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
1.下列各组微粒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C和C B.红磷和白磷 C.H2O和H2O2 D.正丁烷和异丁烷
2.已知:室温下,将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将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下列能量转化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ΔH1>0 B.ΔH2<ΔH3
C.ΔH3<ΔH1 D.ΔH2=ΔH1+ΔH3
3.下列关于有效碰撞理论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使用正催化剂,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B.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C.升高温度,所有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D.增大压强,所有反应的有效碰撞概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4.氢能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是一种制高纯氢的方法,其涉及的主要反应:
已知:在、条件下,某些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化学键
键能 414 803 436
则的值是
A.464 B.504 C.584 D.676
5.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工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时,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可加快反应速率
B.关节滑液由于形成尿酸钠晶体:(尿酸钠) 而引发关节炎,治疗的做法是采用冷敷
C.硫酸工业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不利于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D.C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反应为,可将中毒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解毒
6.对于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B.
C. D.
7.下列关于碰撞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反应物分子之间只有发生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 增大压强能够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提高单位时间内分子有效碰撞次数
C.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 某些反应选用适当的催化剂,使得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
8.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钾溶液能发生如下反应ClO+3HSO=3SO+Cl-+3H+。已知该反应的反应速率随c(H+)的增大而增大。如图所示为用ClO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v—t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可能是c(H+)增大所致
B.纵坐标为v(Cl-)的v—t曲线与图中曲线一致
C.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t1~t2时间内ClO的物质的量减少量
D.后期反应速率下降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浓度减小
9.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①在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
②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保持恒压,向体系中充入N2,体系颜色变浅
③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④一定条件下,当2NO2 N2O4达到平衡时,缩小容器体积,气体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⑤加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A.②⑤ B.③⑤ C.①② D.②④
10.NO和O2混合后可发生反应:①2NO(g)+O2(g)=2NO2(g),②2NO2(g) N2O4(g)反应体系中含氮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为c(NO2)随的变化曲线
B.时,反应①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时,c(NO)+c(NO2)+c(N2O4)=c0
D.后,NO2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11.反应:H2(g)+O2(g)=H2O(g) ΔH1;N2(g)+O2(g)=NO2(g) ΔH2;N2(g)+H2(g)=NH3(g) ΔH3。则反应2NH3(g)+O2(g)=2NO2(g)+3H2O(g)的ΔH为
A.2ΔH1+2ΔH2-2ΔH3 B.ΔH1+ΔH2-ΔH3
C.3ΔH1+2ΔH2+2ΔH3 D.3ΔH1+2ΔH2-2ΔH3
12.下列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解读或书写正确的是
A.已知 ,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已知① ;② ,则
C.已知甲烷燃烧热为,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D.已知中和热,则1mol硫酸和足量稀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
13.有一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表示的是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中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p+q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p+q
14.已知:A(g)+2B(g) 3C(g) ΔH<0,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3molB发生反应,t1时达到平衡状态I,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II,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B.t2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C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φ(II)<φ(I) D.平衡常数K: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5.100mL 0.50mol/L盐酸与110mL0.55mol/L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原因是 。
(4)实验中改用80mL0.50mol/L盐酸跟8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2
2 20.2 20.4 23.4
3 20.3 20.5 25.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 (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16.某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 A气体和3mol B气体,发生下列反应:2A(g)+B(g)C(g)+xD(g),5s达到平衡。达到平衡时,生成了1mol C,测定D的浓度为1mol/L。
(1)求x = 。
(2)求这段时间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s-1。
(3)平衡时B的浓度为 mol·L-1。
(4)A的转化率为 。
(5)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单位时间内每消耗2mol A,同时生成1mol C
B.单位时间内每生成1mol B,同时生成1mol C
C.D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E.B、C的浓度之比为1∶1
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烟道气和汽车尾气(、等)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对这些排放气的处理以及再利用是化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解:,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进行该反应,能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C. D.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是用反应体系中气体物质的分压来表示的平衡常数,即将表达式中平衡浓度用平衡分压代替。已知反应:,该反应中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其中、为速率常数,则为 (用、表示)。
(3)时,与以物质的量混合,置于某密闭容器中还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实验测得该反应速率方程(以为基准)为,。某时刻测得体系中的分压为,则此时的反应速率为 。
(4)在有氧和新型催化剂作用下,和可以反应生成,将一定比例的、和通入装有新型催化剂的反应器。测得相同时间内去除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在50~250℃范围内,的去除率先快速上升后变缓,请你说出变缓的主要原因: 。
(5)工业上可用“氨催化氧化法”生产NO,以氨气、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NO和副产物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Ⅰ.
Ⅱ.
已知:
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两个竞争反应Ⅰ、Ⅱ,测得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有关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520℃时,的有效转化率= (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②工业用氨催化氧化制备,选择的最佳温度是 。
③520℃时,反应Ⅱ的平衡常数 (保留3位有效数字)。
18.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投入盛有500 mL 0.5 mol/L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用如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由O→a段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曲线由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3)曲线由c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答案】B
【分析】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C和C是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A错误;
B.红磷和白磷是磷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正确;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同素异形体,C错误;
D.正丁烷和异丁烷结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详解】A.CuSO4·5H2O(s)受热分解生成CuSO4(s),为吸热反应,ΔH1>0,A正确;
B.将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ΔH2>0,将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ΔH3<0,则ΔH2>ΔH3,,B错误;
C.ΔH3<0、ΔH1>0,则ΔH3<ΔH1,,C正确;
D.由盖斯定律知,ΔH2=ΔH1+ΔH3,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使用正催化剂,活化能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
B.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故B错误;
C.升高温度,活化能不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错误;
D.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有效碰撞概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详解】 ,根据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可知: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4×414+4x-2×803-4×436=+162kJ mol 1,x=464kJ mol 1;答案选A。
5.【答案】D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会生成氢气,则实验室制取H2时,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不可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
B.Ur-+Na+ NaUr(尿酸钠)△H<0,关节滑液由于形成尿酸钠晶体有疼痛感,升高温度逆向移动,减小疼痛感,治疗的做法是采用热敷,故B错误;
C.硫酸工业中,增大空气的用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故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的平衡转化率,故C错误;
D.CO中毒反应CO+HbO2 O2+Hb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使氧气浓度增大,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使CO从血红蛋白中脱离出来,可将中毒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解毒,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分析】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都转化为用A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速率的单位都用mol/(L·min),然后进行比较。
【详解】A. ;
B. v(A)=v(B)=×1.2=0.4 mol L 1 min 1;
C. v(A)=v(D)=×0.3=0.15 mol L 1 min 1;
D. v(A)=v(D)=×0.1×60=3mol L 1 min 1;
可见反应速率最大的是3mol L 1 min 1;
答案选D。
7.【答案】B
【解析】反应物分子之间只有发生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正确;在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中,通过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来增大压强,可使气体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增加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错误;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数目和百分数都增大,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正确;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和百分数,使反应速率加快,正确。
8.【答案】C
【详解】A. 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可能是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也可能是反应的速率随的增大而加快,故A正确;
B. 根据离子方程式ClO+3HSO=3SO+Cl-+3H+,v(ClO):v(Cl-)=1:1,纵坐标为v(Cl-)的v-t曲线与图中曲线重合,故B正确;
C.由于v(ClO)=,即△c= v(ClO)×△t,因此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为t1~t2时间内ClO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值,故C错误;
D.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小,所以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浓度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A
【详解】①加热,因氯化镁水解且生成的盐酸易挥发促进水解,HCl氛围可抑制氯化镁水解,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①不选;
②由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存在,保持恒压,向体系中充入N2,体积变大,各物质浓度变小,体系颜色变浅,与平衡移动无关,②选;
③氯水中存在,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大,使平衡左移、抑制氯气溶解,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③不选;
④棕红色中存在,到平衡时,缩小容器体积,使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因此颜色变深,又由于增压使平衡向右移,二氧化氮浓度又有所减小因此颜色又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④不选;
⑤加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故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⑤选;
②⑤当选,答案选A。
10.【答案】D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NO和O2混合后可发生反应:①2NO(g)+O2(g)=2NO2(g),②2NO2(g) N2O4(g),则随着反应的进行NO2的浓度先增大后变小,最后达到平衡保持不变,故a为c(NO)、b为c(NO2),c为c(N2O4)随t的变化曲线,A错误;
B.时,只是c(NO)=c(NO2),故不能说明反应①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错误;
C.若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则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时有c(NO)+c(NO2)+2c(N2O4)=c0,C错误;
D.由图象可知,t3后,NO2、N2O4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有NO2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详解】将已知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③,热化学方程式①×3+②×2-③×2可得2NH3(g)+O2(g)=2NO2(g)+3H2O(g),根据盖斯定律,ΔH=3ΔH1+2ΔH2-2ΔH3;
故选D。
12.【答案】A
【详解】A.已知 ,说明石墨的能量较低,金刚石的能量高,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A正确;
B.气态硫比固态硫能量大,故燃烧时要放出更多的热量,所以的数值大,燃烧放热,焓变都是负值,数值越大,负数反而越小,所以,B错误;
C.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应该生成液态水,C错误;
D.1mol硫酸和足量稀溶液反应生成,不是中和热,D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则正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小,m+n>p+q;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正反应吸热,故选A。
14.【答案】B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3molB发生反应,反应时间从开始到t1阶段,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t1-t2时间段,正反应速率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2-t3时间段,改变条件使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t3以后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据此结合图象分析解答。
【详解】A.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为A(g)+2B(g) 3C(g),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所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则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变化曲线可知,t2-t3过程中,t2时v正瞬间不变,平衡过程中不断增大,则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不是“突变”图象,属于“渐变”过程,所以排除温度与催化剂等影响因素,改变的条件为:向容器中加入C,故B正确;
C.最初加入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3,当向体系中加入C时,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各自物质的量增加的比例为1:2,因此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II)>φ(I),故C错误;
D.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因该反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以K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偏小;大小烧杯杯口不相平,使热量散失较多;不相等;-54.4kJ/mol;不能;
【分析】
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测定中和热,取用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多次实验,测定反应前后的温度,计算出温度变化,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中和热。
【详解】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
(2)在大小烧杯间填满碎塑料泡沫(或碎纸条)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装置图中,大小烧杯杯口不相平,使热量散失较多,则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偏小;
(4)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若用改用80 mL 0.50 mol/L盐酸跟8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则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5)溶液混合前后的平均温度差为,,,第三组的平均温差误差较大,应舍弃,故溶液混合前后的平均温度差为,,故;
(6)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故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16.【答案】(1)2;
(2)0.2 mol·L-1·s-1;
(3)1mol·L-1;
(4)50%;
(5)BC
【分析】
根据题意,用三行式求解,C平衡时为1mol,则A、B的变化值分别为2、1。
2A(g)+B(g)C(g)+xD(g)
起始值/mol 4 3 0 0
变化值/mol 2 1 1 x
平衡值/mol 2 2 1 x
据此回答。
【详解】
(1)达到平衡时,测定D的浓度为1mol/L,体积为2L,则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达到平衡时,生成了1mol C,测定D的浓度为1mol/L×2L=2mol,即x=2,故答案为:2;
(2)5S内A的物质的量减少2mol,浓度减少2mol/2L=1mol/L,则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s-1,故答案为:0.2 mol·L-1·s-1;
(3)平衡时B的浓度为 =1mol·L-1,故答案为:1mol·L-1;
(4)A的转化率为 ,故答案为:50%;
(5)A.单位时间内每消耗2mol A,同时生成1mol C,都是正反应速率,A错误;
B.单位时间内每生成1mol B,同时生成1mol C,V(正)=V(逆),B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D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大,若某个时刻D的体积分数不在增加,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
D.2A(g)+B(g)C(g)+2D(g),是个恒压反应,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无法说明是否平衡,D错误;
E.B、C的浓度之比为1∶1不能确定二者浓度不在变化,E错误。
故答案为:BC。
【点睛】
在平衡状态的判断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平衡状态时的特征:V(正)=V(逆),先判断方向问题,再判断数据问题;各组分含量不在改变不等于各组分含量达到某个比例,例如B、C的浓度之比为1∶1,这是两码事。
17.【答案】(1)AB
(2)
(3)
(4)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导致去除率降低
(5) 840℃ 1.14
【详解】(1)A.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气体体积系数是减小的反应,容器中压强随着气体的含量改变而改变,当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项符合题意;
B.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总的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改变,所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变量,当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B项符合题意;
C. 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气体的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气体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AB;
(2)已知反应:,该反应中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v逆=k逆·p(NO)·p(CO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达到平衡时,;
(3)1093K时,NO与H2以物质的量2:1混合,所以任意时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分压之比为2:1,p(NO)=2.0kPa,故p(H2)=1.0kPa,代入公式计算得;
(4)380℃后去除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NH3与反应发生了副反应或催化剂活性降低或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5)①由图知520℃时,生成氮气和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均为0.2mol,则反应II消耗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4mol,反应I消耗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2mol,NH3的有效转化率=,故答案为:33.3%;
②840℃,一氧化氮的产率最高副产物氮气产率最低,则工业用氨催化氧化制备HNO3,选择的最佳温度是840℃,故答案为:840℃;
③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H3、1.45mol,520℃时,反应II:氮气的浓度0.2mol/L,水蒸气的浓度0.6mol/L,消耗氨气的浓度为0.4mol/L,消耗氧气的浓度为0.3mol/L;反应I:一氧化氮的浓度为0.2mol/L,水蒸气的浓度是0.3mol/L,消耗氨气的浓度是0.2mol/L,消耗氧气浓度是0.25mol/L,所以平衡时氮气的浓度是0.2mol/L,水蒸气浓度是 (0.6+0.3)mol/L=0.9mol/L,氧气浓度是 (1.45-0.3-0.25)mol/L=0.9mol/L,氨气浓度是 (1-0.4-0.2)mol/L=0.4mol/L,则反应II的平衡常数,
故答案为:1.14。
18.【答案】(1)铝片表面有Al2O3,硫酸首先与Al2O3反应;Al2O3+3H2SO4=Al2(SO4)3+3H2O;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
c点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分析】
由图可知,开始不生成氢气,为氧化铝与硫酸的反应,然后Al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开始温度较低,由于反应放热,则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后来,氢离子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铝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能迅速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首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不产生H2,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故答案为铝片表面有Al2O3,硫酸首先与Al2O3反应;Al2O3+3H2SO4=Al2(SO4)3+3H2O;
(2)金属和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
(3)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逐渐降低,此时氢离子浓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答案为c点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