,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灾难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和繁荣。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