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下图,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Cl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2.酸的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 )
A.氢原子 B.氢离子 C.氢分子 D.酸根离子
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B.澄清透明溶液中:、、、
C.溶液中:、、、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4.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均正确的是
A. B.
C. D.
5.羟基氧化铝是一种“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1~100 nm,现将其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羟基氧化铝是胶体
B.羟基氧化铝溶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羟基氧化铝溶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能透过半透膜
D.静置一段时间后,该分散系会产生沉淀
6.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反应,可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选项 Ⅰ Ⅱ
A Ba(OH)2溶液与过量NaHCO3溶液混合 NaOH溶液与过量NaHCO3溶液混合
B 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 KOH溶液与稀硝酸混合 Fe(OH)2与稀硝酸混合
D Na2CO3溶液与过量H2SO4溶液混合 少量K2CO3溶液与HCl溶液混合
A.A B.B C.C D.D
7.下列属于盐的是(  )
A. B. C. D.
8.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都可以直接和碱反应
10.G、Q、X、Y、Z均为含氯的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转化关系(未配平):①G→Q+NaCl;②Q+H2O→X+H2;③Y+NaOH→G+Q+2H2O;④Z+NaOH→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A.GC.G11.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化合价变化的有三种元素
B.得电子,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C.由此反应可知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碱式碳酸铜属于碱
12.氢化钠()在野外用作生氢剂,有关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H的化合价为 B.和是同素异形体
C.是还原剂,得到电子 D.转移1个电子时生成1个
13.在一定条件下,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则中R元素的化合价与R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族位置分别为( )
A.,ⅦA B.,ⅤA C.,ⅦA D.,ⅥA
1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一定体积的 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并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时刻 Ba(OH)2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和
B.a时刻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AB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 BaSO4不是电解质
D.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H2SO4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1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足量的氯气和溶液反应:
C.溶液中加入溶液:
D.将通入溶液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6.某化学小组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展开了图甲所示探究活动:
(1)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A、B试管中物质分别充分反应后,先将B试管中所有物质倒入空的C烧杯中,再将A试管中所得溶液慢慢加入C烧杯中,烧杯内固体质量随A试管中加入液体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据此判断B试管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二】将C烧杯中沉淀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证明滤渣为混合物。
(4)【猜想与假设】实验二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一:Na+、Ba2+、OH-
猜想二:Na+、H+、CO32-
猜想三:Na+、OH-、CO32-
猜想四:Na+、OH-、SO42-
猜想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探究】为确定最终滤液中溶质成分,小组同学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最终证明了溶液的溶质成分为Na+、Ba2+、OH-。
17.取2滴管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FeSO4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是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Fe(OH)3,空气中O2为氧化剂,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18.NH4HCO3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FeCO3,是碳酸氢根电离生成的碳酸根和Fe2+生成FeCO3,碳酸氢根电离的氢离子和其它碳酸氢根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故离子方程式为2+Fe2+=FeCO3↓+H2O+CO2↑;
19.由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为恒压滴液漏斗,该装置无需与大气连通也能使液体顺利滴下,该实验中,避免空气中O2进入装置氧化Fe2+,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3,加入适量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可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2+被氧化,故选A;
20.加入适量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然后使FeSO4溶液进入C中,应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利用生成的氢气,使装置B中的压强增大,将装置B中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装置C中,故选A;
21.由于亚铁离子易被氧化,因此装置D的作用是隔绝空气,防止氧气进入三颈烧瓶将二价铁氧化;
22.反应结束后,将C中所得沉淀过滤、洗涤,证明沉淀已洗净即证明硫酸根被洗净,故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酸化,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浑浊产生,说明已经洗净;
23.用KMnO4标准液测定样品中亚铁离子的含量,需要先将样品溶于足量的稀酸中,盐酸中的氯离子会被高锰酸钾氧化,不可选,氢碘酸中碘离子也会和高锰酸钾反应消耗标准液,不可选,硝酸会氧化亚铁离子,也不能选,只有稀硫酸可选,故选C;
24.由所给数据,20.00mL样品酸溶后的溶液中n(Fe2+)=n[Ce(SO4)2]=19.00×10-3L×c mol/L=19c×10-3mol,故样品中亚铁的质量分数为×100%=。
价类二维图是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重要模型和工具。如图是钠的价类二维图:
25.NaH的电子式为 。
26.若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其在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每7.8g①参加反应,转移电子个数为 。
27.向四只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气体,再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与HCl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忽略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是_______。
A.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
B.Ⅱ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和。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Ⅳ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
28.(16分)分门别类地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可以找到有关规律,发现同类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按树状分类法对一组物质进行的分类。
已知:纳米颗粒是指颗粒直径为1~100nm的微粒。
回答下列问题:
(1)类别1是             ,分类标准2为  。
(2)按照上述分类图示,物质③应填入图中    、    处(填“A”“B”“C”或“D”),将③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已知碳酸钙不溶于乙醇)得到的分散系为               。
(3)上述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能用OH-+H+==H2O表示的是                  (填化学方程式)。
(4)将Ba(OH)2溶液分成两等份,分别滴入H2SO4、NaHSO4溶液(体积相同的两溶液中含有相同数目的S),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其中,曲线    (填序号)代表滴入了NaHSO4溶液;a点对应的溶液均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从开始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9.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等离子。某同学收集雾霾样品,经必要的预处理配成无色试样溶液,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其中含有的离子。

回答下列问题:
(1)不需要经过实验就可判断试样溶液中没有,理由是 ;白色沉淀1的化学式是 。
(2)生成白色沉淀2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试样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下同),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没有的离子除了外,还有 。
(4)检验试样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的方法是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A处放置酸,B处放置指示剂,C处放置盐,D处放置碱。BaCl2属于盐,因此应该放置在C处,故合理选项是C。
2.【答案】B
【详解】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的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
故选B。
3.【答案】B
【详解】A.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与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澄清透明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故能大量共存,B正确;
C.溶液中能电离出,与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酸性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的,都有强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详解】A.该反应中Na失电子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H2O中的H得电子化合价从+1价降低到0价,2个Na共转移2个电子,A错误;
B.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H2S中的S失去两个电子转化为S,H2SO4中的S得到两个电子生成SO2,B错误;
C.该反应方程式中4个HCl中只有2个Cl-失去两个电子生成一个氯气,转移电子数量错误,C错误;
D.该反应中KClO3中的Cl得到5个电子转化为Cl2,6个HCl中5个Cl-各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Cl2,D正确;
故答案选D。
5.【答案】B
【详解】A.羟基氧化铝粒子直径为1~100 nm,但是没有分散剂,故不是胶体,故A错误;
B.若将羟基氧化铝分散到水中,则形成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羟基氧化铝溶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故C错误;
D.胶体分散系是介稳分散系,静置不会析出沉淀,故D错误;
答案选B。
6.【答案】D
【详解】A.Ba(OH)2溶液与过量NaHCO3溶液混合,反应产生BaCO3、Na2CO3、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 =BaCO3↓++2H2O;NaOH溶液与过量NaHCO3溶液混合反应产生Na2CO3、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H-+ =+H2O,可见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产生CaCO3沉淀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CO2=CaCO3↓+H2O;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产生可溶性Ca(HC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可见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
C.KOH溶液与稀硝酸混合发生中和反应产生KNO3、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Fe(OH)2具有还原性,而稀硝酸具有氧化性,二者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NO3)3、NO、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OH)2+10H++=3Fe3++NO↑+8H2O,二者反应离子方程式不相同,C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与过量H2SO4溶液混合,反应产生可溶性Na2SO4及H2O、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H2O+ CO2↑;少量K2CO3溶液与HCl溶液混合,反应产生可溶性KCl及H2O、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H2O+ CO2↑,可见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相同,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7.【答案】A
【详解】A.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构成,属于盐,A正确;
B.由和构成,属于碱,B错误;
C.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由,属于酸,C错误;
D.是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详解】A.硫酸铝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故A错误;
B.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为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故B正确;
C.Na2CO3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碳酸氢钠是酸式弱酸盐,在水溶液中电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选B。
9.【答案】C
【详解】A.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
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Mn2O7是金属氧化物,同时也是酸性氧化物,故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正确;
D.碱性氧化物(如Na2O)与碱(如NaOH)不反应,部分金属氧化物需特定条件才能与碱反应,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进行解题:
分析可知这五种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关系:①Q>G>-1,②H的化合价降低,Cl的化合价升高,X>Q,③结合①可知G>Y>Q,④结合②可知X>Z>Q,则综合以上可知X>Z>Q>Y>G,故答案为:B。
11.【答案】B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发生化合价变化的有二种元素,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氧气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氧化剂,故B正确;
C.化合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的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碱式碳酸铜属于碱式盐,不属于碱,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详解】A.金属元素无负价态,因此NaH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NaH中H的化合价为-1,故A错误;
B.和不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反应中,NaH中H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则NaH是还原剂,失去电子,故C错误;
D.NaH+H2O═NaOH+H2↑反应中,NaH中H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失电子,H2O中H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到0价,得电子,转移1个电子时生成1个,故D正确;
答案选D。
13.【答案】A
【详解】依据离子反应式的电荷守恒有n+6-6=1,解得n=1,为,氧为-2价,设R的化合价为x,有x-3×2=-1,解得x=+5,R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反应后R能形成-1价阴离子,则R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VIIA族;
故答案选A。
14.【答案】C
【分析】
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向一定体积的Ba(OH)2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至过量,AB段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B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详解】
A.a时刻溶液导电能力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反应,A正确;
B.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a时刻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B正确;
C.AB段二者发生反应Ba2++2OH-+2H++SO=BaSO4↓+2H2O,BaSO4难溶于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但BaSO4是强电解质,C错误;
D.BC段硫酸过量,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出的离子导电,D正确;
故答案选C。
15.【答案】C
【详解】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足量氯气,亚铁离子和溴离子均全部被氧化,足量的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为2Fe2++4Br-+3Cl2═2Fe3++2Br2+6Cl-,故B错误;
C.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NaOH,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则通入溶液不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Ba2++2OH-+2H++SO42-=== BaSO4↓+2H2O
(2)Ba(OH)2
(3)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4)Na+、OH-、SO42-、CO32- 二 H+与CO32-不能共存,且BaCO3能溶于强酸,滤液中不含H+
(5)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1)B试管中H2SO4和Ba(OH)2发生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 BaSO4↓+2H2O。
(2)向C烧杯中加入A试管中液体后固体质量逐渐增加,说明立即有沉淀生成,碳酸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都可以直接生成沉淀,所以B试管中氢氧化钡过量,B试管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Ba(OH)2。
(3)已知结论为滤渣为混合物,则滤渣为BaCO3与BaSO4的混合物,碳酸钡可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因此加入稀硝酸后滤渣部分溶解。
(4)H+、CO32-反应生成CO2气体,不能共存;BaCO3能溶于强酸,滤液中不含有H+,故猜想二不正确。
(5)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而无气体)生成,即证明溶液的溶质成分为Na+、Ba2+、OH-。
【归纳总结】离子推断的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17. 18. 0.1NA 19.AB
【分析】根据价类二维图,①表示Na的氧化物,可为Na2O或Na2O2;②表示盐类化合物。
28.【答案】(1)混合物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或是否为电解质)
(2)A C 胶体(1分)
(3)2HNO3+Ba(OH)2==Ba(NO3)2+2H2O
(4)② 中性(1分) Ba2++OH-+H++S==BaSO4↓+H2O
【详解】(1)类别1是混合物;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结合图示可知,分类标准2为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或是否为电解质)。
(2)物质③纳米碳酸钙颗粒为纯净物;碳酸钙为盐类,属于电解质;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的分散系;将纳米碳酸钙颗粒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已知碳酸钙不溶于乙醇)得到的分散系为胶体。
(3)OH-+H+==H2O可以表示强酸和强碱生成水且不生成气体和沉淀的反应,故可以为2HNO3+Ba(OH)2==Ba(NO3)2+2H2O。
(4)Ba(OH)2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BaSO4↓+2H2O,水是极弱的电解质,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能力几乎为0,Ba(OH)2与NaH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 BaSO4↓+H2O,S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有NaOH,NaOH是易溶强电解质,此时溶液导电能力不为0,根据图像可知,①代表滴入H2SO4溶液,②代表滴入NaHSO4溶液;a点导电能力接近0,说明Ba(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从开始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BaSO4↓+H2O。
29.【答案】(1) 有颜色
(2)
(3) 、 、 、
(4)取少许试样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有
【分析】由试样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得到不溶于过量盐酸的白色沉淀1可知,试样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不含有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由溶液1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可知,试样溶液中含有镁离子,不含有铁离子;由于试样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会引入氯离子,则由溶液2加入过量硝酸溶液后,再加人过量硝酸银溶液得到白色沉淀3不能确定试样溶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由于实验中没有涉及钠离子检验的操作,所以无法确定试样溶液中是否存在钠离子。
【详解】(1)有颜色,不用实验就能根据无色判断;白色沉淀为;
(2)生成白色沉淀2的离子反应为
(3))由题意,溶液中一定存在、,可能有、,一定没有、、;
(4)先取试样溶液少许,在加入足量溶液,再加入溶液,若有白色沉淀,证明有。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